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印邊界的交鋒】尼赫魯的領土擴張設想,不僅僅是以“麥克馬洪線”劃界,而且要進一步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那些“劃得并不好”的

作者:王皓南

【中印邊界的交鋒】

尼赫魯的領土擴張設想,不僅僅是以“麥克馬洪線”劃界,而且要進一步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那些“劃得并不好”的地方,由印度政府将其“變動”得符合其擴張胃口,還要繼續向“麥克馬洪線”以北擴張,以達到其理想的疆界為止。

它們不止‘變動’地圖,并且付之行動,為了造成事實上的修改成立,印度重兵前推,占領‘麥線’以北的朗久、塔馬墩、兼則馬尼等地,設立哨所,這就是‘克節朗河’(153 km²)‘南依曲河谷’(374 km²)和‘朗久’(144 km²)争議區的來曆。

從那以後又先後跨越‘麥線’,侵占‘甲然弄巴’(1150 km²)‘洞嘎弄巴’(356 km²)‘娘姆錯’(260 km²)‘阿相比拉東’(58 km²)‘土倫拉’(38 km²)‘東章’(36 km²)‘更博拉’(26 km²)等等争議區。

到目前為止,印方仍在占據的‘麥線’以北領土為 930 km²,中印交叉巡邏的 1091 km²,兩項合計約 2021 km²。 中方已經收複‘麥線’以南的領土 518 km²,它們是隆子縣的‘朗久以南’(144 km²),米林縣的‘南依曲河谷’地區(374 km²)。

‘朗久’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出名的一個地名。 它位于隆子縣紮日鄉馬及墩以南約2公裡處,地處‘麥線’以北,‘紮日曲河’在這裡下切‘喜馬拉雅山’流向藏南地區。

1959年8月25日,中方馬及墩工作隊率山南軍分區一團二連進駐雅列普,開展群衆工作。 當該連前衛分隊進至金古底時,入侵朗久的印軍無端地向他們開槍射擊。 中方被迫自衛還擊,擊斃印軍2人。 印軍蓄意挑起事端後膽怯心虛,于27日撤出朗久哨所,退往‘麥線’以南,這是1949年後中印邊境地區發生的第一次流血沖突。

二十八年過去,1987年4月,中方在邊界補點建設中又來到了這裡。 他們深夜從‘朗久村’出發,在人迹罕至,密林遍布、懸崖擋道的山間,摸索前進了8公裡,來到海拔3197米的一個高地,發現有6個全副武裝的印度兵,在中方行動暴露後,偵察分隊立即搶占有利地形,經請示上級準許,由偵察行動轉為設點行動,中方的‘3197’前哨誕生,它就像釘子一樣,深深紮進了藏南的土地。

由于這次的前出活動,中方從‘麥線’以南地區收回了大約144km²的土地,其略小于‘克節朗河谷’的面積(153km²)。

這也是中方在八零年後唯一收回的臧南土地,如圖1。

在圖1的地圖中也有四條‘線’,最北邊的粉紅線,标注為‘印度主張線’和‘麥線錯位’,可以了解為印軍沒有占據,又想占據的‘線’。

第二條是深綠色線,标注為‘蘇版麥線’,這條‘線’蘇連是根據啥而畫出來的呢?可能是根據英國某個版面所畫。

第三條是紅線,标注為‘地理版麥線’,它是原始的‘麥線’嗎?可能是。

第四條是藍線,标注為‘推測實際控制線’,應該是中方的的推測。反正這塊土地位于‘麥線’以南是可以确定的。

以此,在這裡,印度修改的‘麥線’沒有起任何人作用。

‘南依曲河谷’又稱‘納伊普曲河谷’,位于米林縣城以南,面積約 374 km²,比兩個‘克節朗河谷’(153)的面積還要大,‘南依曲河’流經整個地塊,流向‘雅魯藏布江’,印度修改的‘麥線’畫在這個地塊的北邊,那可是畫錯了,它違背了‘分水嶺’的原則,如圖2的中印東部邊界的‘南依曲河谷’。

從圖2中可以看到的三條線,北邊的粉色線,标注為‘印度主張線’。 南邊的藍色線,标注為‘推測實控線’,一條紅線從中間穿過,标注為‘麥線’。 ‘麥線’的位置,表示了這個地塊橫跨‘麥線’南北,在 374 km²的面積中,有多少在‘麥線’以南,還真是說不清楚,大約60%,在這裡印度修改的‘麥線’同樣不起作用。

‘朗久以南’與‘南依曲河谷’,是中方在争奪中收回來的兩塊領土,還能再收回土地嗎?可能是希望‘有限’,但不是不‘可為’。

說‘有限’,是因為中國與印度已達成穩定邊境的共識,雙方不可能因邊境問題大打出手,那就不可能大面積收回土地了。

說‘可為’,是因為中方還是可以‘借機’‘反擊’‘收回部分土地’,要‘借’印軍挑釁的之‘機’,展開‘反蠶食’的鬥争,借以擴大實控面積。

已經有這樣的例子:中印邊界西段的‘德普桑突擊部’就是借印軍挑起的‘帳篷事件’,中方前出巡邏、逐漸阻斷印軍的巡邏線,進而達到實際控制的目标,如圖3的中印西部邊界的‘德普桑突擊部’。

【中印邊界的交鋒】尼赫魯的領土擴張設想,不僅僅是以“麥克馬洪線”劃界,而且要進一步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那些“劃得并不好”的
【中印邊界的交鋒】尼赫魯的領土擴張設想,不僅僅是以“麥克馬洪線”劃界,而且要進一步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那些“劃得并不好”的
【中印邊界的交鋒】尼赫魯的領土擴張設想,不僅僅是以“麥克馬洪線”劃界,而且要進一步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那些“劃得并不好”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