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曾經計劃要把和平演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新中國第三代,第四代人的身上。
可是,他的這個計劃失敗了。
為什麼他的計劃會失敗呢?
因為,面對中國,他顯然是太嫩了,在這方面,中國的經驗,比他豐富得多。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這樣的戲碼,不是沒有發生過,而是層出不窮。
最典型的,老師坑娃,就有三次。
我們來看看。
第一次,大秦王朝的太監趙高,坑他的學生娃——秦二世胡亥。
太監趙高,為人勤奮,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的車輿。
另外,因為他聰明好學,精通法律,秦始皇還讓他教導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
這下,他就又由一名太監,變成了秦二世胡亥的老師了。
那麼,作為秦二世胡亥的老師,他到底教給了自己的學生娃胡亥,一些什麼有用的東西沒有呢?
那他肯定是教給了胡亥一些有用的東西的。
不然,秦始皇那裡,他過得去嗎?
但是,他自己的看家本領,他又教給了胡亥沒有呢?
那肯定是沒有交的。
不然,他又怎麼能夠在後來,“指鹿為馬”呢?
這個“指鹿為馬”,就是他自己終極的識人用人的計謀。
這樣的計謀,他當然是不會交給他的學生娃秦二世胡亥的。
他要是讓秦二世胡亥也懂得了這個計謀,那他自己還怎麼用這個計謀呢?
而正是因為他沒有教給秦二世胡亥這個計謀,是以,他就用這個計謀,識别了朝廷中,哪些是服從他的人,哪些是不服從他的人。
然後,他再使用手段,清除掉那些不服從他的人,他就最終掌控了秦二世胡亥,掌控了整個大秦王朝。
是以,作為秦二世胡亥的老師,他是從一開始,就在起心坑他的這個學生娃——秦二世胡亥啊。
但是,秦二世胡亥,作為他的學生娃,是被他所塑造、所引導的,對他根本就沒有防範能力,是以,被他坑,也就很容易了。
而作為一個學生娃,秦二世胡亥被他的老師趙高所坑的後果,那就是不僅丢了他自己的性命,還葬送了他們的整個大秦王朝。
第二次典型的老師坑娃的例子,就是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們,坑害他們的學生娃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是天然的唐朝太子。
他的老師,先後有于志甯、 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等十幾位當時名氣最大的讀書人。
可是,這些當時名氣最大的讀書人,作為太子的老師,他們卻一個個都對自己的這位身為太子的學生娃,不是遵守師德,循循善誘,悉心教導,而是橫挑鼻子豎挑眼,一心要找出這個學生娃的各種錯處,然後,不是當面指責,就是去向他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告狀。
西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是蓋個房子,于志甯便上疏,批評他過于奢華。
李承乾和宦官們玩樂,于志甯又上疏批評,将他比作秦二世胡亥。
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隻要覺得李承乾有不對的地方,他就立馬犯顔直谏。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面痛加批評指責。
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
還有張玄素,那更是對太子無時無刻不谏,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遵命,不能有半點自己的思考。
那麼,為什麼這些老師們,都對他們的這位身為太子的學生娃,這麼地嚴厲、這麼地苛刻呢?
這其實是緣于,西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在太子的東宮設定崇文館。
诏書指令,但凡課試舉送的學子,都要進入崇文館;崇文館中的學士,掌東宮經籍圖書,以教授諸生。
那麼,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要在太子的東宮設定這個崇文館呢?
太子的那些老師們,為什麼又會由此就對太子橫挑鼻子豎挑眼呢?
這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從隋朝的楊堅、楊廣父子那裡,吸取了教訓,不得不這麼做。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鑒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制度,造成了門閥世家威脅皇權,導緻天下一直不得安甯,就要廢除“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制度,改為科舉考試的官員選拔制度。
但是,他的這個舉措,不是雷厲風行地進行的,而是試圖避開與現有的門閥世家的公開沖突,采取的一種溫和的方式,悄悄地進行的。
雖然,他舉行了科舉考試,選拔了一些人才,但是,他并沒有立即将這些人才,安置到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沒有讓這些人才,與太子楊廣建立起緊密的聯系。
這就導緻後來楊廣登基,與那些門閥世家發生沖突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貼心班底可用,進而導緻楊廣,被作為門閥世家的宇文化及所弑殺。
李世民在太子的東宮設定這個崇文館的目的,就是要讓太子李承乾,和那些通過科舉考試提拔上來的人才,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待日後他登基之後,他就有自己的心腹班底可用。
那麼,李世民的這個舉措,無疑是對那些門閥世家的巨大威脅。
是以,李承乾的這些老師們,對李承乾的橫挑鼻子豎挑眼,其實,就是為了配合那些門閥世家,陰謀打亂唐太宗李世民對于自己的身後事的安排。
在他們對太子李承乾橫挑鼻子豎挑眼,逼迫太子李承乾抓狂犯錯的時候,另一邊,門閥世家們也在大力地為李世民的另一個兒子魏王李泰造勢,以鼓動魏王李泰向他的兄長李承乾奪嫡。
很顯然,如果魏王李泰奪嫡成功,被冊立為太子,那麼,那些在舊太子李承乾的東宮,與舊太子李承乾過從甚密的學子們,是肯定不會跟随新太子李泰的。
這樣,新太子李泰,就必然和隋朝的隋炀帝楊廣一樣,成為一個孤家寡人,會任由那些門閥世家們所拿捏。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對這一切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是以,在太子李承乾被迫謀反,而失敗之後,他也沒有順着那些門閥世家的心願,冊立被那些門閥世家所造勢宣揚的魏王李泰為太子,而是冊立了不被大家所注意的晉王李治為太子。
這也就導緻了李治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也是為了繼承他的父皇李世民的遺志,扳倒那些門閥世家,而不得不利用武則天來作為幫手。
雖然,那些門閥世家,最終都被武則天和李治給扳倒了,但是,原本的太子李承乾,卻成了整個事件的犧牲品。
他由一個當然的太子,變成了武則天和李治最後成功的墊腳石。
而他自身,并沒有多大的過錯,他完全是被他的那些老師們給坑的。
中國曆史上第三次典型的老師坑娃的例子,就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的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坑害他們的學生娃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父親朱标,莫名其妙地暴病身亡,而他又是他父親唯一剩下的兒子,是以,他就接替他父親朱标的太子之位,成為了朱元璋的孫太子,最後,在朱元璋死後,成功地登基上位。
而朱允炆在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就急急忙忙地開始削藩,并且,是以十分激烈的方式削藩。
在一年之内,他用一些或有或無的罪名,連續廢了五個諸侯王的藩封,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這就導緻其他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反抗,并且,最終打敗了他的朝廷軍隊,奪取了他的皇位。
那麼,朱允炆為什麼要這麼急急忙忙地削藩呢?這是他自己的獨立想法嗎?
其實,朱允炆就是個傀儡,他的這一切行為,都是由他的那幾個老師在幕後操控的。
而作為太子的老師,當時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這些老學究們,不可能不知道,西漢初期的晁錯,也是采用激進的羅織罪名的方式削藩,結果遭到強力反彈,自己被腰斬于世。
倒是後來的漢武帝采用《推恩令》的方式,讓各個諸侯國的内部形成幾何級數的分裂,這樣就成功地削藩于無形之中了。
那麼,朱允炆的那些老師們,為什麼不建議他采用曆史上成功的削藩方式,而要操控他采用失敗的削藩方式呢?
這就是因為,他的那些老師們,主張削藩的目的,不是為了鞏固他的皇權,而是為了推翻他的爺爺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當然是隻有他的兒孫們——那些藩王們才會最堅定地堅持了。
不把他的那些兒孫們——那些藩王們消滅,就不可能推翻得了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是以,如果僅僅是為了鞏固皇權而削藩,那當然就可以不着急,慢慢來;當然就可以要緊不慢地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削藩。
但是,如果是為了推翻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而削藩,那《推恩令》的方式,無疑就是太慢了,那得要有好幾代人才能夠成功。
是以,《推恩令》的方式絕對不能用,必須采用激進的方式削藩,進而早日推翻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
那麼,他們要推翻的,是朱元璋的什麼政策呢?
看看朱棣奪取皇位後做了什麼,就知道,他們要推翻的是什麼?
朱棣奪取皇位後,最顯著的行動,就是将帝都遷移到了北京。
而朱元璋生前,也是打算遷都的,隻是,朱元璋是打算遷都到陝西長安。
他的太子朱标,就是去考察了遷都的選址之後,回來暴病身亡的。
而朱标的暴病身亡,就打亂了朱元璋的遷都計劃,是以,朱元璋的這個都就沒有遷成。
那麼,朱元璋和朱棣,為什麼都要放棄南京這個已有的都城,而遷都到長安或者北京呢?
我們看看朱棣奪取皇位後,另一個最顯著的行動——派遣鄭和下西洋。
朱棣為什麼要派遣鄭和下西洋呢?
就是為了彌補朱元璋的“禁海”政策的不足。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商人們經商暴富,避免社會上産生太多的富人。
但是,他的目标是針對富人,實際的“禁海”效果,卻也是傷害到了那些靠工商業生産養家糊口的窮人,導緻了工商業發達的江浙地區,形成了一個對于朝廷極為不滿的社會氛圍。
朱元璋和朱棣遷都的原因,就是江浙地區的社會氛圍,對朝廷極不友好,也容易影響到朝廷官員對朝廷政策的執行度。
是以,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彌補朱元璋“禁海”政策的不足,幫助那些依靠工商業生活的窮人們,把他們的産品銷出去。
這樣一看,我們就知道,朱允炆的老師們,要推翻的是朱元璋的什麼政策了。
他們要推翻的,就是朱元璋的“禁海”政策。
也就是說,朱允炆的那些老師們,是站在富人們的立場上,為富人們謀利益的。
正是因為他們是站在富人們的立場上,為富人們謀利益,是以,他們就不光是要推翻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朱元璋的所有政策,他們都是要推翻的。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重用宦官,在各個部門,都安排宦官,去監督朝廷官員和那些富人。
而朱允炆的老師們,則是非常痛恨宦官,掌權之後就嚴厲地打擊宦官。
那麼,朱允炆作為朱元璋的孫子,他為什麼會允許他的老師們倒行逆施,處處和朱元璋對着幹呢?
因為,朱允炆就和那個秦二世胡亥一樣,也是被他的老師們所塑造、所引導的,也是對他的老師們根本就沒有辨識和防範能力。
曆史上沒有新鮮事,都不過是過去曆史的重複。
是以,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經驗。
美國人的那點小心思、小伎倆,在中國人面前,真的是不夠看。
在美國人的處心積慮之下,我們今天的中國社會上,有多少秦二世胡亥,有多少明二世朱允炆,這個不用細看。
但是,秦朝被幹趴了,明朝卻在朱允炆之後,還活得好好的。
這就是造化的不同呀。
有時候,人努力,還得寄希望于天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