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作者:廉政瞭望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蔡元培.

大多数人眼中的蔡元培,是一位充满激情、理想主义的教育改革家。正如电视剧《觉醒时代》所描绘的那样,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明星在担任校长期间大放异彩,但他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非常复杂,他"教育救国"的理想也在现实中。

在他的许多理想都落空的时候,蔡元培选择了辞职。据统计,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职10年半,至少辞职7次。在成为北京大学校长之前,蔡元培还主动辞去了翰林书院教育等主编职务。然而,辞职并不是蔡元培被动逃避的手段,而是坚持原则的斗争,以及对学校的承诺和庇护。

"教育救国"是蔡元培毕生践行的理想,"退却"是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方式。

离开翰林医院,回乡办教育

30岁之前,蔡元培的一生可以说是符合规则的。蔡元培出生于清末,从小就接受传统礼仪教育。和封建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蔡元培"学得出众":17岁的钟秀才,22岁的中年男子,23岁的会努力成为功士,25岁参加庙考,获得第二届A34,并被命名为汉林书院吉士。

以蔡元培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他的旅程前景应该是光明的。

然而,1898年,蔡元培决定"带全家出京",回到家乡浙江省绍兴市求学,成为当地一所新学校的总理(即校长)。

他的身份转变看似突如其来,却是时代与个人理想碰撞后的必然选择。面对三千年史无前例的变革,蔡元培希望清朝主动改革,但变法的失败让他认清了现实,直接导致他的思想迅速从封建医生变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

选择投身于教育事业,是因为蔡元培始终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改善社会,先在教育",蔡元培坚信教育具有改善社会、拯救生命等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国家没有教育,那么人就亲近鸟兽,国家就会死去"。在翰林书院就读期间,蔡元培广泛涉猎西方研究,接触国外新事物,在潜意识化过程中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和身份重塑。

以绍兴中西学校为总理的蔡元培从事现代教育,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当时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增加了西方学科。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林后来回忆说,他第一次知道,在中西学校读书时,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不过,在办学方面,蔡元培深切感受到不同地区教育制度的"目的不一样"、"班级不差"、"公款不筹"等诸多不足之处。再加上为学派引进新知识分子,蔡元培曾对自己说,新旧学派"看不一样,争辩,新口,老少看"。这种情况,是所有学生共有的,老话侮辱。新旧两派陷入深刻冲突,最终蔡元培"怒气投降"。这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辞职坚持自己的原则。

此后,蔡元培一直从事杭州、陆仙等地的教育活动,继续践行"教育救国"的信念。1902年,蔡元培和叶涵、蒋志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协会,由蔡元培担任司司长。教育协会提出"教育中国青年男女,发展他们的智慧,弘扬他们的民族思想,以此作为恢复国家政权的基础"。

不久,爱国协会和爱国女子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教育协会与爱国社团、爱国妇女学校一道,在从事反封建革命活动的同时,也从事教育活动。1905年,蔡元培在何海玄的介绍下加入暗杀任务,密谋通过暗杀进行反清革命。

蔡元培还从爱国女子学校招募化学老师加入暗杀任务,开发氰酸毒药和炸药。据说,成为北京大学校长后,可能是出于对革命生涯的怀旧,蔡元培校长的房间玻璃柜里还陈列着当年制造的炸弹。

在办学策划反清活动的同时,蔡元培萌生了去欧洲留学的主意。他认为,拯救中国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世界以德国为荣誉的学者们,将有志于去德国学习军队。1906年,在同胞们的介绍下,蔡元培一边准备出国留学,一边到北京大学礼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翻译博物馆任教。据当时翻译博物馆的学生陈玉贤说,蔡元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他讲的书,非常活泼有趣,班上的每个人都感到很开心。"

北京大学整改所所长

回国后,国内形势在辛亥革命下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局局长。

上台后不久,蔡元培就提出了"五学同堂"的教育方针,即军民教育、物质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这是美育首次被写入中国教育政策。此外,他还颁布了《大学令》,规定大学教授高水平学术,开发大产材料,应以国家需要为目的,废除忠诚的君主,尊重金刚等信条。大学令后来成为《蔡元培的教育政策与组织原则》。

然而,随着袁世凯的掌权权,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戛然而止。1912年7月,蔡元培前往总统府,要求袁世凯辞职。袁世凯认真留人,并说,我代表4万人留任长。蔡元培已经决定走了,答,元培也给4万人代表辞职。至此,辞职是蔡元培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1916年,蔡元培成为北京大学校长,改掉旧习,倡导进步,使北京大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

辞去局长职务后,蔡元培赴法国留学。直到1916年,民国新任教育部长范元轩才给蔡元培发了一段电视,邀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2年,北京大学会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但它本质上是一个以腐败著称的"官僚机构"。蔡元培的很多朋友都劝他"不必上任",这阻碍了他不努力清理的名声。但蔡元培相信,"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决心接管北京大学。

《觉醒的时代》曾出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们去妓院搞笑的片段中,这不是空洞的风。当时,京城的八家胡同妓院主要是来自"两居同堂"的客人。"两院"分别是参众两院,"一院"是北京大学礼堂。

开学之初,学生都是北京官员,所以学生叫硕士,督导老师叫初中或大人。学生不学一整天,听上课带仆人,考试要处理过去,混一张文凭就可以了。

因此,对北京大学来说,蔡元培的第一次改革就是学习风格。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时,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生,学习高等学习的人也是",要求学生"设定目的,来学习;

为了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遏制腐败文化,蔡元培发起组建了北京大学"进德协会",要求参与者戒赌等不良习惯,修身养成。《进德》一度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团体。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已经能够减少人才,先后邀请了陈独秀、胡石、钱玄通、周作人等人到校任教。在他看来,老师的知识与他的教育程度、年龄和资历无关。

蔡元培最重要的影响是为北京大学奠定了"思想自由、包容、包容"的精神传统。他认为,"无论哪个学派,不管其用词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充分的理由,还没有达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对立,也要听从它们的自由发展。"

和电视剧一样,蔡元培引入了大量新的文化运动,由陈独秀、胡石、"新派"和德宏明领衔,林澍以"老派"为代表针锋相对。

蔡英文显然支持改良派,但他可以赢得古红明、刘石培等保守派的尊重,并且正在接受学术思想。蔡元培曾对亲新生说:"我希望你们能学古先生的英语和刘先生的民族学,你们也不会支持复辟或君主立宪制。"

蔡元培希望看到数百名学者竞争,但他的加入也有底线。为了打击改革派,林书出版了小说《京生与梦》,诋毁陈独秀、胡石、钱宣通、蔡元培。1919年3月,他出版了《给蔡鹤清的历史书》,指责北京大学的老师"遮盖孔蒙,铲除古籍"。蔡元培写了《答复林琴南信》,驳斥了林澍的无理指责,公开重申了他办学的想法。

蔡元培的自由包容的作风,为各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在阅读和救赎之间徘徊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但他一心一意地想把学术活动与政治脱钩的愿望,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七次辞职,其中三次是因为"学生运动"。

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蔡元培写道:"我对学生运动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学生应该为了最大的目的而上学,不应该在政治上组织起来。那些年满20岁并对政治有特殊兴趣的人可能有资格加入政治团体,而不必参与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其实蔡元培同意了学生游行,但他没想到,示威当天,一群兴奋的学生放火烧了曹家,殴打了张宗祥。三十二名学生在与政府的激烈对抗中被捕,北方占多数的学生。

5月7日,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然而,北洋政府认为蔡元培是这场运动的"策划者",一些内阁成员提议解散北京大学,代之以蔡元培。

为了避免学生与政府之间再次发生争执,蔡元培辞职"责备"。杨先生在《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中回忆说,5月4日晚,当北方大学学生聚集在第三学院大会堂时,蔡先生说,当这件事发生时,他是辞职的校长,但必须负责救助32名学生。果然,被捕学生获释后,蔡元培在5月9日凌晨道别。

蔡元培楠在天津对一位朋友说,他解释了辞职的原因,"我来这里是为了保全学生,虽然不被政府搞尴尬,但为了大学得以保全。我可以说是平安的。"

北京大学师生多次上访教育部,要求聘用蔡校长,其他院校的师生也表示声援。6月15日,蔡英文发表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声明,发泄了他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说,"我再也不能当那个政府任命的校长了","因为北京大学的校长是简,是半官僚主义的,然后是很多官僚关系,有礼物,有协商,每天都有很多无聊的事情一如既往......"

随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赴杭州恳求蔡元培返校。在返校前,他出版了《北方大学学生与全国学生书》,在表彰五四运动成果的同时,建议学生,专攻学术研究是拯救国家的长期计划,不能逆转。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另一回事。在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难以平衡学业和拯救国家,而且还可能走向"政治激进化"。

蒋梦林回忆说,五四胜利后,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痴迷于权力,自私到极致",如要求学校补贴春假期间的旅行费用,学生活动资金,免费讲义。

蔡元培曾多次提出辞职,因为教育经费问题。1922年10月,北京大学掀起了一波施舍浪潮。当时,北京大学的学费很低,政府经常拖欠办学资金。为了节省开源资金,学校董事会成员共同提议向学生收取施舍费。没想到有几十个学生在校长室里抗议,咄咄逼人,根本不听蔡元培的详细解释。蔡元培非常生气,他举起袖口,发现自己想和学生"打架",这阻止了麻烦制造者。蔡元培心痛,当天写下辞职,胡适斡旋后,他回到学校恢复职务。

1923年1月,北京大学前财政局长罗文安因冤情被捕。蔡英文发表辞职声明,因为他对司法行政的行政干预感到不满。他用"小人知道,然后不知道"的书解释了他的动机和立场。他说,面对黑暗势力,知识分子的"退却"有时比"前进"更重要。

政府保留了他的校长职位,学校务实地由江梦麟代表。1927年,蔡元培的名字被正式废除。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北京大学校园里的蔡元培雕像。

蔡英文对任期内的改革结果并不满意。回忆起晚年对北京大学进行大修的经历,他指出,他在北京大学做过几件事:一是设立研究机构,二是开放妇女禁令,三是倡导新的文化运动。"只是可惜这些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可见的个人或少数力量,最终是有限的。胡石后来也用"开放的氛围比,学术的创造是不够的"来总结北京大学多年来的成就。

不可否认,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美国哲学家杜威评论道:"作为校长,能够带领那所大学走向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毛泽东称赞蔡元培是"台斗和学术界人才的典范"。"渤海动风吹雷,弦乐无阻地吟唱。"在北京大学20周年校庆之际,一些校友通过歌词表达了对蔡元培的感激之情。时至今日,蔡元培先生的雕塑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总是种满了鲜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