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一个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大国,其本身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有人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印度会分裂成几个国家,这种说法着实让大部分人惊愕。
好好的一个文明古国,军事装备和经济实力都表现不俗,为什么会出现四分五裂甚至分崩离析呢?
其实这都是印度人自己造的孽。
一、印度:自古以来分分合合
众所周知,印度这片国土上存在着一百多个民族和一千六百种语言,自古以来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纷争就没停过,最早可起源于吠陀时代的雅利安各集团战争,而之后的十六雄国阶段更是和大陆的春秋战国几乎一模一样。
而这其中纠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印度本土的宗教是印度教,而历史上从中亚地区迁移过来的穆斯林人,却是坚定的伊斯兰教徒,两个教派为争夺领导地位,才开始长达几千年的对峙。
到近代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国内还仍然是大小土邦并存的局面。英国殖民统治之际,这些土邦没怎么抵抗就纷纷投降,当然,英国人是不熟悉印度国情的,图省事就把所有土邦一股脑儿统一管辖。
不过这些土邦是打错了算盘,百十年来长期的殖民统治,让印度人看到了英国殖民者的丑恶嘴脸,于是印度国内开始有默契地团结起来,也不管是穆斯林,还是印度教。1916年,代表印度教的国大党和伊斯兰教代表穆斯林联盟签订协议,共同抗击英国殖民者。
事实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英国人最终被打破了,印度也就此独立,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赶走了外敌,印度人内部又开始躁动了,看似牢不可破的联合阵营裂痕逐渐扩大。不过印度独立后的政府处理各地方矛盾的决策,那就是一个字——烂!
我们先看看都是哪些地方有独立的倾向?
二、东西南北都不稳定
“东北人”的倔强
如果你翻开现代世界地图,当你的目光移到南亚次大陆时,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印度国土的东北部有一块不起眼的地方——东北六邦,它看似是印度的领土,但只有一条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和印度本土连接,从客观上造成它与印度貌合神离,而对印度政府最不满的也是它。
东北六邦的居民基本上都不是本地人,要么是中国南方人迁过来的,要么是缅甸和蒙古的移民,所操的口音也是藏缅语系,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和印度不对付。但英国殖民者到来的时候,无奈自己力量太弱,只能屈服于英国并归入印度。
可这帮“东北人”就是很倔强,印度独立之后想脱离印度管制,不时制造一点混乱,其内部公投的结果是也百分之九十六的人都同意独立,这下让印度政府火冒三丈。即便印度政府派出阿萨姆步枪队出面镇压,仍然不能熄灭“东北人”的独立之火,他们甚至组成“阿萨姆解放阵线联盟”对抗印度军,直到现在都不消停。
如果未来印度真的四分五裂,那么这帮“东北人”一定是其中最活跃的。
“克什米尔”想要自由
上文提到,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曾经合力对抗英国殖民者,但实际上这种“合力”的基础极其浅薄,因为本身就代表了不同阵营的利益。很快,穆斯林联盟的领袖真纳提出要建立属于穆斯林教徒自己的国家,但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怎么可能会同意呢?真纳一气之下带领穆斯林教徒独立,建立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庭抗礼。
巴基斯坦脱离印度倒还不算什么大事,但印巴两国中间的“克什米尔”却是让印度很头疼,两国都想要争夺“克什米尔”的主权。本来这个地方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而长官却是印度教的王公,这位王公大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投靠印度,但穆斯林教徒不愿意并向巴基斯坦求救,这一下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巴基斯坦国力弱小,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巴基斯坦只控制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和百分之四十的土地,而大部分的资源被印度获得。虽然表面上冲突平息了,可内在的矛盾一直存在。归印度管的穆斯林教徒心心念念巴基斯坦,再加上巴基斯坦的同胞呼唤,偷逃的现象屡禁不止。
“克什米尔”不过是想要属于自己的家园,却被印度无情地蹂躏,在未来“克什米尔”问题也会成为印度国家分裂的诱因。
“锡克人”也不好惹
“锡克人”在印度国家中算是老实巴交的,一直活得很平淡,他们对印度教的矛盾纯属印度人自己作出来的。
“锡克人”主要集中于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巴基斯坦一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锡克教,教义规定人人平等,和印度教、伊斯兰教完全不同,锡克教对底层百姓的感召力不可谓不强。而且“锡克人”生活的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非常发达,可以供给印度人一半的粮食。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开之后,印度为拉拢“锡克人”而答应给他们极高的自治权,可当时的“锡克人”很傻很天真,以为印度政府很真诚,想也没想就投靠了印度政府。孰不知这是印度的阴谋,之后印度每年都要从“锡克人”那里抢走大量的粮食,这引起了“锡克人”的不满。
就在此时,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巴基斯坦短暂地攻占了旁遮普邦后又退出,但“锡克人”对巴基斯坦却没有多少敌意,这引起印度政府的猜疑,印度政府于是收回“锡克人”的自治权。“锡克人”不满印度政府的决定,向印度政府提出要独立建国,被印度政府拒绝。
“锡克人”觉得自己客客气气地请求都不行,印度政府这是想硬碰硬呀,于是暗地里刺杀印度教徒,并经常制造局部混乱。1984年,印度国大党直接派出十万军队攻打旁遮普,处死锡克教领袖等一千余人,攻占了锡克人金庙;但印度总理也被激进的“锡克人”刺杀。此后很长时间内“锡克人”和印度教的仇恨逐渐加深。
“锡克人”纯属无辜中枪,如果它从印度中分裂,真的是印度人自己造的孽。
印度南部表示不服气
如果说上面的分裂是出于宗教信仰的不同,那么印度南部的反抗真的是因为语言。
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和印度的中部、北部存在天然的阻隔,因此南部的独立性和其他地方相比,一点也不差。南部虽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土邦,但语言的差异性很小,都属于德拉维达语系,内部也很团结。
可南部的土邦可能也是“涉世未深”,他们和“锡克人”一样都被印度政府利用了。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政府也向南部土邦许诺给予其高度自治的权利,南部土邦也很情愿地对印度政府唯命是从。
不过随着国内社会动荡,印巴分治、东北六邦闹独立等分裂事件的出现,让印度政府变得十分敏感,他们认为只有共同语言和宗教的存在,才能使印度保持稳定和统一。于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要求全国各地都不能讲土语。
这引起了南部土邦的不满,老祖宗传下来的几千年语言,怎么可能说取消就取消,态度激烈的泰米尔人甚至公开反抗,规定教师讲课必须使用泰米尔语。面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也是无可奈何,这种对峙一直存在至今。
结语
上文所说的这些和印度有矛盾的地方,其实都可以被认为是无辜的,不过印度政府似乎不太成熟,处理国内的问题不够圆滑,一味地用强硬手段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印度政府想要避免分裂,只能好自为之。
不知道大家对于印度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作者:路青云 校稿:川川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头条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