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能源觀察|煤炭消費大國供應短缺持續,全球能源供需結構性錯配何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軒實習生張亞涵報道,10月19日下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召開了今年冬明春煤炭供給機制研讨會。會議認為,國家發改委将充分利用《物價法》規定的一切必要手段,推動煤炭價格回升到合理區間,確定能源供應安全穩定。

近來,全球能源短缺日益突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煤炭消費國的燃煤電廠庫存較低,天然氣、煤炭和電力價格升至幾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國際煤炭價格從一年前的每噸約56美元上漲至每噸約240美元。在歐洲,今年到目前為止,天然氣價格上漲了350%以上,而今年前九個月的批發電價上漲了200%。

光大未來能源化工能源化工總監鐘美岩在21世紀經濟報告中告訴記者,近期市場關聯,從國内煤炭到國際天然氣甚至原油都呈現出創紀錄的高價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結構性不比對。

鐘美燕解釋說,今年的氣候因素帶動了強勁的能源需求趨勢。與此同時,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上遊地區的原材料供應恢複緩慢,"雙碳"目标的實施導緻傳統能源供應有所收緊。

"雖然能源價格的上漲會對經濟産生一些影響,但它并沒有造成全面危機,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及時部署供應。鐘美岩指出,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冬季氣溫。現在市場對寒冬的預期很強,煤炭供應的結構性短缺可能會持續到11月甚至12月。從整個能源的角度來看,需要特别注意電力危機,如果電力整體穩定,能源危機進一步加深的可能性較小。

目前國際煤炭價格居高不下對面臨煤炭短缺的印度來說不是好消息。世界上大約70%的煤炭生産商和第四大煤炭儲量依賴煤炭,它們在發電廠的煤炭儲量已降至極低水準,将其推向電力危機的邊緣。

根據官方資料,截至3月底,印度的電力生産商平均擁有28天的煤炭儲量。7月份,煤炭需求開始加速,電力企業消耗超過供應補充,煤炭庫存大幅下降;印度中央電力局(CEA)要求發電廠保持庫存至少15至30天。

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的能源經濟學家Vibhuti Garg表示,沒有人預計複蘇和能源需求會如此迅速地增長,以至于大雨造成的破壞加劇了供應短缺。

印度中央電力局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國内煤炭産量停滞不前,煤炭進口成本飙升,這意味着該國的煤炭短缺可能會持續整個冬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對《21世紀經濟報告》記者表示,在國内煤炭供應緊張、國際煤炭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印度的煤炭短缺将持續一段時間,但從長遠來看不會形成。"事實上,印度長期的電力短缺因基礎設施薄弱和長期電力短缺而加劇,而疫情爆發以來中小企業停擺和近期經濟複蘇增長等因素加劇了電力短缺,加劇了供需沖突。

<h4>印度缺煤或持續數月</h4>

印度的煤炭短缺已經蔓延到依賴煤炭的非電力行業的正常運作中,如電力和水泥,鋼鐵和鋁。北方邦多達14座發電廠暫時關閉,供應4520MW電力,自10月初以來,幾個州輪流停電,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和賈肯德的居民每天停電長達14小時。印度鋁生産商正在"抱怨"電力短缺導緻冶煉廠關閉。

劉曉波認為,印度煤炭短缺和電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首先,在第二波新皇冠的沖擊之後,印度現在正處于複蘇時期,對工業電力的需求激增,經濟活動的複蘇推高了煤炭消費。根據印度電力部門的資料,印度8月和9月的電力需求比2019年同月增長了近17%。在此期間,印度的煤炭發電份額從2019年同期的61.91%上升至66.35%,煤炭消費總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18%。

其次,自6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的電力需求一直疲軟,發電廠減少了煤炭購買量,未能建立足夠的煤炭儲備。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電力公司消耗的煤炭多于供應,煤炭庫存急劇下降,印度135家燃煤電廠的煤炭庫存從平均12個下降到4個。其中,近三分之三的發電廠的煤炭庫存僅夠持續三天或更短的時間。

此外,今年強烈的季風降雨阻礙了印度中部和東部各邦的采礦和煤炭運輸,擴大了供需差距。煤炭産量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一般在3月達到峰值,季風季節在6月和7月開始下降,季風結束後産量回升。然而,持續到今年9月的降雨推遲了煤炭供應的正常恢複。

此外,印度國内生産的煤炭品質不高,熱效率不足,一些電廠從印尼、澳洲、南非等進口優質煤炭,但目前國際煤炭價格居高不下,挫傷了相關電廠的積極性。

據分析師稱,國際煤炭價格主要受到全球兩大煤炭出口國印度尼西亞和澳洲的非季節性降雨和新爆發的影響,以及随着電力需求的增加,中國消耗了全球近二分之一的煤炭。據悉,印尼煤炭價格從4月份的每噸約86.68美元上漲至10月份的約162美元/噸。

印度43%的煤炭進口來自印度尼西亞,26%來自澳洲。印度的進口價格在3月至9月期間空前上漲了200%;僅在8月至9月期間,進口供應就萎縮了44%,給國内生産商增加了近1700萬噸的額外負擔。

印度國家基金會(National Foundation for India)研究主管斯瓦蒂·德索紮(Swati DSouza)表示,進口煤炭現在的價格大約是國内價格的兩到三倍,這使得印度難以依賴外部煤炭來源。

印度緩解煤炭短缺的"希望"正受到印度煤炭公司的壓力,這些公司供應了該國近80%的煤炭。根據官方資料,截至9月底,印度發電廠的煤炭庫存降至約810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76%。煤炭公司正在增加燃煤電廠的煤炭供應,過去一周的日供應量從約150萬噸增加到約162萬噸,而發電廠的煤炭庫存從前一周的約723萬噸增加到上周的約751萬噸。

煤炭供需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達到新的平衡。印度電力部長拉傑·庫馬爾·辛格(Raj Kumar Singh)本月早些時候表示,該國可以應對長達六個月的供應短缺,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能源和可持續發展專家拉胡爾·通吉亞(Rahul Tongia)預測,短缺可能會持續五個月。

<h4>中國推動能源供應和價格穩定</h4>

在亞洲,大約65%的電力依賴煤炭的中國最近也出現了電力短缺,但情況正在緩解。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釋出的資料顯示,9月份中國發電量加速,當月發電量達67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9%,比上月快4.7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快10.5%。

"中國停電導緻成品啟動率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成品的去庫存,導緻價格回調。鐘美豔表示,從産業鍊的角度來看,當價格一級上漲時,最終會回到一個問題,誰來買單?誰能負擔得起?

從全球價格層面來看,中國商品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目前的利差水準下,中國通過控制産品庫存或上遊啟動負荷下降,出口可能穩定,物價上漲,整體出口量相對樂觀。

然而,對于中國國内市場來說,很多産品主要是内需,可能會有下遊企業為避免生産損失而拒絕訂單,形成上遊原材料采購放緩的負面回報。是以,從長遠來看,較高的能源價格對整個經濟活動産生負面影響。

自10月以來,中國的煤炭生産逐漸恢複。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煤電油氣運輸重點企業保障供應穩定價格研讨會,明确了下一步保持穩定供應價格的要求,包括穩步增加煤炭産量和努力實作日産1200萬噸以上煤炭。

會議注意到,9月底以來,新增一批生産煤礦獲批,日産量較9月增加120多萬噸,10月18日日産量超過1160萬噸,為今年最高水準。近日,江蘇、山東、湖北、山西等地新增市場交易價格已按照價格政策實作了近20%的起伏。

一周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釋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提出擴大市場交易價格波動範圍,目前燃煤發電市場的浮動價格範圍從目前的浮動不超過10%,浮動原則不超過15%, 擴大至浮動上下原則上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價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崔成告訴記者,在21世紀,中國煤炭産能充足,關鍵是要把煤炭生産的"緊箍咒"釋放一點,并打通運輸環節,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煤炭價格自然會下跌。此外,電力危機也為中國進一步加強能源和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h4>全球能源供需瓶頸在海中</h4>

由于全球供應鍊瓶頸在短期内難以消除,國際和國内能源價格挂鈎等因素引起共鳴,短期内全球能源短缺緩解的可能性較小。

金聯創投分析師韓正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告,今年7月以來,天然氣、煤炭、原油等能源供應短缺出現,9月以後供應短缺的迹象更加明顯,目前涉及的産品範圍廣泛,甚至覆寫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崔成認為,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從供給側來看,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企業在傳統能源生産壓力下,近年來相關投資有所減少,而新冠疫情對各國經濟複蘇進展的影響,生産端對需求預期複蘇的評價不足。就中國而言,由于疫情預防和經濟複蘇進展良好,出口需求增長較快,國内電力需求增幅明顯超過預期,但煤炭供應在"雙碳"目标短期實施中過于緊張。

其次,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續反複影響,國際遠洋壓力容器嚴重,能源運輸良性循環受阻,這是導緻目前煤炭、天然氣等生産周期長能源供需不比對的關鍵因素。

此外,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超寬松财政和貨币政策繼續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發電廠并不缺乏煤炭,因為它們不願意發電以避免因成本上升而虧損。如果能源價格繼續飙升,通脹超過預期,美聯儲可能會提前收緊貨币政策。

<h4>能源結構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h4>

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現在約占世界能源使用的84%。最近的全球能源供應緊縮和能源價格飙升給10月底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蒙上了陰影,并強調了能源轉型的漫長道路。

2015年,190多個締約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了《巴黎協定》。根據《巴黎協定》,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将盡快達到峰值,到本世紀下半葉實作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在全球氣候危機的背景下,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從化石能源向綠色清潔能源過渡。美國和歐洲的石油和天然氣投資呈下降趨勢。根據Rystad Energy的資料,自2015年以來,美國和歐洲石油公司對石油和天然氣田開發的新投資下降了一秒多。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未能找到擴大清潔能源和更新清潔能源技術的正确步伐,也未能填補能源轉型中的空白。

就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印度而言,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以政策為導向的偏好是鼓勵發展氫燃料能源發電,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份額,但由于印度在電力技術上的落後,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的供應在現階段并不穩定。

金聯原油分析師韓正智指出,從目前總體結果來看,能源轉型難以快速實作,部分可再生能源要保持穩定産量仍有困難。

崔成表示,從技術進步水準來看,突破性技術市場佔有率3%-5%将實作爆發式增長,"十四五"後,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将跨越這一臨界點,屆時儲能技術、能源轉型的關鍵和最大瓶頸将更加突出,是以,在重大技術突破之前, 采用得票最多者當選的政策将是最佳選擇。

從長遠來看,在"雙碳"目标下,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存在節能減排和能耗控制的政策不确定性問題。對此,鐘美豔提出了兩種觀點。

首先,需要考慮全球"雙碳"實施的制度固定期限。在短期内将長期目标落實到位可能會對市場造成分階段的幹擾。

其次,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趨勢下,對傳統能源的投資将放緩。面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新能源相關裝置的整個産業鍊并不那麼完善,對于傳統能源的替代效果需要一段時間。是以,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可以凸顯傳統能源成本上升的問題,這也是轉型痛期的必然情況。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