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经计划要把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新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的身上。

可是,他的这个计划失败了。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为什么他的计划会失败呢?

因为,面对中国,他显然是太嫩了,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比他丰富得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戏码,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是层出不穷。

最典型的,老师坑娃,就有三次。

我们来看看。

第一次,大秦王朝的太监赵高,坑他的学生娃——秦二世胡亥。

太监赵高,为人勤奋,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另外,因为他聪明好学,精通法律,秦始皇还让他教导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

这下,他就又由一名太监,变成了秦二世胡亥的老师了。

那么,作为秦二世胡亥的老师,他到底教给了自己的学生娃胡亥,一些什么有用的东西没有呢?

那他肯定是教给了胡亥一些有用的东西的。

不然,秦始皇那里,他过得去吗?

但是,他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又教给了胡亥没有呢?

那肯定是没有交的。

不然,他又怎么能够在后来,“指鹿为马”呢?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这个“指鹿为马”,就是他自己终极的识人用人的计谋。

这样的计谋,他当然是不会交给他的学生娃秦二世胡亥的。

他要是让秦二世胡亥也懂得了这个计谋,那他自己还怎么用这个计谋呢?

而正是因为他没有教给秦二世胡亥这个计谋,所以,他就用这个计谋,识别了朝廷中,哪些是服从他的人,哪些是不服从他的人。

然后,他再使用手段,清除掉那些不服从他的人,他就最终掌控了秦二世胡亥,掌控了整个大秦王朝。

所以,作为秦二世胡亥的老师,他是从一开始,就在起心坑他的这个学生娃——秦二世胡亥啊。

但是,秦二世胡亥,作为他的学生娃,是被他所塑造、所引导的,对他根本就没有防范能力,所以,被他坑,也就很容易了。

而作为一个学生娃,秦二世胡亥被他的老师赵高所坑的后果,那就是不仅丢了他自己的性命,还葬送了他们的整个大秦王朝。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第二次典型的老师坑娃的例子,就是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们,坑害他们的学生娃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是天然的唐朝太子。

他的老师,先后有于志宁、 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等十几位当时名气最大的读书人。

可是,这些当时名气最大的读书人,作为太子的老师,他们却一个个都对自己的这位身为太子的学生娃,不是遵守师德,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而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心要找出这个学生娃的各种错处,然后,不是当面指责,就是去向他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告状。

西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是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和宦官们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将他比作秦二世胡亥。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只要觉得李承乾有不对的地方,他就立马犯颜直谏。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面痛加批评指责。

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

还有张玄素,那更是对太子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遵命,不能有半点自己的思考。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那么,为什么这些老师们,都对他们的这位身为太子的学生娃,这么地严厉、这么地苛刻呢?

这其实是缘于,西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在太子的东宫设置崇文馆。

诏书命令,但凡课试举送的学子,都要进入崇文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在太子的东宫设置这个崇文馆呢?

太子的那些老师们,为什么又会由此就对太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呢?

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的杨坚、杨广父子那里,吸取了教训,不得不这么做。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了门阀世家威胁皇权,导致天下一直不得安宁,就要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改为科举考试的官员选拔制度。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但是,他的这个举措,不是雷厉风行地进行的,而是试图避开与现有的门阀世家的公开冲突,采取的一种温和的方式,悄悄地进行的。

虽然,他举行了科举考试,选拔了一些人才,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将这些人才,安置到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没有让这些人才,与太子杨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这就导致后来杨广登基,与那些门阀世家发生冲突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贴心班底可用,从而导致杨广,被作为门阀世家的宇文化及所弑杀。

李世民在太子的东宫设置这个崇文馆的目的,就是要让太子李承乾,和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提拔上来的人才,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待日后他登基之后,他就有自己的心腹班底可用。

那么,李世民的这个举措,无疑是对那些门阀世家的巨大威胁。

所以,李承乾的这些老师们,对李承乾的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就是为了配合那些门阀世家,阴谋打乱唐太宗李世民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的安排。

在他们对太子李承乾横挑鼻子竖挑眼,逼迫太子李承乾抓狂犯错的时候,另一边,门阀世家们也在大力地为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造势,以鼓动魏王李泰向他的兄长李承乾夺嫡。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很显然,如果魏王李泰夺嫡成功,被册立为太子,那么,那些在旧太子李承乾的东宫,与旧太子李承乾过从甚密的学子们,是肯定不会跟随新太子李泰的。

这样,新太子李泰,就必然和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一样,成为一个孤家寡人,会任由那些门阀世家们所拿捏。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一切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在太子李承乾被迫谋反,而失败之后,他也没有顺着那些门阀世家的心愿,册立被那些门阀世家所造势宣扬的魏王李泰为太子,而是册立了不被大家所注意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也就导致了李治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也是为了继承他的父皇李世民的遗志,扳倒那些门阀世家,而不得不利用武则天来作为帮手。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虽然,那些门阀世家,最终都被武则天和李治给扳倒了,但是,原本的太子李承乾,却成了整个事件的牺牲品。

他由一个当然的太子,变成了武则天和李治最后成功的垫脚石。

而他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他完全是被他的那些老师们给坑的。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典型的老师坑娃的例子,就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坑害他们的学生娃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父亲朱标,莫名其妙地暴病身亡,而他又是他父亲唯一剩下的儿子,所以,他就接替他父亲朱标的太子之位,成为了朱元璋的孙太子,最后,在朱元璋死后,成功地登基上位。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而朱允炆在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就急急忙忙地开始削藩,并且,是以十分激烈的方式削藩。

在一年之内,他用一些或有或无的罪名,连续废了五个诸侯王的藩封,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这就导致其他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反抗,并且,最终打败了他的朝廷军队,夺取了他的皇位。

那么,朱允炆为什么要这么急急忙忙地削藩呢?这是他自己的独立想法吗?

其实,朱允炆就是个傀儡,他的这一切行为,都是由他的那几个老师在幕后操控的。

而作为太子的老师,当时天下最有学问的人,这些老学究们,不可能不知道,西汉初期的晁错,也是采用激进的罗织罪名的方式削藩,结果遭到强力反弹,自己被腰斩于世。

倒是后来的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的方式,让各个诸侯国的内部形成几何级数的分裂,这样就成功地削藩于无形之中了。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那么,朱允炆的那些老师们,为什么不建议他采用历史上成功的削藩方式,而要操控他采用失败的削藩方式呢?

这就是因为,他的那些老师们,主张削藩的目的,不是为了巩固他的皇权,而是为了推翻他的爷爷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当然是只有他的儿孙们——那些藩王们才会最坚定地坚持了。

不把他的那些儿孙们——那些藩王们消灭,就不可能推翻得了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所以,如果仅仅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削藩,那当然就可以不着急,慢慢来;当然就可以要紧不慢地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削藩。

但是,如果是为了推翻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而削藩,那《推恩令》的方式,无疑就是太慢了,那得要有好几代人才能够成功。

所以,《推恩令》的方式绝对不能用,必须采用激进的方式削藩,从而早日推翻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那么,他们要推翻的,是朱元璋的什么政策呢?

看看朱棣夺取皇位后做了什么,就知道,他们要推翻的是什么?

朱棣夺取皇位后,最显著的行动,就是将帝都迁移到了北京。

而朱元璋生前,也是打算迁都的,只是,朱元璋是打算迁都到陕西长安。

他的太子朱标,就是去考察了迁都的选址之后,回来暴病身亡的。

而朱标的暴病身亡,就打乱了朱元璋的迁都计划,所以,朱元璋的这个都就没有迁成。

那么,朱元璋和朱棣,为什么都要放弃南京这个已有的都城,而迁都到长安或者北京呢?

我们看看朱棣夺取皇位后,另一个最显著的行动——派遣郑和下西洋。

杜勒斯和平演变中国的计划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经验

朱棣为什么要派遣郑和下西洋呢?

就是为了弥补朱元璋的“禁海”政策的不足。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商人们经商暴富,避免社会上产生太多的富人。

但是,他的目标是针对富人,实际的“禁海”效果,却也是伤害到了那些靠工商业生产养家糊口的穷人,导致了工商业发达的江浙地区,形成了一个对于朝廷极为不满的社会氛围。

朱元璋和朱棣迁都的原因,就是江浙地区的社会氛围,对朝廷极不友好,也容易影响到朝廷官员对朝廷政策的执行度。

所以,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弥补朱元璋“禁海”政策的不足,帮助那些依靠工商业生活的穷人们,把他们的产品销出去。

这样一看,我们就知道,朱允炆的老师们,要推翻的是朱元璋的什么政策了。

他们要推翻的,就是朱元璋的“禁海”政策。

也就是说,朱允炆的那些老师们,是站在富人们的立场上,为富人们谋利益的。

正是因为他们是站在富人们的立场上,为富人们谋利益,所以,他们就不光是要推翻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朱元璋的所有政策,他们都是要推翻的。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重用宦官,在各个部门,都安排宦官,去监督朝廷官员和那些富人。

而朱允炆的老师们,则是非常痛恨宦官,掌权之后就严厉地打击宦官。

那么,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孙子,他为什么会允许他的老师们倒行逆施,处处和朱元璋对着干呢?

因为,朱允炆就和那个秦二世胡亥一样,也是被他的老师们所塑造、所引导的,也是对他的老师们根本就没有辨识和防范能力。

历史上没有新鲜事,都不过是过去历史的重复。

所以,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经验。

美国人的那点小心思、小伎俩,在中国人面前,真的是不够看。

在美国人的处心积虑之下,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上,有多少秦二世胡亥,有多少明二世朱允炆,这个不用细看。

但是,秦朝被干趴了,明朝却在朱允炆之后,还活得好好的。

这就是造化的不同呀。

有时候,人努力,还得寄希望于天帮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