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一流企业重在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谭浩俊

国务院国资委21日召开会议,对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国资委决定,在现有11家示范企业基础上,将中国电科、中国石化、中国一汽等10家中央企业和上海汽车、安徽海螺、京东方等7家地方国有企业纳入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范围。

也就是说,纳入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的企业将达到28家,且既有中央企业,也有地方企业。如果有一天,能够把民营企业也纳入到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范围,对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良性融合、协同发展,有效增强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一流企业重在自主创新能力

何谓世界一流企业,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美国《财富》杂志曾从创新能力、产品服务质量、企业管理水平、环保社会责任、吸收人才等5个方面评价,但也没有受到广泛认可。譬如日本,企业界普遍以企业组织特点、核心价值观、资源配置、企业社会影响力等4个方面标准来判定,可以说与《财富》杂志相差很大。中国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评判,就更复杂了,共有13项要素。不难看出,在世界一流企业评判标准上,不同国家是有不同考虑的。

但是,不管怎么考虑,也不管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自主创新能力都是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甚至是最重要标准。因为,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不可能在市场具有话语权,更不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即便企业规模再大,也很难称得上是优秀企业。

这也意味着,在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中,一定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贯穿于每一家企业,成为每家企业的自觉行动。凡是在自主创新方面不能有突破的企业,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称不上世界一流企业,就要对这些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切实提高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世界一流企业重在自主创新能力

而从首批列入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范围的11家企业的情况来看,经过5年的努力,确实在质量效益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已达到102.8万元/人,是央企总平均值的1.35倍。那么,自主创新能力是否也同步提高了呢?显然,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相比,可能就没有那么亮眼了。除航天科技等极少数企业之外,更多企业都还是满足于垄断、资源配置优先、政策倾斜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比其他所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更多的市场控制力和利益占有率,而没有拿出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技术与产品。

实际上,对央企来说,规模已经足够大,效益也足够好,国内市场竞争力也足够强。差的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能力,以及高尖端领域的控制力。如果继续满足于一般的竞争力和投入产出率,而不关注自主创新能力,不关注产品的品牌效益,就算规模再大、效益再好,也都没无法真正在市场立足,无法得到国际认可,无法为其他所有制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撑。相反,会被认为是“屋里狠”、“门槛王”,只会与民营企业抢饭吃。

自主创新能力,显然不是在技术上小打小闹,搞几个小发明、小创造,就算完成任务。对央企来说,只要不能在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尖端技术方面有突破,有控制力,就不能算是世界一流企业,更无法做出示范。譬如芯片研发,央企需要做出一些表率作用了,需要有一些能够与国外先进技术媲美的技术来了,而不能只靠华为等民营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重在自主创新能力

除技术研发外,生产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几家类似于台积电、三星这样的高科技、高水平生产企业,有效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打压,央企需要认真思考,看看能否在这些方面多一点世界一流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还需要在管理、服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能够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竞争,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针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遏制,杀开一条血蹄,冲上世界技术高峰、管理高峰、品牌高峰,更直接地说,就是创新高峰,央企应当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提升,有所突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