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龙头企业做引领 产业集群供资源 AI研发应用加速落地

作者:南方都市报
龙头企业做引领 产业集群供资源 AI研发应用加速落地

广州·宏太智慧谷。

龙头企业做引领 产业集群供资源 AI研发应用加速落地

云从科技研究院大模型算法资深专家邱凌峰。

龙头企业做引领 产业集群供资源 AI研发应用加速落地

广州市非通用语种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广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蒋盛益。

龙头企业做引领 产业集群供资源 AI研发应用加速落地

中世数字经济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中大软件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戴欣。

人工智能(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去年11月ChatGPT发布,今年3月GPT-4上线,且性能显著升级,时隔不到四个月,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受到行业内外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思考。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在区域建设、产业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迈入发展“快车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南都记者近日对话相关领域的专家及院士。

A

布局

人工智能区域建设格局分明 加快智能算力建设

算力、数据、算法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三大要素。

“人工智能的发展理念在于发展强大的算力,”4月6日,在广州·宏太智慧谷、广州天河软件园管理委员会主办的《伯乐大讲坛第23期“ChatGPT为何能够狂飙”》活动上,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谈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也成为布局建设的焦点。

2019年以来,工信部和科技部在全国开展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条件支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在大湾区,深圳、广州先后获批建设先导区与试验区,陈俊龙说:“先导区与试验区中都有在做算力中心。”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进一步规划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工程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以及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带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大湾区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落户在韶关,去年在韶关举行的首届湾区算力大会上,就有3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1200亿元。

陈俊龙提到,“土建工程、IT设备制造、信息通信、基础软件,还有‘东数西算’传输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服务器等产业,都需要数据中心来支撑,又因为大湾区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那么,其中的城市和布局在城市中的企业,就会设立数据中心去跟韶关平台对接,再促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数据中心与产业相互促进,大湾区人工智能算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仅在2023年3月,大湾区多地成立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如粤港澳大湾区国产信创智能算力应用示范中心3月28日在深圳揭牌;3月21日,欧亚科学院(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地算力经济研究院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成立“AI智能算力中心”等。

此外,近年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下简称为“广州超算”)、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超算平台,以及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鹏城云脑”等智算平台纷纷落地,为大湾区科研院所与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区域建设格局分明、智能算力建设加快,进一步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B

研发

推进科研院所建设 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

随着ChatGPT和百度的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爆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到落地产品化受到行业内外高度关注和讨论。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我认为业界很多时候炒概念多过实际把它的应用价值真正挖掘出来。想技术应用真正能够落地,还是要稍微趋冷一下,后面有机会再真正发展起来。”中世数字经济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中大软件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戴欣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湾区目前的技术应用体系,跟文心一言他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他认为,本质上的差距是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差距。

如何加快跟进、缩小差距?戴欣建议,除了自主研发,研究人员还可以快速模仿跟进成型的研发产品技术,“对于开创技术研发的原创体系,不管是人才队伍还是机制,还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正在加速发展了。”

另外,从硬件方面来看,发展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算力,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芯片、存储体系等。戴欣表示,“我们现在面临一定的卡脖子问题,尤其是芯片,大量依赖外国进口,这对人工智能发展很不利,目前国内很难自主研发高精尖芯片。”

为实现人工智能基础处理器自主研发,大湾区不断推进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省、市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在大湾区人工智能科研主要有两个布局。”广州市非通用语种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广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蒋盛益对南都记者表示:“一个是广州的琶洲实验室‘琶洲算谷’,另一个是深圳的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都是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

据介绍,“鹏城云脑Ⅱ”使用的是自主可控的国产AI芯片,采用高效能计算体系结构,AI算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支持千亿参数超大规模AI模型的并行训练平台,支持了“鹏程·盘古”“鹏程·神农”“鹏程·大圣”“鹏城-百度·文心”“悟道2.0”等一系列AI大模型训练,支撑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实际应用。

C

效果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

除了科研院所,大湾区内还形成了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云从科技、云天励飞、佳都科技等骨干企业为支撑,产业集群也提供了强大科研力量与资源支持,人工智能从研发到应用产品加速落地。

“产业体系中的研发大多是以落地应用为牵引的。“蒋盛益表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就是个比较显性的产业集群。据悉,2018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在广东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的指导下,由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联合华为、腾讯、TCL集团、科大讯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人工智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投资服务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

该产业联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行业应用、产品落地等方面融合持续发力,搭建人工智能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比如说在金融领域,随着移动支付发展,他们研发了银行的智能设备。”蒋盛益提道:“联盟里还有在算力领域有实力的企业,比如浪潮集团,还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设备供应商。”

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云从科技被称为“AI 四小龙”之一,孵化自中科院,其自主研发的跨境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等AI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多领域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其中智慧金融领域已覆盖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400家金融机构,智慧治理领域已服务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

从决策式人工智能发展到如今爆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云从科技在不断研发和应用探索。云从科技研究院大模型算法资深专家邱凌峰对南都记者表示:“决策式是告诉你这个事情该不该做,比如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会告诉你照片里的人是不是你想知道的身份。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决策式的。”

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探索,邱凌峰分享道,“我们现在也在做基于生成式模型应用场景的探索,通过相关场景的数据标注和模型微调等工作,可以让通用的大模型转变为行业专家。”邱凌峰还表示,经过验证,以后类似ChatGPT应用场景落地不一定需要特别大的参数模型,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给了我们一些振奋的感觉。”

此外,邱凌峰还分享了数据敏感应用场景的探索,这些场景(政务、银行、公安等)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很高,要求算法模型能够私有化部署,“大模型的开发需要足够的数据、算力以及技术积累,我们正在开发自己的大模型,以满足客户的私有化部署要求。”

助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变革,大湾区龙头企业积极投入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蒋盛益还谈道:“在深圳规模大的企业,比如顺丰,在人工智能应用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投入,还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物流配送。”

D

人才

培养科创人才 促进人工智能走向产业化

科创需要人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为促进人工智能从理论走向产业化,大湾区高校正在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建设,不断培养专业科创人才。

“像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大湾区高校里是有相应科研团队的。”蒋盛益谈道:“其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校区(简称为‘港科大广州’)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比较有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港科大广州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2023年开始招生。

不过,高校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到产品化,蒋盛益认为这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见到效果的,“学校和产业想实现对接,这与管理机制有关系。职业院校与产业对接相对密切,因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随时去修改,比如现在市场上面有新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设置相应专业,或者是加入原来专业里。但是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里,课程培养设置,不能随意去改,或者最多只能够改几门课,对于新的市场需求就很难有主动。”蒋盛益说道。

值得留意的是,为吸引和留住人工智能专业科创人才,拓宽高层次人才储备,大湾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在落户、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邱凌峰表示,“广州正在给更多科创人才更多的机会,对人才越来越重视了,比如说南沙人才政策。“据悉,南沙区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丰厚的安家补贴,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

此外,3月9日,广东省启动首次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支撑。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实习生 黄俊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