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的交锋】
尼赫鲁的领土扩张设想,不仅仅是以“麦克马洪线”划界,而且要进一步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那些“划得并不好”的地方,由印度政府将其“变动”得符合其扩张胃口,还要继续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扩张,以达到其理想的疆界为止。
它们不止‘变动’地图,并且付之行动,为了造成事实上的修改成立,印度重兵前推,占领‘麦线’以北的朗久、塔马墩、兼则马尼等地,设立哨所,这就是‘克节朗河’(153 km²)‘南依曲河谷’(374 km²)和‘朗久’(144 km²)争议区的来历。
从那以后又先后跨越‘麦线’,侵占‘甲然弄巴’(1150 km²)‘洞嘎弄巴’(356 km²)‘娘姆错’(260 km²)‘阿相比拉东’(58 km²)‘土伦拉’(38 km²)‘东章’(36 km²)‘更博拉’(26 km²)等等争议区。
到目前为止,印方仍在占据的‘麦线’以北领土为 930 km²,中印交叉巡逻的 1091 km²,两项合计约 2021 km²。 中方已经收复‘麦线’以南的领土 518 km²,它们是隆子县的‘朗久以南’(144 km²),米林县的‘南依曲河谷’地区(374 km²)。
‘朗久’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出名的一个地名。 它位于隆子县扎日乡马及墩以南约2公里处,地处‘麦线’以北,‘扎日曲河’在这里下切‘喜马拉雅山’流向藏南地区。
1959年8月25日,中方马及墩工作队率山南军分区一团二连进驻雅列普,开展群众工作。 当该连前卫分队进至金古底时,入侵朗久的印军无端地向他们开枪射击。 中方被迫自卫还击,击毙印军2人。 印军蓄意挑起事端后胆怯心虚,于27日撤出朗久哨所,退往‘麦线’以南,这是1949年后中印边境地区发生的第一次流血冲突。
二十八年过去,1987年4月,中方在边界补点建设中又来到了这里。 他们深夜从‘朗久村’出发,在人迹罕至,密林遍布、悬崖挡道的山间,摸索前进了8公里,来到海拔3197米的一个高地,发现有6个全副武装的印度兵,在中方行动暴露后,侦察分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经请示上级批准,由侦察行动转为设点行动,中方的‘3197’前哨诞生,它就像钉子一样,深深扎进了藏南的土地。
由于这次的前出活动,中方从‘麦线’以南地区收回了大约144km²的土地,其略小于‘克节朗河谷’的面积(153km²)。
这也是中方在八零年后唯一收回的臧南土地,如图1。
在图1的地图中也有四条‘线’,最北边的粉红线,标注为‘印度主张线’和‘麦线错位’,可以理解为印军没有占据,又想占据的‘线’。
第二条是深绿色线,标注为‘苏版麦线’,这条‘线’苏连是根据啥而画出来的呢?可能是根据英国某个版面所画。
第三条是红线,标注为‘地理版麦线’,它是原始的‘麦线’吗?可能是。
第四条是蓝线,标注为‘推测实际控制线’,应该是中方的的推测。反正这块土地位于‘麦线’以南是可以确定的。
以此,在这里,印度修改的‘麦线’没有起任何人作用。
‘南依曲河谷’又称‘纳伊普曲河谷’,位于米林县城以南,面积约 374 km²,比两个‘克节朗河谷’(153)的面积还要大,‘南依曲河’流经整个地块,流向‘雅鲁藏布江’,印度修改的‘麦线’画在这个地块的北边,那可是画错了,它违背了‘分水岭’的原则,如图2的中印东部边界的‘南依曲河谷’。
从图2中可以看到的三条线,北边的粉色线,标注为‘印度主张线’。 南边的蓝色线,标注为‘推测实控线’,一条红线从中间穿过,标注为‘麦线’。 ‘麦线’的位置,表示了这个地块横跨‘麦线’南北,在 374 km²的面积中,有多少在‘麦线’以南,还真是说不清楚,大约60%,在这里印度修改的‘麦线’同样不起作用。
‘朗久以南’与‘南依曲河谷’,是中方在争夺中收回来的两块领土,还能再收回土地吗?可能是希望‘有限’,但不是不‘可为’。
说‘有限’,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已达成稳定边境的共识,双方不可能因边境问题大打出手,那就不可能大面积收回土地了。
说‘可为’,是因为中方还是可以‘借机’‘反击’‘收回部分土地’,要‘借’印军挑衅的之‘机’,展开‘反蚕食’的斗争,借以扩大实控面积。
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中印边界西段的‘德普桑突击部’就是借印军挑起的‘帐篷事件’,中方前出巡逻、逐步阻断印军的巡逻线,从而达到实际控制的目标,如图3的中印西部边界的‘德普桑突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