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作者:青寒墨客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汉高祖、汉武帝等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帝王。

经过秦朝长期的暴政压迫以及四年的楚汉争霸,整个国家早已满目疮痍,老百姓也苦不堪言,人们期待着富足与和平的日子。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用道教无为而治、黄老治国的政治理念,整个社会逐渐复苏,老百姓也安居乐业。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此时,匈奴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边疆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西汉政权虽与匈奴偶有纷争,互有胜负,但却偏向采用和亲的方式,达到避战言和的状态。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粮草丰盈,国力充沛,人民生活富足,对于不时南下骚扰的匈奴,老百姓是恨得牙痒痒,政府也不满足以和亲的方式来躲避战争。

箭在弦上,枕戈待旦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汉早已兵强马壮,秣马厉兵,而匈奴也是蓄势待发,妄图直取中原,大战也是一触即发。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此时,北方边境的匈奴派使者快马加鞭送来一封信,汉武帝打开一看,上边写着四个大字“天心取米”。

汉武帝交给众位大臣轮流翻阅,“哪位爱卿可知道这四个字是何意思?”众大臣议论纷纷,但却无一人理解背后深意。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何塘”的小吏站出来,“陛下,微臣斗胆可愿一试”。皇帝看他自信满满的样子,便命他详细解释。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何塘不急不慢的令人拿出一幅写着这四个大字的横幅,“皇上,您请看”,边说边指着上边的字:

“天”可谓“天朝”,“心”为“中原”,“米”为“圣上”,“天心取米”,既是攻打中原,夺我江山之意。”

一语听罢,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这封信若真为此意的话,那这显然是一封不折不扣的战书,匈奴的意图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封信看似简单,只有简单四个字,但倘若无法破译,一方面可能导致被人耻笑国中无人,更为严重的另一方面是会给对方提供兴兵犯边的借口。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汉武帝眉头紧皱,“哼,我汉家人遭受匈奴之苦已久矣,匈奴时常进犯我大汉边界,边界百姓民不聊生,今日送达战书,我大汉必将应战,区区匈奴,又有何惧,要打便打。”

众大臣纷纷上书,“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啊,匈奴下的这封信‘天心取米’并未明确是战书,如若贸然出兵,虽说会扬大陆威,正我军威名,但实际上只会名不正、言不顺,此非明主所为。”

皇上只得摇摇头,无奈道“那众爱卿可有何见解啊?”言毕,环视台下一周,只见众大臣纷纷低头不语。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皇上冷哼一声,又瞧见在一旁挺身而立的小吏何塘,只得又指着何塘说道:“既然你能解出这四字深意,那你可有何应对之法?”

何塘此时提笔:“皇上,小臣有一计,容许小臣斗胆一试,既可以向匈奴展示我大汉朝的威名与气概,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您请看”。

一笔之差,天壤之别

何塘自信满满的说罢,便拿笔在横幅上添加起来。“天”字加了一竖变为了“未”字,“心”字加了一撇变为“必”字,“取”字加了“乛”变为了“敢”字,“米”字加一横变为了“来”字。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天心取米”这四字在加了四笔之后,改成了“未必敢来”。

皇上和众大臣看了不禁拍手称快,皇上龙颜大悦:“好一个,‘天心取米,未必敢来’,有此能臣,料他匈奴也不敢进犯我大汉,快去派使者将信送回。”

信封又送回给匈奴,匈奴首领单于打开一看,竟瑟瑟发抖,两股战战,料想大汉必定有充足的迎战准备,才有此底气,便思索再三,不敢轻易出兵。

此战不战而胜。而这名聪慧的小吏何塘自然也受到汉武帝的青睐,一路加官进爵。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是非真假,历史为证

当然,这则故事明显是后人杜撰。根据汉字的简单构造,此典故使用的汉字必然是当今所使用的简体字,而西汉时期使用的文字是小篆,与今天所用的简体字相差较大。

汉字的起源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据传,在远古黄帝时期,仓颉根据星象分布以及鸟兽足迹,建立了系统性的文字工具,也因此被称为“文祖仓颉”。“谷雨”这一节气也是为了纪念仓颉造字。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大致经过七个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秦朝大篆小篆、汉隶书、魏晋楷书、草书、行书等。

汉字的简化是1956年开始的,在此之前都是用的繁体字。而繁体字比之汉朝的小篆更为复杂,无法根据加一笔来修改字意。而主人公何塘也是查无此人。

这个典故也在《少年包青天》(第一部)中也引用过。主人公包拯用他的聪明才智,挽救了一场危机。虽然故事是虚构,但其中包含的汉字韵味以及汉字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加一笔,吓退匈奴

类似这样的字谜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在列举一个字谜小故事供大家茶余饭后娱乐一下。

以前,有一个叫李安义的书生,前去拜访当地一名富人郑生,岂料郑生派家仆推脱说,已经外出不在家中,不愿出门见他。李安义便在这个富商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午”字,然后便扬长而去了。

于是,便有人问他,“先生,这作何解?”,李安义回答道“牛不头”。

这里以“午”字喻“牛不出头”,用来嘲讽这名富商,讥讽他不肯出头露面。这里“午”、“牛”需要细细品味一下方能会心一笑。出头则为午,不出头则是牛,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