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芪补气,并非人人适合,有“五必喝”“四不喝”,不可不知!

作者:中医疑难杂症专家号

炎炎夏日,从早到晚的高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出汗、头昏、眼花、心慌、胸闷、乏力……夏天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糖友”往往会觉得自己中暑了。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名老中医肖早梅医生近日复诊的几位糖尿病患者反应,入夏以来,明显感觉短气、乏力,感觉自己好象中暑了一样。肖早梅医生提醒,出现这些症状还可能是低血糖或者血糖过高出现酮症,“糖友”要注意与“中暑”加以区别。

肖早梅医生解释说,夏天,人们普遍胃口不好,相对饮食清淡,人体消耗大,出汗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值得注意的是,低血糖的症状跟中暑也有相似的地方,包括头晕、眼花、心慌、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等。但不同之处在于,低血糖者往往有明显的饥饿感,出冷汗、皮肤发凉,而中暑者一般不出汗,皮肤会出现明显干燥、发红,体温偏高。

夏天,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通常都是在使用降血糖的药物,在这时如果出现进食减少或者运动量突然增加,就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出现浑身没劲、乏力,最简单的就是及时检测一下指尖血糖。如果血糖≤3.9mmol/L,需要考虑与低血糖有关系,建议及时进食含糖食物,进行低血糖的纠正,患者在血糖上升以后症状可以缓解。

有糖友问,平时喝点啥能缓解入夏后的短气、乏力现象,肖早梅医生向这些患者推荐了黄芪加陈皮泡水代茶饮。

肖早梅医生说,黄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之一,相信大家对黄芪也不陌生。黄芪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滋补药材,是补中益气的好东西,不仅可以改善身体气虚的情况,还可以增强体质,美容养颜。

黄芪补气,并非人人适合,有“五必喝”“四不喝”,不可不知!

黄芪,历经千年检验,无论是用来治病还是日常保健,都是一味效果卓群的药物,清朝黄宫绣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应用广泛,其最主要的作用是补虚、益气固表,利水消肿,又可保护肝脏,托毒排脓,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减少血栓、降血压、调节心肌动力,双向调节血糖等功能。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并了解,黄芪并不适合所有人。今天我们就请肖早梅主任来和大家说说黄芪泡水,到底有哪些人能喝?哪些人不能喝?哪些“四不喝”和“五必喝”。

黄芪的养生功效

黄芪是一类中药材,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补气补脾诸药之最”,深得人们的喜爱。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其养生功效有:

1.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4.美容养颜

黄芪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益气、护肤养颜的佳品。近年出现许多黄芪美容护肤品,它的效果是能润泽肌肤、美化容颜,因此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黄芪与一些药物相结合相能补气血、补虚、固表、养容美颜、健脾益胃。建议气血两虚的人:如果你是脸色苍白的女性,可用《大平圣惠方》的药肉汤来补气血。

5.其他功效

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的药用价值

1.治疗表虚自汗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 治疗阴虚盗汗

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 治疗急性肾炎水肿

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 治疗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

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 治疗阳气虚弱

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 治疗疮疡溃破

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 治疗肺气虚证

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 治疗气虚衰弱

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黄芪四种基础吃法,简单方便

1.干嚼

你就把生黄芪当瓜子一样,放在嘴里嚼着吃,黄芪的味道非常好,就像是一种豆香的感觉。

2.泡茶

黄芪片 5~10 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若想黄芪味出得更彻底,可反复冲泡。

3.煮粥

黄芪 15 克,党参 10 克,梗米 100 克,大枣 30 克,先将黄芪和党参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枣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适合女士食用。

4.烹饪

若平时喜欢吃烧肉、烧鸭等,可以放适量黄芪,味道更独特,还可以起到滋补作用,效果非常不错。

服用黄芪的最佳搭配方

1.黄芪+枸杞

有效抗衰老:枸杞中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及黄酮类等,这些物质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提高睡眠质量:枸杞一年四季均适合食用,经常饮用可以改善身体体质,对于睡眠质量不佳、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提高记忆:枸杞子被称为“智慧果”,配上黄芪不仅能改善大脑记忆力,还能提高学习能力,适合学生及上班族常喝。

2.黄芪+当归

调经止痛:许多妹子经期不正常,出现痛经及各种妇科疾病,用黄芪泡当归喝,不仅能消除妇科炎症,还能让经期正常,减少痛苦。

动脉硬化:当归还能够有效抑制动脉硬化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血液中红血球的生长,补血养血。

3.黄芪+金银花

清热解毒: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还有解表祛湿的功能。

黄芪泡水有“五必喝”

冠心病、脑梗塞、脑缺血、老年性痴呆、慢阻肺都属于气虚血瘀的严重状态,也是常见的衰老和导致死亡的原因,但是在治疗时,往往只重视了活血化瘀,忽略了补气的重要性。

气虚是万病之源,它会导致支气管炎、哮喘、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心肌缺血、骨质疏松、记忆力减退、浑身无力、脏腑功能低下等。因此,中老年朋友一定要重视补气。

1.高血压必喝

很多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下半身浮肿的情况,喝黄芪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的作用。

2.糖尿病必喝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浮肿,面色蜡黄的情况,可以喝一些黄芪水,如果有出现下至溃疡的情况,那再加上葛根、赤芍、丹参效果则会更好。

3.银屑病必喝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可以将黄芪与当归、生地和白蒺藜,四种中药各准备三十克,然后用水煎服两次,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治疗此病。

4.脾气虚必喝

饮用黄芪水的好处有很多,其中还包括了治疗脾气虚症。常见的脾气虚症主要表现为人体精神倦怠、气短、痰多等等情况。将黄芪和党参、白术、茯苓等一起煎水服用,能够有效的治疗脾虚的情况。

5.心血管疾病必喝

黄芪本来就有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高血压等病人每天用三十克左右的黄芪水煎后代茶饮用,或者再加上枸杞,党参等药材一起泡水喝能有效保护心血管系统。

黄芪不能乱吃,黄芪泡水四不喝

1.肾阴虚、湿热、热毒炽盛不喝

如果有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

2.经期不喝

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也是不可以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3.感冒发热不喝

感冒发热的患者不要服用黄芪,可能会影响感冒或退烧症状的缓解。

4.怀孕不喝

怀孕期间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很有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特别是孕晚期的准妈妈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指导专家:诚顺和中医馆中医治疗糖尿病、失眠、抑郁症专家 肖早梅 副主任医师

黄芪补气,并非人人适合,有“五必喝”“四不喝”,不可不知!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