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轩实习生张亚涵报道,10月19日下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今年冬明春煤炭供给机制研讨会。会议认为,国家发改委将充分利用《物价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推动煤炭价格回升到合理区间,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近来,全球能源短缺日益突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的燃煤电厂库存较低,天然气、煤炭和电力价格升至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国际煤炭价格从一年前的每吨约56美元上涨至每吨约240美元。在欧洲,今年到目前为止,天然气价格上涨了350%以上,而今年前九个月的批发电价上涨了200%。
光大未来能源化工能源化工总监钟美岩在21世纪经济报告中告诉记者,近期市场联动,从国内煤炭到国际天然气甚至原油都呈现出创纪录的高价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结构性不匹配。
钟美燕解释说,今年的气候因素带动了强劲的能源需求趋势。与此同时,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上游地区的原材料供应恢复缓慢,"双碳"目标的实施导致传统能源供应有所收紧。
"虽然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对经济产生一些影响,但它并没有造成全面危机,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及时部署供应。钟美岩指出,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冬季气温。现在市场对寒冬的预期很强,煤炭供应的结构性短缺可能会持续到11月甚至12月。从整个能源的角度来看,需要特别注意电力危机,如果电力整体稳定,能源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国际煤炭价格居高不下对面临煤炭短缺的印度来说不是好消息。世界上大约70%的煤炭生产商和第四大煤炭储量依赖煤炭,它们在发电厂的煤炭储量已降至极低水平,将其推向电力危机的边缘。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3月底,印度的电力生产商平均拥有28天的煤炭储量。7月份,煤炭需求开始加速,电力企业消耗超过供应补充,煤炭库存大幅下降;印度中央电力局(CEA)要求发电厂保持库存至少15至30天。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的能源经济学家Vibhuti Garg表示,没有人预计复苏和能源需求会如此迅速地增长,以至于大雨造成的破坏加剧了供应短缺。
印度中央电力局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国内煤炭产量停滞不前,煤炭进口成本飙升,这意味着该国的煤炭短缺可能会持续整个冬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对《21世纪经济报告》记者表示,在国内煤炭供应紧张、国际煤炭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印度的煤炭短缺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从长远来看不会形成。"事实上,印度长期的电力短缺因基础设施薄弱和长期电力短缺而加剧,而疫情爆发以来中小企业停摆和近期经济复苏增长等因素加剧了电力短缺,加剧了供需冲突。
<h4>印度缺煤或持续数月</h4>
印度的煤炭短缺已经蔓延到依赖煤炭的非电力行业的正常运作中,如电力和水泥,钢铁和铝。北方邦多达14座发电厂暂时关闭,供应4520MW电力,自10月初以来,几个州轮流停电,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贾肯德的居民每天停电长达14小时。印度铝生产商正在"抱怨"电力短缺导致冶炼厂关闭。
刘晓波认为,印度煤炭短缺和电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首先,在第二波新皇冠的冲击之后,印度现在正处于复苏时期,对工业电力的需求激增,经济活动的复苏推高了煤炭消费。根据印度电力部门的数据,印度8月和9月的电力需求比2019年同月增长了近17%。在此期间,印度的煤炭发电份额从2019年同期的61.91%上升至66.35%,煤炭消费总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18%。
其次,自6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印度的电力需求一直疲软,发电厂减少了煤炭购买量,未能建立足够的煤炭储备。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电力公司消耗的煤炭多于供应,煤炭库存急剧下降,印度135家燃煤电厂的煤炭库存从平均12个下降到4个。其中,近三分之三的发电厂的煤炭库存仅够持续三天或更短的时间。
此外,今年强烈的季风降雨阻碍了印度中部和东部各邦的采矿和煤炭运输,扩大了供需差距。煤炭产量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一般在3月达到峰值,季风季节在6月和7月开始下降,季风结束后产量回升。然而,持续到今年9月的降雨推迟了煤炭供应的正常恢复。
此外,印度国内生产的煤炭质量不高,热效率不足,一些电厂从印尼、澳大利亚、南非等进口优质煤炭,但目前国际煤炭价格居高不下,挫伤了相关电厂的积极性。
据分析师称,国际煤炭价格主要受到全球两大煤炭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非季节性降雨和新爆发的影响,以及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中国消耗了全球近二分之一的煤炭。据悉,印尼煤炭价格从4月份的每吨约86.68美元上涨至10月份的约162美元/吨。
印度43%的煤炭进口来自印度尼西亚,26%来自澳大利亚。印度的进口价格在3月至9月期间空前上涨了200%;仅在8月至9月期间,进口供应就萎缩了44%,给国内生产商增加了近1700万吨的额外负担。
印度国家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India)研究主管斯瓦蒂·德索扎(Swati DSouza)表示,进口煤炭现在的价格大约是国内价格的两到三倍,这使得印度难以依赖外部煤炭来源。
印度缓解煤炭短缺的"希望"正受到印度煤炭公司的压力,这些公司供应了该国近80%的煤炭。根据官方数据,截至9月底,印度发电厂的煤炭库存降至约810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76%。煤炭公司正在增加燃煤电厂的煤炭供应,过去一周的日供应量从约150万吨增加到约162万吨,而发电厂的煤炭库存从前一周的约723万吨增加到上周的约751万吨。
煤炭供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印度电力部长拉杰·库马尔·辛格(Raj Kumar Singh)本月早些时候表示,该国可以应对长达六个月的供应短缺,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专家拉胡尔·通吉亚(Rahul Tongia)预测,短缺可能会持续五个月。
<h4>中国推动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h4>
在亚洲,大约65%的电力依赖煤炭的中国最近也出现了电力短缺,但情况正在缓解。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发电量加速,当月发电量达67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比上月快4.7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快10.5%。
"中国停电导致成品启动率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品的去库存,导致价格回调。钟美艳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当价格一级上涨时,最终会回到一个问题,谁来买单?谁能负担得起?
从全球价格层面来看,中国商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目前的利差水平下,中国通过控制产品库存或上游启动负荷下降,出口可能稳定,物价上涨,整体出口量相对乐观。
然而,对于中国国内市场来说,很多产品主要是内需,可能会有下游企业为避免生产损失而拒绝订单,形成上游原材料采购放缓的负面反馈。因此,从长远来看,较高的能源价格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自10月以来,中国的煤炭生产逐渐恢复。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煤电油气运输重点企业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研讨会,明确了下一步保持稳定供应价格的要求,包括稳步增加煤炭产量和努力实现日产1200万吨以上煤炭。
会议注意到,9月底以来,新增一批生产煤矿获批,日产量较9月增加120多万吨,10月18日日产量超过1160万吨,为今年最高水平。近日,江苏、山东、湖北、山西等地新增市场交易价格已按照价格政策实现了近20%的起伏。
一周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提出扩大市场交易价格波动范围,目前燃煤发电市场的浮动价格范围从目前的浮动不超过10%,浮动原则不超过15%, 扩大至浮动上下原则上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告诉记者,在21世纪,中国煤炭产能充足,关键是要把煤炭生产的"紧箍咒"释放一点,并打通运输环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煤炭价格自然会下跌。此外,电力危机也为中国进一步加强能源和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h4>全球能源供需瓶颈在海中</h4>
由于全球供应链瓶颈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国际和国内能源价格挂钩等因素引起共鸣,短期内全球能源短缺缓解的可能性较小。
金联创投分析师韩正智告诉21世纪经济报告,今年7月以来,天然气、煤炭、原油等能源供应短缺出现,9月以后供应短缺的迹象更加明显,目前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甚至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认为,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从供给侧来看,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企业在传统能源生产压力下,近年来相关投资有所减少,而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复苏进展的影响,生产端对需求预期复苏的评价不足。就中国而言,由于疫情预防和经济复苏进展良好,出口需求增长较快,国内电力需求增幅明显超过预期,但煤炭供应在"双碳"目标短期实施中过于紧张。
其次,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影响,国际远洋压力容器严重,能源运输良性循环受阻,这是导致当前煤炭、天然气等生产周期长能源供需不匹配的关键因素。
此外,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超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发电厂并不缺乏煤炭,因为它们不愿意发电以避免因成本上升而亏损。如果能源价格继续飙升,通胀超过预期,美联储可能会提前收紧货币政策。
<h4>能源结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h4>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现在约占世界能源使用的84%。最近的全球能源供应紧缩和能源价格飙升给10月底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蒙上了阴影,并强调了能源转型的漫长道路。
2015年,190多个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根据《巴黎协定》,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尽快达到峰值,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在全球气候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从化石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过渡。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呈下降趋势。根据Rystad Energy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石油公司对石油和天然气田开发的新投资下降了一秒多。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未能找到扩大清洁能源和升级清洁能源技术的正确步伐,也未能填补能源转型中的空白。
就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而言,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以政策为导向的偏好是鼓励发展氢燃料能源发电,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份额,但由于印度在电力技术上的落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供应在现阶段并不稳定。
金联原油分析师韩正智指出,从目前总体结果来看,能源转型难以快速实现,部分可再生能源要保持稳定产量仍有困难。
崔成表示,从技术进步水平来看,突破性技术市场份额3%-5%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十四五"后,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将跨越这一临界点,届时储能技术、能源转型的关键和最大瓶颈将更加突出,因此,在重大技术突破之前, 采用得票最多者当选的策略将是最佳选择。
从长远来看,在"双碳"目标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存在节能减排和能耗控制的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对此,钟美艳提出了两种观点。
首先,需要考虑全球"双碳"实施的制度固定期限。在短期内将长期目标落实到位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分阶段的干扰。
其次,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趋势下,对传统能源的投资将放缓。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新能源相关设备的整个产业链并不那么完善,对于传统能源的替代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以凸显传统能源成本上升的问题,这也是转型痛期的必然情况。
详情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