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作者:老余论史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服装通常可以直接地体现出穿戴者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文化形态。由于干旱和严寒的天气状况,居住在北部大草原的蒙古民族,必须穿着又厚又长的衣服,以抵抗来自于高山的凛冽寒风。因为游牧和打猎的缘故,他们的衣服大多都是皮草制成的。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记载了中国北部地区的草原人的衣着和食物,“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从汉高帝开始,他就向匈奴人的单于送了大量的丝绸、棉布和其他的东西。这表明,自汉朝以来,北边的游牧民除了穿着以皮绒为主的服装,还穿戴以织物为主的服装。这一点,在蒙古人的历史记载中,也被证实了。

宋朝彭大雅和徐亭的《黑鞑事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冠被发而椎髻,冬冒而夏笠,妇人顶故姑。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蠡宁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这幅画描绘了蒙古王朝在13世纪30年代的衣着,也体现了当时蒙古人在衣着材料上的改变。除了皮子和羊毛外,新的衣服都是用丝绸和黄金做成的。从材质上来看,与大陆上的汉服极为相似,再加上上面的日月龙凤纹路,应该与大陆上的服饰材料有关。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以及从南到西的交通网络的建立,蒙古人的衣着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衣着材料的多样化以及衣着的多样化。这种改变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西方旅行者的记载中感觉到。

法国人鲁布鲁克曾对此作过记载:“关于他们的服饰和风俗,你要知道,他们在夏天穿的丝绸和织金的料子以及棉布,是从契丹和其他东部地区,也从波斯和其他南部地区运给他们。从罗斯、摩萨尔,以及从大不里阿耳和帕斯卡蒂尔即大匈牙利和吉尔吉斯等所有北方遍布森林并且臣服于他们的国土,给他们运去值钱的各种皮毛,这些我在我们的家乡没有见过,他们是在冬天穿。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鲁布鲁克告诉我们,在蒙古王国,衣服的原料都来自哪里。

这也能看出蒙古人在衣着方面的蛛丝马迹,上流社会和下流社会的蒙古人在衣着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确实,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服装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等外在的特点,它携带着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内部基因图谱。

从《蒙古秘史》中的一些残缺资料中,我们可以窥见13世纪蒙古民族服装的大体面貌。《秘史》中有十四个地方提到了穿衣打扮,包括帽子、配饰和鞋子,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比如13世纪蒙古人的穿衣打扮。戴在头上起到防护作用。头是人类身体的最高部位,也是整个身体的象征。所以,具有天然防护作用的头巾,比其它的头巾更受尊重。蒙古人的头饰按照男女的不同,分为男性头饰和女性头饰,并且在造型和穿戴仪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秘史》中,有关“斗笠”的记载共有5次。一是女帽,是迦勒妈妈的帽子;还有4个是男人的帽子,来自于帖木真 、

合撒儿 、贴 卜·腾格里 、曲出身上。在《秘史》的第74节中,有一篇关于诃额仑的文章,讲到他的母亲,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在河里跑来跑去,采摘野果和野菜,养育她的儿女。《秘史》中的固姑戴在头上,翻译为固姑戴在头上,李黑塔扎在周身。“固姑”是十三世纪蒙古贵妇女所佩戴的一种礼帽。至于“固姑”,十三世纪上半叶,在蒙古大草原上旅行的中原人,都将其作为一种异域风情的服装记载下来。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例如,《长春真人西游记》、《蒙鞑备录》、彭大雅以及许霆《黑鞑事略》中都对“固姑帽”所用的材质及形态特征,均有一定的描述。

除了这些,还有来自于西方的记载。让我们来看鲁布鲁克的固姑帽子:他们有 一种他们称之 为波克 的头饰 ,用树皮或他们能够找到的这类轻物质制成 ,它大如两手合掐 ,高有一腕尺多 ,阔如柱头 。这个波克 ,他 们 用贵 重 的丝绢 包起 来 ,它里面是空的 。……它们的顶上插着一根孔雀羽毛,(顶上)用一根鸭子的尾巴做的翎羽,上面插着一块钻石。女士们在他们的头顶上戴着这样的帽子,他们用一条围脖把帽子往下一压,在帽子的顶部扎了一个洞,然后用自己的头发扎了下去,然后把波克紧拉在他们的下巴下面。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此处所述波克,按柔克义注释,蒙古文称boghtahg,汉文翻译为“固姑”。很明显,《秘史》中的“李黑塔刺周”和蒙古文中的“boghtahg”是一致的,也是蒙古文的文法。否则光从汉文文献中看到“固姑”两个字,很可能会让人误会。鲁布鲁克的记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13世纪中期,在蒙古,有一位贵妇还带着一顶固姑帽子,这顶帽子在当时被称为“博克塔克”(boghtahg)。

《秘史》对蒙古男子帽子的造型只字未提。根据故官博物馆收藏的成吉思汗画像,将此帽形象地形容为“猛禽帽”,后又称为“栖鹰冠”。《秘史》记载,当蔑儿乞惕人仓皇逃跑时,一支部队在他们的营帐中发现了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头上戴着一顶黑曜石帽子。他身上的衣服很值钱,眼睛里也有火焰,所以被了诃额仑母亲领养了。后来在成吉思汗的麾下,成长为一名统领,叫做曲出(又古出)。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条件很好,否则怎么会带着一顶黑色的毛茸茸的帽子,可见那个时代的蒙古贵族对毛料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戴着斗笠的人,也能从帽子的材质上看出他的社会地位。在某些时候,它还代表着权威和威严。

成吉思汗为了纪念救他性命而脱下礼帽,双手捧着礼帽,一连磕了九个响头,显示出他的虔诚。他们怀疑合撒儿谋夺王位,就把他的帽子摘下来,严刑逼供。这等同于取消了合撒儿的头衔。在这两个故事中,人们都会在同一时刻解开自己的腰带,因此,我们可以假定,这顶帽子和腰带有着相同的符号。在某种情况下,这顶帽子就是戴在头上的人的脑袋,如果他的脑袋被摘下来,那就是他的死亡,就像上面的比喻一样,腾格里的死亡就是这样。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在《黑鞑事略》和《鲁布鲁克行纪》中,对13世纪蒙古人服饰的材料和风格的描述,都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这种情形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偏差。《秘史》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服装的记载,比如孛斡儿与成吉思汗同行时,身上只披着一件蓝色的长袍,合答安身穿一件红色的长袍,去找成吉思汗,把她的丈夫从战场上解救下来。

这表明,蒙古人在春天和夏天都会穿毛线和布衣,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贫民们会选择最好的毛料和最好的毛料来做衣服。不过,孛斡儿出并非贫民,而是著名富豪纳忽·伯颜的儿子,他的家境并不贫寒,这或许与蒙古王朝前期对外经贸活动较弱有一定关系。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冬天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穿羊皮大衣,在他们七岁的时候,别勒古台的母亲和王汗就是这样的,当时他们还只有七岁。唯一的区别就是,别勒古台的妻子身上披着一件破旧的羊皮大衣,而王汗身上披着一件绣着黑色花纹的羊皮大衣。

尤其是水貂,在这个年代,水貂是达官贵人的专属之物,象征着身份和财富。帖木真将他做小和尚时所获的一份贺礼,一张黑貂,交予了王汗。王汗大喜过望,许诺会协助帖木真消灭蔑儿乞惕人,将被掳去的老婆和被抛弃的人民带回来。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一张水貂的皮毛就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见它的价格绝对不低。还有一件事,可以作为证据,成吉思汗在塔塔尔残破的军营中,找到了一个身披金色绸缎,外面套着一条用黑貂缝制而成的裤衩的男孩,他将这条裤子交给了他的母亲诃额仑。

当他的妈妈看见他的时候,她说:他一定是一个好人家的孩子,后来,他们就把他当成了第六个孩子,叫做失吉·忽秃忽。大概就是因为诃额仑母亲还是依据男孩身上 的缎子貂皮小禊,才称赞他为有好渊源人家的子孙的 。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秘史》里没有太多关于首饰的记录,但是关于失吉·忽秃忽的服饰,却有一个清晰的记录。他的脖子上戴着一对金耳环,一般来说,刀剑、火镰和箭矢都是蒙古汉子出门的必需品,特别是在战争频繁的时候。

《秘史》80节记载,贴木真为了逃避泰亦乞兀惕人的追杀,躲到了森林里,在没有任何粮食的情况下,他足足过了九个昼夜。因为路上被挡住了,所以他就用一把小刀,在一根树枝上划了一条线,然后就下了山。很显然,帖木真有一柄匕首在身上。锁儿罕老头只为帖木真预备了一弓两箭,并未将火镰交给他。至于为什么没有送出火镰,为什么只送出了两根箭矢,想来锁儿罕老头是想让他尽快回去,免得在旅途中被耽误,所以才送出了两根箭矢,以备不时之需。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在《秘史》中,有一段记载,那就是一个孩子穿着一双母鹿的鞋子,而不是一个成年人的鞋子的记载。蒙古男女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穿着皮靴。唯一不同的,就是鞋子的颜色。妇女们的长统靴色彩较亮。鞋子的材质,分为皮革和棉花两种。

在极冷的天气里,人们往往要穿着毡靴。“女不为弓鞋,与男俱靴,靴之底甚薄 ,便于乘骑也。”显然,蒙古女子也和男人一般,都是用来方便骑马的。

浅析13世纪蒙古服饰文化诸形式

服装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它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结晶。蒙古人的服装,既符合他们所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也符合他们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还能体现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

参考文献:

【1】史记[M]。中华书局,1999.

【2】彭大雅,撰;许霆,疏证,黑鞑事略[M]//王国维,笺证,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呼和浩特,1985.

【3】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M]柔克义,译注;耿升,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85.

【4】萧大亨,北虏风俗[M]//王国维,笺证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呼和浩特,198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