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作者:中国电影报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温|林琳

由|编辑姬正鹏

东北抗日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英雄力量。9月18日日日占领东北后,由原东北军、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队、农民武装力量、起义军等组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14年的艰苦斗争。

由于东北反联盟时期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以及缺乏系统的历史数据等诸多原因,大银幕一直缺乏史诗、全景表演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创作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如赵一曼,他自己的后来,红灯,像箭一样心,八个女人的投掷河,步入辉煌,白山黑水,或虚构的浪漫主义作品。现实主义是好的,浪漫主义也不例外,它们都突出了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革命性的现实作品

真正再现东北抗日战争的革命精神

历史上,东北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的革命先辈,杨景宇、赵一满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了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电影人创作了《走进辉煌》、《赵一曼》、《八个女人投河》、《我的母亲赵一曼》等多部优秀电影作品。

1932年,杨景宇受中共中央委托,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担任抗日联军总司令,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杨景宇率领东北军与日军血战在白山与黑水之间,在冰雪雪、食物枯竭的紧急情况下,最后独自一人与大批日军围攻战后数日夜奋战。

1994年,由严学轩、周有超联合执导,王刚、徐成林、罗景敏、石晓红等主演的《走进辉煌》将演唱杨敬玉将军,秉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崇高情怀。

在《入华》中,杨敬宇将军率领的部部被日军重重包围,他下令主攻,他只在山上留下三名士兵,以吸引重敌军。在几天粮食削减的情况下,他宁愿死也不愿屈服,13颗子弹落在东北森林海的广阔积雪中,为国家而死。影片通过杨景宇与被日军困住追赶的卫兵之间的生死搏斗,展现了杨景宇将军的高度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灵魂。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如果说《入华》中的杨静宇是中国好男人的代表,那么电影《赵一满》中的赵一曼和《八个女人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可以说是一巴掌。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女主角赵一曼的真实故事拍摄的剧情片《赵一曼》讲述了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资深电影学者胡珂表示,《走进辉煌》、《赵一曼》等电影完全以历史为原型,通过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再现,彰显了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走进辉煌》《赵一曼》等影片不仅展现了革命精神,更展现了个人的英雄主义,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一批特殊英雄。

导演、学者赵宁宇认为,《赵一满》中的赵一曼很个人化。在他看来,赵一曼是一个出生在四川的南方女人,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非常英勇,毫无畏惧,直到最后的流血事件。

胡克认为,《赵一曼》奠定了1950年代以后中国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基本格局,赵一曼在电影中面对折磨,英雄主义不屈不挠,将个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通过英雄的行为、语言和举止,在日本侵略者日益遭受酷刑的背景下,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猛。"

相比于《走进辉煌》和《赵一曼》聚焦于一位大英雄,拍摄于1987年的《八女铸河》,讲述了冷云等八位反联盟女主角在抗击日军侵略军的战斗中,宁愿死也不愿屈服,投河自杀的故事。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高县乌顺河,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官兵在冷云的带领下,在教官冷云的带领下,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主动吸引日军伪军,使主力迅速躲过了敌人的进攻,却被河边的敌军包围。在死水战到尽头的情况下,他们面对日本伪军被迫倒下,誓死不渝,摧毁枪支,武装进入乌顺河,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唱着"奴隶起来"的国际歌曲,集体沉沦,殉道。其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年轻的王慧敏13岁。

在胡克看来,以《八女投河》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战争作品,都展现了全国抗日战争的精神,"《八女选河》这样的作品表达了革命不是别人的行为,传达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的革命精神,是无价之宝。 这部电影既突出了个人差异,也突出了全面的关怀,突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抵抗是所有中国人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八女选河》中的八位烈士,胡克还是很动人,"影片的高潮是八女投蒋,展现了革命者仿佛死了一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革命浪漫主义作品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与上述基于真实人物真实事物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中国电影人也用虚构的情节创作了一些非常戏剧化、结构良好的电影。赵宁宇称它们为革命性的浪漫主义电影。

1963年的电影《以后自己》讲述了1939年东北一个城市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电影中的一家三口——奶奶、父亲和女儿的名字不同,但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成了一个家庭。为了不让密码传给皇帝之手,祖母、父亲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女儿坚强地走上了父亲的路,继续奋斗,最后没有让秘密密码被敌人知道。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它的设计很巧妙。这部电影展示了三代孙子以自己的方式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后来被改编成《红灯》。胡克对《自雇人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技巧上非常具有创新性,并展示了革命性的群众,每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参与其中。

而胡克最难忘的一点是李宇的场景,以及他与鸠山队长的面对面对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编造的场景不仅让李宇和鸠山面对面的较量,而且看起来像是李雨和的机智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提到这一时期的革命性浪漫电影,赵宁宇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81电影制片厂,由李俊执导,申戈娃、赵尔康主演的故事片《如箭如家》。影片讲述了一个重伤被俘的东北反联连连长魏胜胜从敌人的魔掌中逃脱的故事,以及救了他的农村女人玉珍,她有真挚的感情,最终战胜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个人感情,魏胜过了抗日战争前线重生的故事。

在赵宁宇看来,《回如箭》采用小视角,大感情、人、物、感情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此外,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主人的意图。"英雄叫魏德胜,意思是赢。女主角的名字叫玉真,预示着她玉石般的贞洁。魏德胜和玉珍分别是中国英雄和人民的最佳家园。"在多年的反帝战争中,许多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放弃了家园,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赵宁宇认为,这些都体现在《如箭一矢》中。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添加时代的元素

为中国电影制作提供新体验

从时间线来看,这部关于东北抗日战争的电影作品创作于1950年左右,大多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对此,胡克认为,那个时期是比较接近真实事件的,那个时期历史的创造者是有同理心的,甚至很多演员都参与了这场革命。而原有的体验,也让那段时期的作品非常真实。

相比之下,当时间在1980年左右到来时,展示东北抵抗的电影为时代增添了元素。在胡克看来,这一时期的电影以更逼真的方式表达了革命主题,增加了更多人性的表达,不仅没有削弱原有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反而升华了两种精神。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孙铁、张伟、平叶圭达、严东等主演的抗日剧情片《我的母亲赵一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民族英雄赵一曼从1931年9月18日事件到1930年代发生在东北和上海的英勇牺牲的光荣历程。《我的母亲赵一曼》从儿子的视角,通过母子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反日女主角赵一曼的人生惨败和鲜为人知的事迹在银幕上,营造出一首可歌可泣、血肉相传的英雄形象。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在胡克看来,《我的母亲赵一曼》增添了感情,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了人物的魅力。"这些新的创作技巧和元素,让英雄更接近普通人,但他们也优于普通人,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制作提供了新的体验。

不仅是《我的母亲赵一曼》,早在1980年,创作了《最后八人》《背叛》等电影,除了表达人性外,还运用悬念等非常类型化的手段进行创作。在赵宁宇看来:"虽然国产电影大多是故事片,但创作手段的类型并不局限于好莱坞,1980年代的国产电影,也有很多非常观赏性的类型作品。"

这个国家破碎的家族记录的屈辱,壮丽的山河斗争见证了伟大。业内学者表示,虽然由于历史资料不全等诸多原因来展示东北抗日战争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缺乏全景电影,但一些心胸狭隘的作品已经勾勒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经验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后,中国的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在大银幕上上演的东北反联盟的故事,以及东北反联盟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共同努力,继续奋斗。

银幕上的“东北抗战”: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陈述

严禁擅自复制物品

欢迎来到朋友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