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也想要逃过迷茫期吗?

逃过迷茫期?意为:不曾经历。

从去年 7 月开始写文,接触到互联网各式各样的人,也了解到更多以前自己所不熟知的领域,我开始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会主动思考的人,我也明白“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不是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到今天为止,正好 10 个月时间,公众号关注人数两个月前就突破了 10000 。而其实这篇文章我打算放到 7 月的时候再写,这样就正好是一年时间。但是最近有很多事情发生,让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契机。所以我打算好好写写这几件事情,顺便告诉大家:我是如何逃过迷茫期的(这里的“逃过”意为:不曾经历)

第一件事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以来,我基本以每周一篇或至少一篇的频率来发文,文章的内容都是自己工作以及学习的总结,质量也绝对是有所保障,这点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到(就是这么自信)。

在今年的 4 月 22 日,我获得了 UICN 2016 年度优秀设计师的荣誉,我应该是当中年龄最小的(93 年)一位,也应该是唯一一个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获得这份荣誉的人吧。这是一份殊荣,但是对我而言,下面这件事才值得我吃惊,有几个小伙伴在微信上告诉我,他们组织了一群人去现场,竟然完全是为了来看我,但是在现场没看到我,所以疑惑的发来问问。除了抱歉,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个人原因,所以我没去现场。说实话,看到这几条信息的时候我挺感动的,有那么一批人喜欢我,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以来愿意分享自己的工作及学习总结的原因:帮助到那些我可以帮助的人。

曾经问过一个朋友,在公众号或其他平台发文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提高个人影响力。我绝对同意这句话,我不想把自己说的多高尚,但是我发文的初衷是让自己的个人总结得到一些反馈,认识更多的小伙伴一起成长与进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提升个人影响力的范畴,也许算吧。

可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不喜欢社交的人,更不喜欢曝光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朋友圈没有一张我露脸照的原因,在认识了这么多人之后(加微信),会让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即使以前有露脸照,后来我也删了。而让我有安全感的事情是:一个人在家听听歌,看看书或者是喜欢的电影,我不知道这跟在各平台发文提高个人影响力这件事是不是自相矛盾。

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文字:认识一个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人,我只想叫他去坐旋转木马。下面一个人的评论是:你说的是呆总么?有时候看到这些我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没什么娱乐活动了?生活太无趣了?有个朋友问我:呆呆,你每天都会学习么?是什么让你这样一直坚持下来?我说:是的,每天都会学习,其实说不上是坚持,仅仅是习惯,一开始可能是坚持强迫自己去学,但是现在只要一天不学习第二天就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后来我转念一想:我不就是这样逃过迷茫期的么?

当我有了学习的目标,埋头去坚持前进,我就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迷茫了。我不知道每天学习是不是浪费时间,所以又问了一个前辈,他说:当一个人一直在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时,那是伟大的,而如果这一件事是学习,那就更谈不上是浪费时间了。所以当我做着这些学习、写文、练习的事情时,它们既可以提升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从而提高个人影响力,而且我一直在坚持着,那我又谈何会经历迷茫期这种事情呢?

第二件事

最近我在学习字体设计,买了 12 本字体设计的书籍,保持着每天看相关书籍与字体设计的训练。我的习惯是,在某个时间阶段专门去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如字体设计,我给自己 3 个月的时间去把它研究透。(当然只是做了解,不是说专门去做字体设计师,否则这个时间远远不够)然后有人问我:你做 UI 和交互学字体设计不多余么?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在界面或 icon 的训练上?我反问:你做 UI 的话,每天玩游戏不浪费时间且多余么?(对方笑了笑)

学习字体,已经过去两周时间。我对字体完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并且对设计的作品在细节的把控上比以前更有提升。而最重要的是,我看到很多书籍作者在设计字体的这个过程中,有着和交互或 UI 相类似的流程,并且让我对自己的工作体系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还有改进的空间。

举个例子:一个大师在设计一款字体时,拿到客户的几个关键词,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不是直接开始设计字体,而是去找相关资料,如这个风格的品牌在民国时期的字体是否有什么案例?这个笔画怎么处理能体现出这个品牌的文化?参考中国古文学的旧典籍?日本文化中是否有类似的案例有对这类风格的讲解?等等。当把每一个细节都研究到位了,才是下笔或用工具开始制作的时候。

我们的工作不也是如此?那些拿到需求就开始画原型的人,你是否有把你的工作做到最好呢?拿到原型就开始填色的 UI ,你确定你不是美工么?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到职业发展,他问:一个初创公司的设计师,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有资格进大厂呢?专业的交互能力或视觉能力?如何来判断这个能力是否专业?或是否适合大厂的交互或视觉岗位呢?我就这个问题问了一个朋友,她的回答是:很多东西,其实是能力而不是岗位的问题,获取这些能力就是不断反思学习和刻意练习。其实做设计就是解决问题,不必太纠结定位的事情,如果你坚持学习并且能解决问题,那还纠结什么岗位问题呢?

总结:如果你具备学习能力且同时能运用这种能力将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岗位上的各种问题,那大厂与否就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第三件事

大家问我,拿到这个奖,算不算是我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我觉得不是,这仅仅只是刚开始而已,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前阵子,我脑子一热,花了几百块钱加入了一个关于品牌案例分享的群,里面都是各种广告人、活动策划师。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帮助,纯粹就是觉得有趣所以加了看看。但没想到的是: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一个看着比较资深的广告人在群里分享着一个案例。

标题:TFBOYS 代言的士力架的广告;

场景:一群学生在考试,一个孩子在打瞌睡, TFBOYS 的台词是:“还在犯困? 来一条士力架吧”。然后那个孩子接住士力架并吃了之后,立马精神百倍,挥笔神速;而我看到这个标题和场景第一个想到的是:TFBOYS 现在真红,广告拍的都这么好了,还是士力架的,代言费肯定不低。(愚蠢如我)分享者的问题:为什么商家找了 TF 来代言士力架呢?除了红之外你们在标题和场景中还看到了什么?(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分享者的回答:从标题和场景可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即士力架消费主力群体定在初高中大学 。有一部电影,发哥(周润发)逢赌前都会耍酷式的嗑一枚金币巧克力,商家洞察到这一点信息,也利用这一点做了场景式营销,考前吃一块巧克力,帮助我们不紧张。所以士力架的广告语是:考试犯困,来一个士力架。它同样也可以是:上班犯困,来一个士力架。还可以是:开会犯困,加班犯困,来一个士力架。这就是创意 idea ,而选择 TF 是因为他们是 95 和 00 后的新生代偶像,更有催化动力。

看完这些,我瞬间觉得广告业的高深。更联想到自己工作的内容,发现原来各个行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工作也不正是这样么?

结语

今天一直在说学习相关的事情,但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我要说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迷茫期?如果你坚持学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迷茫期。怎么学习?你想得太多了,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和套路,找到你想了解的事情,大胆的去做,也许你就发现学什么都很有趣,并且所有内容都是有联系的。现在开始努力?一点都不晚。那我做了这些我能梦想成真么?什么叫梦想成真?就是两个字:醒来。

本文来自公众号:呆呆U理

大连中钰睿泓与你分享精品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