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游记》的作曲家许镜清,和杨导起了争执。杨导定下《女儿情》的一句歌词“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但许镜清认为应该是“悄悄问哥哥,女儿美不美”,因为女儿国国王一直称呼唐僧御弟哥哥。
杨洁导演身为女人,更懂女儿国国王的心思,认为“圣僧”更符合她对唐僧又敬又爱的情意。可许镜清坚持不同意,非要改成“哥哥”。
要是换作别人,杨导可能直接让他卷铺盖走人了,但她却对许镜清格外宽容,谁让许镜清是她好不容易挖来的宝呢。
1983年,《西游记》筹拍中,配音的问题让杨导头疼不已。先后换掉了七八个作曲家,杨导依然不满意。
剧组实在找不到人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到农业电影制片厂挖人,挖的就是许镜清。
之所以找到许镜清,是因为他特殊的工作内容。
许镜清从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农业厂,负责给兔子、山鸡、野鸭等配音,用音乐表现动物的情感。冥冥中这个人仿佛就是为《西游记》准备的。
接到电话时,许镜清感到不可思议,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么有资格给四大名著配乐?而且给他的第一个任务还是非常重要的片头曲。
这让许镜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剧组也没有给任何实际的参考资料,许镜清毫无头绪,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
妻子见他苦恼的样子,忍不住吐槽:“让你写个东西,怎么比女人生孩子还要难。”
许镜清苦着脸说:“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孩子,我现在是啥也没有,让我凭空变个东西出来,能不难嘛!”
不过到了隔天,许镜清就从一群农民工身上找到了灵感。
那天,许镜清正在桌前冥思苦想,突然一群农民工从他窗前走过。他们边走边随意敲着手中的饭碗,嘴里还哼着曲儿。
许镜清灵光一现,这种随性,不正是孙猴子的放荡不羁吗!
他赶紧拿出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一段旋律,也就是后来86版《西游记》的经典片头曲《云宫迅音》。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这首曲子,当年差点被剧组毙掉。
原因在于,许镜清使用了当时比较前卫的电音,被专家一顿批评:“《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学,怎么能用西洋乐器呢,必须换掉!”
但是,杨导却不这么认为。《西游记》是神话故事,跟其它文学名著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孙悟空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反叛精神,为什么在配乐上不能反叛?
因此,无论专家还是领导的压力,杨导都一肩扛着,这才保住了后来成为经典的《西游记》片头曲。
不仅如此,杨导在许镜清身上看到了潜力,她果断推翻前面所有配乐,让许镜清一人包揽。
有了杨导的支持和信任,许镜清彻底放开了,配起乐来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什么电贝司、箫、古筝、八音盒……各种中西方乐器交织在一起。
比如猪八戒背媳妇那一段,配的是东北二人转,滑稽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比如孙悟空被降服后神仙们庆祝的音乐,配的是竹笛和琵琶,明快奢靡的音乐反衬孙悟空的凄凉处境,一句“俺老孙被你们骗了”让人心酸泪奔;
而玉兔精下凡那一段,许镜清则是照着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音乐配的……
在所有乐曲中,许镜清花费心思最多的是给女儿国国王配的《女儿情》。他在配乐时想起了自己的初恋,那是当年县里走在街上回头率百分百的大美女。
许镜清将初恋的柔情蜜意写进曲中,杨导一听被深深打动了,决定自己填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把女儿国国王的勇敢追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许镜清是作曲家,原本不太掺和填词的事情,但是在一句歌词上,他跟杨导产生了分歧。
杨导写的是“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许镜清则认为女儿国国王一直称呼唐僧御弟哥哥,这是她的细语呢喃,应该是“悄悄问哥哥,女儿美不美”。你觉得哪种更好呢?
可杨导作为女人,更懂得女儿国国王的情思,“圣僧”二字更能体现她对唐僧又敬又爱的情谊,也更能体现她对爱的勇敢执著。即使有身份阻碍又如何,爱了就是爱了,去它的清规戒律!
最终在杨导的坚持下,“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被保留下来,如今已成为《西游记》的经典歌词。
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许镜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西游记》所有配乐,包括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以及八十一难的独有插曲共计47首。
如今,86版《西游记》已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每逢寒暑假必然重播。片头曲“啾啾”那几声电音一响起,孩子们就知道快乐的时光开始了。
毫不夸张地说,86版《西游记》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
而正是因为有了许镜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配乐,才让本就经典的《西游记》再上一层新高度。
感谢许镜清的付出,致敬经典![赞]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