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906年夏天,陸家二女兒陸英要出嫁了。作為揚州當地豪門望族之家,她要嫁給同樣門當戶對的丈夫——張武齡。
陸家陪嫁揚州園林“冬榮園”,嫁妝用5艘深水大船運到合肥,一路上送嫁隊伍綿延不絕,足足排了10條街。十裡長亭都擺滿了嫁妝,金銀珠寶不計其數,連竹掃把上都挂着銀鍊子。
這樁婚事可謂是天作之合,陸英和丈夫成婚之後,16年時間懷上14胎,五子四女,個個成就都不小。
4個女兒更是被譽為民國“四朵金花”,嫁的丈夫個個都不凡,這都是要感謝母親陸英的悉心教育。
為人妻子,陸英把家裡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人母親,陸英讓9個兒女個個成才。如此才女,卻在36歲的年紀香消玉殒。
為什麼陸英會落得如此不幸的結局呢?她和丈夫之間感情怎麼樣呢?
合肥有民謠《十杯酒》,在街頭巷尾唱道:“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個李鴻章……三杯酒……合肥又出了張樹生……”
這位能和李鴻章齊名的張樹聲是什麼來頭呢?
張樹聲是清軍淮軍将領,也是李洪章的左膀右臂,曾經擔任過按察使、布政使、知府、巡撫等重要官職。
張樹聲生了三個兒子,張華奎、張華轸和張華鬥。二兒子娶的是李鴻章的孫女,張、李兩家多聯姻,關系緊密。
張家在合肥一帶勢力頗豐,擁有良田萬畝,每年收租無數,典型的豪門望族。
1898年,張武齡9歲的時候,父親張華奎在川東因病早逝。他隻能随着母親和幾個姨娘回到了合肥老家,這是張氏家族沒落的開始。
當時張氏家族的家族底蘊還是比較深厚的,張武齡和幾個兄弟一直都在家裡私塾念書。長輩希望他們通過科舉考試當官,延續家族榮光。
1905年,清政府為了推行西式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廢除了選拔官員為目的的科舉制。張武齡苦讀詩書16年,卻沒有辦法通過考試當官。
對于張武齡來說,實屬一大遺憾。他的兄弟尚可以通過張家人脈進入軍中,但他從小身體虛弱,實在有心無力。
仕途無望,張家裡就可以開始張羅張武齡的婚事。第二年,張氏家族給他定了門當戶對的妻子陸英。
張家底蘊深厚,陸家同樣來頭不小。陸家紮根在江蘇揚州,是揚州一帶的豪門望族。
有道是:“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的富庶和繁華遠比合肥更甚。
陸英的父親是兩淮鹽運司,家中子弟多經營鹽業。鹽商财力雄厚,天下賦稅鹽稅占了一半,兩淮則要占鹽稅的一半。
陸家的富庶從陸英的嫁妝就可以看出來了,從揚州雇船運送嫁妝到合肥,一路吹吹打打從到龍門巷張公館。嫁妝豐厚,足足排滿了10條街。
光紫檀家具都有好幾套,金銀首飾不計其數。聽聞陸英的嫁妝是她母親花了10年時間精心籌備的,隻為了能讓女兒風光出嫁。
彩禮凝聚了母親所有的精力陸英嫁人之後,她就因為操勞過度離開了人世,好像母親完成了她一生的隆重使命——嫁女。
陸英帶來的豐厚嫁妝,讓張家人不敢輕視她半分。陸英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女德教育,講究女子賢良淑德,秀外慧中。
她一嫁進張家之後,把張家裡裡外外都打理的非常好。
張公館非常熱鬧,既有祖父張樹聲和父親張華奎的小妾,還有3位叔婆婆、小叔和小姑,加上勞工小厮有50餘人。
陸英管家非常得力,精明大度,指揮有方。家裡事情井井有條,上到長輩,下到奴仆,都對她非常滿意。
家事繁多,她每日都在書房記賬、練字,喜歡看戲和唱本小說,自己也會唱點揚州小曲。
張家四代都在陸英管家之後,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隻有一件事情讓張家人心生不滿,陸英和張武齡結婚之後,兩次懷孕都流産了,最後辛苦生下大女兒。家人雖然遺憾不是男丁,但是都對陸英很寬容。
在陸英再次懷孕後,一家人再次燃起希望。沒想到臨近生産的時候陸英早産了,孩子臍帶繞頸,生産困難。
好不容易生下來一看,還是個女兒。孩子氣息微弱,老祖母心生不忍想救救這個孩子。醫生接連搖頭,最後是家中女工說:“要不試試我們鄉下土法子?”
接生婆抱着女娃,女工就朝着孩子面上吹水煙,整整吹了108袋,孩子才慢慢緩過來。
盡管生産如此艱難,陸英還是堅持懷孕生産,生下3女。每次生産都是一次傷心事,但她還是堅持好好教養女兒。
張武齡給女兒們取的名字: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裡面都分别有兩隻腳,這也是希望孩子們長大之後都要遠走高飛,嫁到更好的人家。
家中長輩經常催促着他們繼續生孩子,家中不可一日無男丁。陸英心中着急,幾乎每年都生一胎。
1911年,當時正值社會動蕩之際,很多人做起了買辦生意,創辦工廠,成為實業家或者投身于革命當中。
但是張武齡卻不一樣,他安心在合肥給老家過清靜日子。作為張氏家族嫡系的子弟,他繼承了大部分的祖産,不需要奮鬥就可以過上富裕閑适的生活,一輩子都不愁吃穿。
從小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像其他頑固子弟一樣喜歡享樂,反而他一心隻喜歡看書,潔身自好。
他非常痛恨賭博一事,從來不玩任何的牌,也不吸食任何煙,一生當中滴酒不沾。
加上從小就開始學儒學,書香子弟的優雅氣質,在他身上都能看到他,頗有君子之風。
在外邊一片社會動蕩之際,他就安心在家讀詩書,留在合肥當土财主。偶爾會關注外面發生的事情,直到時代都已經不一樣了。
1912年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張武齡就離開合肥準備搬家到上海去,到那裡感受一下新社會、新思想。
合肥雖好,但城規陋習頗多,張武齡不想自己的女兒飽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希望帶着她們到新的環境裡學習。
陸英沒有任何反對的意見,謹遵丈夫的意思。
夫妻倆帶着母親,還有四個年老的姨娘和堂兄弟,攜2個女兒和一大群仆人,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耗費很多錢,從合肥搬到了上海,租住在上海一個庭院李。
剛搬到上海之後,陸瑩發現自己又懷孕了,心情雀躍開心。
雖然她家中沒有長輩對她指指點點,但是作為從小接受傳統教育的嫡系長媳,陸英連續生了3個女兒,還是非常有壓力的。
社會輿論也都是重男輕女,母憑子貴,她還是希望能趕緊把兒子生下來,沒想到生下來的第4個女兒張充和,依然是女孩。
陸英在坐月子期間經常整夜抱着孩子,疲憊乏力,身體消瘦沒有奶水,她夜裡經常崩潰流淚。
後來張家的二祖母過來上海探親,看到孩子很可愛,提出想收養張充和。這位祖母性格和善,作為李鴻章侄女來頭不小,喜歡佛學性格和善,夫妻倆爽快同意了。
送走四女兒之後,陸英又連續生下5個兒子: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夫妻倆都覺得把女兒張充和送走是一件好事,家裡終于時來運轉了。
雖然剛開始陸英生下的是4個女兒,但是這4個女兒皆是震動民國的四位名媛。
四姐妹都出落的非常漂亮,慧質蘭心,絲毫都不如受到傳統思想的拘束。
大姐張元和個性穩重,端莊秀麗,穿衣得體;而二妹張允和則受到母親的影響,喜歡昆曲,樣貌纖細玲珑,清爽秀美,個性要強,快言快語。
三妹張兆和沉默内向,任性固執,但是頗有才氣;小妹張充和尤其擅長書法單親,因為從小過繼給叔祖母,是以養成了獨特的氣質。
四姐妹的婚姻都讓人豔羨,分别嫁給了昆曲大師顧傳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美國學者傅漢思,四個女婿都是都并非是等閑之輩。
葉聖陶更是說:“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
四姐妹能出落的這麼好,完全要感謝母親對他們的深厚教導,更從她們身上更能展現出,傳統家庭出身的陸英非常的優秀。
就算是被送養的四女張充和,從來都沒有怨恨過父母。二祖母在張家的社會地位頗有威望,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父親張武齡對女兒們都很好,帶着她們讀書識字,看報學習,甚至還創辦了女學,讓更多女孩有學習的機會。
那時,張武齡帶着家人又從上海搬到了蘇州,住在壽甯弄裡,一座擁有三進房子的蘇州私人園林。
這是孩子們過的最快樂的日子,張武齡太喜歡讀書了,當時市面上能訂到的報紙大多會訂一份。孩子們跟着父親看《申報》《新聞報》《蘇州民報》等,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張武齡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藏書,很多家裡專門有兩間大的藏書房,四壁都是高到天花闆的書架,整整齊齊擺滿了書,很多都是珍藏本和善本。
張武齡想辦一所自己的學校,他和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人士都有交流。他希望能夠辦一所完整的學校,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整一個體系都是完善的。
1921年,張武齡創辦了樂益女子中學,這也是蘇州第一中學的前身。
“樂益”的意思,是樂觀進取、裨益社會,辦學的花銷全部都靠他自己一個人出錢。凡是貧窮人家的女子上學都不收學費。
從1921年到1937年,學校維持了16年,卻花費了25萬銀元,這些錢都是張武齡一個人出的。
時局動蕩,學校隻辦了十多年,就無奈關門了。當時很多人都稱張武齡為“張瘋子”,看他變賣家産辦學,更是覺得十分不解。
很多富家子弟嬉笑他說:“張武齡真的是笨的要死,錢從來不花,在教育兒女身上,反而花在别人的兒女身上。”
1927年,張武齡一心撲在學校上,卻忽略了妻子陸英的身體。結婚16年,她懷過14個孩子,最終平安生産了9個。生産消耗了她巨大的精氣,很難補回來。
10月的一天,陸英因為牙疼到西醫診所拔牙,結果不小心得了敗血症,因病去世。
陸英纏綿病榻,看着自己的9個兒女,覺得此生已經無怨無悔了。夫妻倆恩愛幸福,互相珍重,她已經滿足了。
陸英去世之後,張武齡操持妻子的身後事。他坐在妻子的棺木旁,久久的凝望着妻子年輕美麗蒼白的臉。
很多人都勸張武齡趕緊讓她入土為安,但是他怎麼說都不讓蓋棺,這給四個姐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這天開始,張武齡再也不會提起妻子,再也沒有說過一句想念的話。要是孩子不小心提起,他都會當沒有梃擊案。
後來張武齡娶了一名續弦韋氏,生了一個兒子,湊齊了張家10姐弟。9個兒女都乖巧懂事,沒有排斥繼母,
孩子們也都習慣了,日子總得過下去的,究竟張武齡和陸英之間的感情如何?旁人也無法知曉。
陸英的品性、道德和修養不用多說,子女寫的回憶散文裡,無數次贊美母親的才能。
隻可惜紅顔枯骨,美人不在。
有人說張武齡無情,妻子為他生兒育女、開枝散葉,最後不幸離開,他卻另娶他人。看似深情,其實是無情。
而不少人稱贊張武齡有情有愛,跟妻子結婚16年未曾納妾,始終如一。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已經算得上稀罕的好男人。
兩個人究竟是不是真愛呢?或許隻有他們兩個人才知道。
參考資料:
徐品著. 民國社交圈[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5.09.
浙江衛視江南欄目組編著. 江南 人物傳奇[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