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年--献给逝去的岁月(2)

第一次看到电脑,看到别人神奇的开关机、趁着老师不在玩起小游戏,浏览激情图片,真是崇拜不已。每天跑到机房套上鞋套,学习打字,背五笔,不亦乐乎,一次又一次的让人帮忙调出英文打字程序“tt”,和五笔打字练习程序“wb”,终于可以盲打键盘。

周末的时候,偶尔到学校礼堂观看电影,知道了大片,看到了“真实的谎言”。

南京的广播的电台节目真是多,李婵声音真是甜、大卫更是富有磁性。

上计算机基础课,老师老是说“到死(DOS),到死!”,感觉真难听,洋人真奇怪起这样的名字!不久也偷偷的在学校机房玩起了“Mario”,也编了一个小病毒程序,试验了一下。

每个星期团里还要组织活动,还记得有“要高速公路”还是“航母”的争论。深秋的时候,集体到珍珠泉爬了一次万米长城,烧烤,留下了永恒的镜头。

双休日的时候,偶尔从浦口到新街口逛,中山像矗立在路中心,憋急了也会拐到南医到此一游。

每个星期总是能收到几封信,都是高中的女同学。高中并不怎么接触的几个女生,到了大学反而书信来往了,看来是相见不如怀念阿。

每个傍晚的时候,学校电台总是要放起一些歌曲,与高中不同的是经常听到外国歌曲,不过听到“Yesterday once more”只是感觉到曲调很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阅览室的杂志真是多,于是知道了很多奇闻轶事。

《法制概论》课上老师点名:卞晨辉,全场大笑,老师怒。

冬天特别冷,于是宿舍另外一个人跟我同床而眠。隔壁宿舍牛人一天看完C语言,敬仰万分。冬天某日,很冷,该君光脚从早晨看书看到傍晚,书看完,起来对我说,好像今天很冷阿。真神人也。

要考试了,教学楼的教室不够用,人与人之间至少得隔一个空位,更有人占位置,用书包、书、甚至纸巾圈座位,终于有一天把占位的书扔到讲台上了。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考完已经下午四点多种,外面大雪纷飞,仍然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回家之路,深夜到家,风雪夜归人啊。

春节前高中同学聚会,又见到暗恋的对象,发现已经无共同语言了。

1997年春,草长莺飞的时节,任贤齐的“心太软”和“我让你依靠”响遍校园,路上一块走的恋人更多了。学校的池塘里,龙虾也在翻腾,于是在校园里钓起了龙虾。

专业课开上,一周白天有30多节课,晚上还有选修课,作业多,忙。老师说毕业需要足够学分,于是几乎有什么选修课大家都去上,《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在学校大礼堂,很多系的学生都来上,晚上上课就跟看电影一样,不停的有人进进出出。

3月的时候有个宿舍凑钱购买了我们办的第一台电脑,第一次知道了“奔腾”,看到了神奇的Windows95桌面,也看到了人玩扫雷游戏,听到了《仙剑》优美的音乐。

翻过学校边的一座山,去看山那边南京气象学院的高中同学,都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来叙述。也跑到市区的师范学院去看高中并不是很熟悉的同学。

学校办起来双修外语班,学日语、法语、德语,一开始雄心万丈,日语、德语课还经常去,教室里面也是人满为患,渐渐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当李阳来学校疯狂的时候,也走出了德语课堂看热闹去了。

某天对着镜子看,发现阿诺与自己似乎很相似,于是全班叫得最响的别名诞生了。

上《军事理论》课,认识了中文系的妹妹,考虑良久,没有下手,依然闲云野鹤。

5月杨振宁来到学校,庆祝95周年校庆,一大堆领导围着他转,怀着神圣的心情看着颤巍巍的他做完“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报告,从此对名人不再莫名敬仰。

每个星期偶尔还能收到一封信,写信已经缺乏动力了。

到了第二学期要期末考试的时候邻近的几个宿舍突然迷恋上了看武侠小说,于是上完课甚至考试的过程中都想到精彩的情节,宿舍闲谈,经常是七八个人坐在一起探讨情节,考察细节,诸如 黄药师 夫人姓什么之类的问题,害得大家常常挑灯细读金庸的十几部小说。

在6月的时候,大二的师兄要搬到位于市中心的主校区了,有宿舍甩卖电脑,于是我们宿舍几个人凑钱买了下来。有了电脑晚上出去自修的时间也少了,偶尔自修到8点钟,就找个借口回来玩电脑了。

有电脑的宿舍越来越多了,于是开始了联网打游戏,“红色警报”让人留连忘返,观战人群更是不可胜数。 “侍魂”高手对决,成败只在细节。老是用霸王丸乱砍一痛,结果被人一招致命。

7 月 1 日 ,香港回归,为了庆祝回归,当大家都复习备考的时候,特地跑到市区的珠江路买了几张光盘,一张光盘要25元。第一次知道了mp3格式,一张光盘可以放100多首歌曲,也看到了很多“拔辣”的片子。

考完试,大一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