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国首次利用蝴蝶监测生物多样性

<h2>环境质量好坏 飞花告诉你</h2>

我国首次利用蝴蝶监测生物多样性

图为专家向记者解释"GPS工具箱"并演示其用法。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图

我国首次利用蝴蝶监测生物多样性

图为一只停在紫金山路上的银白色蝴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图

风暴过后一天下午,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记者和专家、南京孝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兆轩教授带领观测队到南京紫金山观察一只蝴蝶。

这是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然保护区发起的国家蝴蝶多样性观测项目。

今年是该项目的启动,国家的背景数据依然完善,观测样本线也在逐步调整,但参与该项目的专家们十分有信心,凭借中国广阔的国土,如此丰富的生物地理区域,国内首次以统一标准的方法进行观测,长期监测数据不仅能从不同的多样性指标进行比较, 还有水平,垂直和多维比较。据了解,通过观察全国蝴蝶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的现状和年度变化,基于观察,该项目可以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并监测重大环境变化的早期预警。

为什么是蝴蝶?

国际公认的监测表明物种

关于选择蝴蝶物种的原因,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方舟博士打开了盒子:"蝴蝶不仅是'飞花',也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物种。蝴蝶因其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而对环境变化敏感,非常适合观察环境趋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在许多国家,监测数据被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使用规划、政策制定、教育、科学研究和公共环境教育。"

"蝴蝶观测早在1976年就开始在英国进行,国际上已经开发了一套更标准的观察标准方法。欧洲许多国家主要侧重于通过蝴蝶观察来分析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从南京近年来的观测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是叠加的,特别是人为因素比气候因素更具有影响力。"李告诉记者。

自2010年以来,李一直与他的学生一起在南京进行蝴蝶观测。六年的观测积累了南京蝴蝶生物多样性的背景数据。从全国各地为这个国家蝴蝶多样性观测项目挑选的大多数观测小组都有类似的基础和经验。

据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海根介绍,该项目已在全国建立了近120个标准化观测样本区,近600条观测样线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参与观测的单位53个,累计观测人数可达到每年2500个, 最初形成一个覆盖各个生物地理区域的蝴蝶多样性观测网络。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指南》为准,观察方法是统一的。

如何用蝴蝶观察?

均匀采用蝴蝶状线测量法

所谓的蝴蝶观察究竟是如何进行的?首先,确定观测样本线,以记者亲身体验过的这次观察为例,观测样本线是一条山路步行上紫金山。山路蜿蜒曲折,山间蜿蜒曲折,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点缀着野花,有时流水。

"一般3~4人一个观察组,一人负责观察,眼睛应聚焦在5米外的周围环境;一个人拿着一张虫网,看一眼难以识别的一些种类的蝴蝶,网捕后现场观察确认该物种,常见物种立即释放,极少数物种需要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鉴定;"李兆轩说。

每个观测者的手机还配备了软件"GPS工具箱",准确定位样本线的经纬度,每200米的长度以"点"表示同一段。"每次观察,我们都会要求数据表格,当地栖息地照片,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记录和比较。未来,我们将对该国的每条样本线进行编码,编码的唯一性将方便数据跟踪。"马方舟告诉记者。

徐海根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蝴蝶线问卷,共4页,分别是样本线观测数据记录表、样本区间生境和人类干扰活动记录、生境类型表、人体干扰活动分类表。以样本线观测数据记录表为例,包括观测位置、样本编号、样本长度、日期、天气、温度、湿度、风速、起始经纬度、经纬度、经纬度、海拔高度等23个项目。

因为蝴蝶出现在早上,今天下午记者只看到了5种蝴蝶,很多以前见过却不知道名字,这是最简单的蝴蝶,有黑色印花的粉色蝴蝶、黑脉蝴蝶、眼蝴蝶、玻璃灰蝴蝶。"这并不是说蝴蝶越多越好,物种越多越好。我们看两个最相关的类别,一个是优势物种,看看它们有多少,另一个是看看它是否存在于当地。"李说。

观察蝴蝶有什么特殊意义?

为评估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虽然紫金山已经是南京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路走来,记者感受到的最深的就是李兆轩的担忧,"相比以前,无论是蝴蝶的种类还是数量,现在都明显少了。"

在李看来,人为干扰对蝴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最大。观察人对骑行和步行等干扰,只要强度不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此外,植被的破坏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相对而言,一些项目,比如房地产开发,对蝴蝶的影响就更大了。"我们的项目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考虑的权重是不够的。"李彦宏直言不讳地说道。

由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蝴蝶多样性观测项目计划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来评估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相关数据信息将为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评估环境质量改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这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信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