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906年夏天,陆家二女儿陆英要出嫁了。作为扬州当地豪门望族之家,她要嫁给同样门当户对的丈夫——张武龄。
陆家陪嫁扬州园林“冬荣园”,嫁妆用5艘深水大船运到合肥,一路上送嫁队伍绵延不绝,足足排了10条街。十里长亭都摆满了嫁妆,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连竹扫把上都挂着银链子。
这桩婚事可谓是天作之合,陆英和丈夫成婚之后,16年时间怀上14胎,五子四女,个个成就都不小。
4个女儿更是被誉为民国“四朵金花”,嫁的丈夫个个都不凡,这都是要感谢母亲陆英的悉心教育。
为人妻子,陆英把家里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人母亲,陆英让9个儿女个个成才。如此才女,却在36岁的年纪香消玉殒。
为什么陆英会落得如此不幸的结局呢?她和丈夫之间感情怎么样呢?
合肥有民谣《十杯酒》,在街头巷尾唱道:“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个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了张树生……”
这位能和李鸿章齐名的张树声是什么来头呢?
张树声是清军淮军将领,也是李洪章的左膀右臂,曾经担任过按察使、布政使、知府、巡抚等重要官职。
张树声生了三个儿子,张华奎、张华轸和张华斗。二儿子娶的是李鸿章的孙女,张、李两家多联姻,关系紧密。
张家在合肥一带势力颇丰,拥有良田万亩,每年收租无数,典型的豪门望族。
1898年,张武龄9岁的时候,父亲张华奎在川东因病早逝。他只能随着母亲和几个姨娘回到了合肥老家,这是张氏家族没落的开始。
当时张氏家族的家族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张武龄和几个兄弟一直都在家里私塾念书。长辈希望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延续家族荣光。
1905年,清政府为了推行西式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废除了选拔官员为目的的科举制。张武龄苦读诗书16年,却没有办法通过考试当官。
对于张武龄来说,实属一大遗憾。他的兄弟尚可以通过张家人脉进入军中,但他从小身体虚弱,实在有心无力。
仕途无望,张家里就可以开始张罗张武龄的婚事。第二年,张氏家族给他定了门当户对的妻子陆英。
张家底蕴深厚,陆家同样来头不小。陆家扎根在江苏扬州,是扬州一带的豪门望族。
有道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富庶和繁华远比合肥更甚。
陆英的父亲是两淮盐运司,家中子弟多经营盐业。盐商财力雄厚,天下赋税盐税占了一半,两淮则要占盐税的一半。
陆家的富庶从陆英的嫁妆就可以看出来了,从扬州雇船运送嫁妆到合肥,一路吹吹打打从到龙门巷张公馆。嫁妆丰厚,足足排满了10条街。
光紫檀家具都有好几套,金银首饰不计其数。听闻陆英的嫁妆是她母亲花了10年时间精心筹备的,只为了能让女儿风光出嫁。
彩礼凝聚了母亲所有的精力陆英嫁人之后,她就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好像母亲完成了她一生的隆重使命——嫁女。
陆英带来的丰厚嫁妆,让张家人不敢轻视她半分。陆英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讲究女子贤良淑德,秀外慧中。
她一嫁进张家之后,把张家里里外外都打理的非常好。
张公馆非常热闹,既有祖父张树声和父亲张华奎的小妾,还有3位叔婆婆、小叔和小姑,加上工人小厮有50余人。
陆英管家非常得力,精明大度,指挥有方。家里事情井井有条,上到长辈,下到奴仆,都对她非常满意。
家事繁多,她每日都在书房记账、练字,喜欢看戏和唱本小说,自己也会唱点扬州小曲。
张家四代都在陆英管家之后,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只有一件事情让张家人心生不满,陆英和张武龄结婚之后,两次怀孕都流产了,最后辛苦生下大女儿。家人虽然遗憾不是男丁,但是都对陆英很宽容。
在陆英再次怀孕后,一家人再次燃起希望。没想到临近生产的时候陆英早产了,孩子脐带绕颈,生产困难。
好不容易生下来一看,还是个女儿。孩子气息微弱,老祖母心生不忍想救救这个孩子。医生接连摇头,最后是家中女工说:“要不试试我们乡下土法子?”
接生婆抱着女娃,女工就朝着孩子面上吹水烟,整整吹了108袋,孩子才慢慢缓过来。
尽管生产如此艰难,陆英还是坚持怀孕生产,生下3女。每次生产都是一次伤心事,但她还是坚持好好教养女儿。
张武龄给女儿们取的名字: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里面都分别有两只脚,这也是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要远走高飞,嫁到更好的人家。
家中长辈经常催促着他们继续生孩子,家中不可一日无男丁。陆英心中着急,几乎每年都生一胎。
1911年,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很多人做起了买办生意,创办工厂,成为实业家或者投身于革命当中。
但是张武龄却不一样,他安心在合肥给老家过清静日子。作为张氏家族嫡系的子弟,他继承了大部分的祖产,不需要奋斗就可以过上富裕闲适的生活,一辈子都不愁吃穿。
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像其他顽固子弟一样喜欢享乐,反而他一心只喜欢看书,洁身自好。
他非常痛恨赌博一事,从来不玩任何的牌,也不吸食任何烟,一生当中滴酒不沾。
加上从小就开始学儒学,书香子弟的优雅气质,在他身上都能看到他,颇有君子之风。
在外边一片社会动荡之际,他就安心在家读诗书,留在合肥当土财主。偶尔会关注外面发生的事情,直到时代都已经不一样了。
1912年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张武龄就离开合肥准备搬家到上海去,到那里感受一下新社会、新思想。
合肥虽好,但城规陋习颇多,张武龄不想自己的女儿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带着她们到新的环境里学习。
陆英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谨遵丈夫的意思。
夫妻俩带着母亲,还有四个年老的姨娘和堂兄弟,携2个女儿和一大群仆人,花了好几个月时间,耗费很多钱,从合肥搬到了上海,租住在上海一个庭院李。
刚搬到上海之后,陆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心情雀跃开心。
虽然她家中没有长辈对她指指点点,但是作为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嫡系长媳,陆英连续生了3个女儿,还是非常有压力的。
社会舆论也都是重男轻女,母凭子贵,她还是希望能赶紧把儿子生下来,没想到生下来的第4个女儿张充和,依然是女孩。
陆英在坐月子期间经常整夜抱着孩子,疲惫乏力,身体消瘦没有奶水,她夜里经常崩溃流泪。
后来张家的二祖母过来上海探亲,看到孩子很可爱,提出想收养张充和。这位祖母性格和善,作为李鸿章侄女来头不小,喜欢佛学性格和善,夫妻俩爽快同意了。
送走四女儿之后,陆英又连续生下5个儿子: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夫妻俩都觉得把女儿张充和送走是一件好事,家里终于时来运转了。
虽然刚开始陆英生下的是4个女儿,但是这4个女儿皆是震动民国的四位名媛。
四姐妹都出落的非常漂亮,慧质兰心,丝毫都不如受到传统思想的拘束。
大姐张元和个性稳重,端庄秀丽,穿衣得体;而二妹张允和则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昆曲,样貌纤细玲珑,清爽秀美,个性要强,快言快语。
三妹张兆和沉默内向,任性固执,但是颇有才气;小妹张充和尤其擅长书法单亲,因为从小过继给叔祖母,所以养成了独特的气质。
四姐妹的婚姻都让人艳羡,分别嫁给了昆曲大师顾传介、“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文学大师沈从文和美国学者傅汉思,四个女婿都是都并非是等闲之辈。
叶圣陶更是说:“谁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谁就会幸福一辈子。”
四姐妹能出落的这么好,完全要感谢母亲对他们的深厚教导,更从她们身上更能体现出,传统家庭出身的陆英非常的优秀。
就算是被送养的四女张充和,从来都没有怨恨过父母。二祖母在张家的社会地位颇有威望,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父亲张武龄对女儿们都很好,带着她们读书识字,看报学习,甚至还创办了女学,让更多女孩有学习的机会。
那时,张武龄带着家人又从上海搬到了苏州,住在寿宁弄里,一座拥有三进房子的苏州私人园林。
这是孩子们过的最快乐的日子,张武龄太喜欢读书了,当时市面上能订到的报纸大多会订一份。孩子们跟着父亲看《申报》《新闻报》《苏州民报》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张武龄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藏书,很多家里专门有两间大的藏书房,四壁都是高到天花板的书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书,很多都是珍藏本和善本。
张武龄想办一所自己的学校,他和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人士都有交流。他希望能够办一所完整的学校,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整一个体系都是完善的。
1921年,张武龄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这也是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
“乐益”的意思,是乐观进取、裨益社会,办学的花销全部都靠他自己一个人出钱。凡是贫穷人家的女子上学都不收学费。
从1921年到1937年,学校维持了16年,却花费了25万银元,这些钱都是张武龄一个人出的。
时局动荡,学校只办了十多年,就无奈关门了。当时很多人都称张武龄为“张疯子”,看他变卖家产办学,更是觉得十分不解。
很多富家子弟嬉笑他说:“张武龄真的是笨的要死,钱从来不花,在教育儿女身上,反而花在别人的儿女身上。”
1927年,张武龄一心扑在学校上,却忽略了妻子陆英的身体。结婚16年,她怀过14个孩子,最终平安生产了9个。生产消耗了她巨大的精气,很难补回来。
10月的一天,陆英因为牙疼到西医诊所拔牙,结果不小心得了败血症,因病去世。
陆英缠绵病榻,看着自己的9个儿女,觉得此生已经无怨无悔了。夫妻俩恩爱幸福,互相珍重,她已经满足了。
陆英去世之后,张武龄操持妻子的身后事。他坐在妻子的棺木旁,久久的凝望着妻子年轻美丽苍白的脸。
很多人都劝张武龄赶紧让她入土为安,但是他怎么说都不让盖棺,这给四个姐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天开始,张武龄再也不会提起妻子,再也没有说过一句想念的话。要是孩子不小心提起,他都会当没有梃击案。
后来张武龄娶了一名续弦韦氏,生了一个儿子,凑齐了张家10姐弟。9个儿女都乖巧懂事,没有排斥继母,
孩子们也都习惯了,日子总得过下去的,究竟张武龄和陆英之间的感情如何?旁人也无法知晓。
陆英的品性、道德和修养不用多说,子女写的回忆散文里,无数次赞美母亲的才能。
只可惜红颜枯骨,美人不在。
有人说张武龄无情,妻子为他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最后不幸离开,他却另娶他人。看似深情,其实是无情。
而不少人称赞张武龄有情有爱,跟妻子结婚16年未曾纳妾,始终如一。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经算得上稀罕的好男人。
两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爱呢?或许只有他们两个人才知道。
参考资料:
徐品著. 民国社交圈[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09.
浙江卫视江南栏目组编著. 江南 人物传奇[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