天天看点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急性扁桃体炎指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时期往往伴有咽部粘膜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本病的发病年龄广泛,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局部症状表现为咽痛剧烈,伴有吞咽困难,全身症状可见高热、畏寒、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等。

病毒性急性扁桃体炎常呈自限性,考虑使用中药等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患儿,推荐在急性期2周后,考虑行扁桃体手术摘除治疗。本文就古今医家治疗做综述。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病名源流

中医将扁桃体炎称之为“乳蛾”,主要表现为咽喉部的红肿疼痛,或见脓点,伴有发热、吞咽困难等症状。中医最先将此类症状归于“喉痹”,作为咽喉类疾病的统称。

随着医学门类不断增加,疾病的分类也日益精细,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言:“咽以咽物,喉以喉气,理一而分殊也。”指出咽、喉不可混淆,并在附方吹喉散后提出乳蛾一名。

时至金元,大陆传统医学的发展大为精进,《儒门事亲》中就因乳蛾仿佛喉部两旁红肿像蛾子,故将本病叫作乳蛾,并且还指出本病是因热气向上行结于喉部所致,高度概括了本病的病因及特点,并提出“一为单、二为双也。”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因本病发作局部形态与蛾十分相似,故大多医家从形态学入手给予本症定下了病名,便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医林绳墨·卷七》将咽喉之症细分为乳蛾、飞蛾喉痹、闭喉、木舌、子舌、喉风、缠喉风。

还有医家根据症状、病因等将乳蛾进行分类,命名为连珠乳蛾、阴蛾、阳蛾、单蛾风、死乳蛾核、双活蛾等。名称众多,但都不外乎从其外形特点、发病部位,病邪性质等方面入手,使疾病的诊断更加简明。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病因病机

1.古代病因

病机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称内经所言喉痹一病实为君、相二火独胜,而这热势正结聚于喉咙之处,不仅表现为痛,且来势汹汹,速度极快。指出喉痹之最初辨证为君相二火胜,是热邪致痛。

此后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的总结,将乳蛾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三大类:①风热犯表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咽喉论》中记载“自其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则壅遏而为咽痛”。其言风邪为外感因素,侵袭人体,郁而不散,热壅于喉而致咽痛。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孙文胤《丹台玉案》“皆因平日感受风热,积之既久,留于上焦……相火一炽,而平日所积之风热,一齐而起,痰血腾涌,如潮之至。”明确外感风热之邪,内存相火热炽,两邪相感,共同为致病因素,导致咽喉红肿疼痛,提出内外因共发的理论。

②肺胃热盛隋代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第31章唇口病诸候·喉咽肿痛候记载喉咽所属于脾胃。倘若脾胃内有蕴热之气,而气之上下运动,火热之性炎上,故热气向上蒸腾,故见喉咽肿痛。因此而得出,若见咽喉之红肿疼痛者,大多为脾胃蕴热所致。

《圣济总录》言“伤寒过经,邪热内盛,熏于上焦,令人咽喉肿痛”,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上焦邪热内盛,将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上医家的病机观点总结为肺胃蕴热上焦,火性炎上,故见咽喉红肿疼痛。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③肺肾阴虚“在人身或为外邪所伤,或为内亏所致,津枯液竭,邪热灼炽,盖非一朝一夕之故,如喉痈、喉蛾之类是也。”提出此病为日久成疾,津液亏虚致发病。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伤寒门“伤寒咽喉痛者,少阴受邪,邪毒壅遏于上焦,微则咽喉发痛,甚则痛而生疮。”肾经走行咽喉,肾阴虚则虚火上炎,灼伤上焦咽喉津液,故见咽痛。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④其他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讲到风温热邪,最先侵袭肺系,持续不解,火邪向上循行,指出风温之邪为本病外感因素。《咽喉脉证通论》提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嗜酒过多致使血分中热毒郁积因嗜酒热物过多。

另外房事太过,不加以节制导致肾水亏虚,以上皆可为患而致此病,又言“此症自人成形,胎郁胞垢,或怒气伤肝……统属郁属火属痰”指出本病亦有先天不足或后天肝郁,其病理因素可归结为郁、火、痰。众多医家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2.现代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将小儿乳蛾按发病类型分为急乳蛾和慢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其病因可大致分为内、外二因。外因多责之于外感风热之邪,小儿肺气不足,外邪侵犯自口鼻而入,咽喉最先受邪。内因包括肺胃热盛、食积内热等。

陈五一教授提出“辨析三热法”辨治小儿急乳蛾,分别为真热证、虚热证、真寒假热证。真热证临床较为常见,即风热侵咽证和脾胃积热证,虚热证即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攻及咽喉故见此病。

真寒假热证为患儿素有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之证,遇非时暴寒,乘虚而入肾经,再遇外感之邪,两邪并作,循经上扰,发于喉核,此证型临床虽不多见,但临证时首当谨慎细致,明辨病机,对证治疗。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辨证论治

1.古代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的辨证治疗,古代医家记载众多,其中以外感风热之说为主,《喉证指南》在治疗外感风热乳蛾指出提出了内有肺经积热,外有风热的病机,紫地汤可治疗症状较轻者,若热甚不解者兼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治法立方亦从外清风热内清积热入手。

另有医家屠道和于《喉科秘旨》中明确指出辨证咽喉疾病当从脏腑入手,且外症为阳,内症为阴,虚则温之,实则泻之,有热去热,有风去风,有毒解毒。认为咽喉之病症由内伤而来,当根据其阴、阳、虚、实、热、风、毒等随证治之。

《圣济总录》将乳蛾辨证分为二证。其一为“脾胃风毒”证,此证兼加外感风邪;其二为“脾胃热毒”证,此证以“热毒”表现突出,热盛而毒炽。总结各家辨证论治,总归不外乎外感风热或兼有肺脾胃积热,病性多属为热为实,治则当解表清里。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2.现代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基于古代医学名家研究本病的基础上,万能总结性的提出了小儿急性期从“热”论治,慢乳蛾从“瘀”论治,其理论来源为急性期多因外感,上攻咽喉,而慢乳蛾反复发作,日久成“瘀”,且小儿脾本虚,脾易被湿困,脾虚时又易生痰湿,痰阻气机故见血瘀。

朱锦善教授提出两期分治、表里分治的治法。初期表里双解,清热宣透,后期津伤液耗当养肺胃阴为主。宋桂华教授从“热”和“瘀”论治小儿急慢性乳蛾。

陈竹教授给予伏邪理论辨证论治小儿慢乳蛾,小儿体质虚弱,平素伏痰、伏热、伏瘀,遇外感而触发,引起小儿慢乳蛾反复发作,若认识不到病机的复杂性,亦难以治疗。在治疗中应当准确把握驱邪与扶正之间的度,随机应变随证治之方能效如桴鼓。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治疗方法

(1)中医内治法

对于小儿反复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郝瑞芳教授提出以“火郁”立论,治法为“宣泄清热”,使得患儿体内伏热得清,则反复发作得止,采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加减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肖蓉认为外感湿热之邪,酝酿成毒,上壅咽喉致乳蛾发作,故因地制宜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本病,可使邪气从中焦而化,由表而解,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郭婷婷将王烈教授“解毒利咽方”为治疗组、银翘散加减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试验观察,治疗小儿乳蛾风热犯肺证,结果显示解毒利咽方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银翘散组。

解毒利咽方药味组成包括柴胡、黄芩、石膏、青蒿、地龙、野菊花等,此方原为王烈教授所自拟解毒退热方,王烈教授认为本病基于“热毒”理论,故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可有效减少本病反复发作。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2.中医外治法

(1)中成药外治

孙静等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小儿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用法用量问题,治疗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组大鼠、小鼠及白兔其症状不同程度得到缓解,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

(2)其他外治法

刘碧荡采用中药吴茱萸、肉桂2:1调制膏状,外敷双足涌泉穴辅助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其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可减少患儿多次服药的痛苦。

扁桃体炎又称“乳蛾”,古代医家是如何诊断治疗的?

总结

儿童急性扁桃体炎为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针对这样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凭借其数千年理论经验和用药经验,认为小儿急乳蛾的病因主要分为风热外袭与肺胃热盛证,主要治法为解毒利咽,临证根据患儿证型与兼证,随证加减治之,疗效确切。

且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有效快速缓解患儿咽痛、高热、红肿、吞咽困难等症状,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并能减少应用抗生素导致的患儿免疫力水平降低。中医特有的的针刺、穴位贴敷、拔罐、走罐等技术,绿色环保无污染,疗效显著,经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