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类为什么会自欺?因为想骗人

作者:文仓

自欺人手一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没能力将它摘除,但至少要警惕社会性自欺,它会创造各种场景,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需求,使人在深度麻醉中走向迷狂,这种悲剧已重复过多次,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人类为什么会自欺?因为想骗人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后第73秒爆炸,造成7名宇航员牺牲。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损失最惨重的灾难之一,原因仅仅是火箭推进器上的一个O形密封圈。“挑战者号”73次飞行中,O形密封圈曾7次损毁(最严重的一次被烧掉1/3),其中4次发生在18.3℃以下(证明它不耐低温),而事故当天气温是7.2℃。

12名与O形密封圈相关的工程师集体投了反对票——拒绝当天发射。

人类为什么会自欺?因为想骗人

“挑战者号”上宇航员之一克里斯塔·麦考利夫是一名教师

其实,“挑战者号”没必要起飞,因为没有科研任务,但7名宇航员中有一人是高中老师,准备给全美五年级学生上一堂太空课。这个创意太炫了,等于给NASA(美国宇航局)做了个大广告,也给发射时间画了死线——万一推迟,就只能等几个月后的暑假了。

于是,NASA采取“全新”的评估风险方式:上次O形密封圈只烧掉1/3,说明至少3次才能烧穿,则安全系数被算成3倍!刚开始,风险评估是1/70(美国航天飞机的实际风险是1/63),进而变成1/90,接着高层想都没想,改成1/200……交到美国总统手中时,已成1/10000。

为了一场“教育秀”,酿成惨剧。

在此次事故中,让人最难理解的是:NASA高层也多是科学家,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层层上报,为什么没人指出失误?整个计划犹如儿戏,为什么竟能执行?……美国学者罗伯特·特里弗斯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陷入“自欺”中,他们坚信自己编造的骗局,一次次否定真相。

“自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实,只是我们常意识不到,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用手接住飞来的球,而你的大脑还没“看见”这个球;

发现兜里有别人的打火机、签字笔等,其实你不需要它们;

回忆时,常想起从没发生过的事;

认为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善良;

在聊天时无意间触碰异性身体,且用的是左手;

觉得初次见面的异性“对我有意思”;

随着年龄增加,会反复讲同一件往事。

自欺的目的是为了骗人。

人人都是自欺者。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来的。

自欺能获益,代价是变蠢。

自欺的目的是为了骗人

在生存竞争中,欺骗很常见,动物也骗人。1%的鸟(比如杜鹃、北美燕八哥等)靠别的鸟抚育幼雏。它们把蛋下在别人的巢中,幼鸟出壳后,嘴的颜色特别鲜艳,这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易受优待。杜鹃雏鸟可能已演化到能模仿一整窝雏鸟啼叫的音量,因为它把别的雏鸟都踢出巢摔死,所以要靠声音行骗——似乎全体都在。

被侵入的鸟也会警觉,但杜鹃在一个巢中只放一个蛋,鸟不识数,且不知哪个是入侵者的蛋,这就变成一个博弈论问题:被侵入的可能性是30%,可谁会为30%而放弃全部?所以,只放一个蛋也是欺骗的策略。

类似欺骗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蝴蝶的毛毛虫会把自己卷成一个球,并释放出蚂蚁蛹的气味,通过这种方式混进蚂蚁的巢穴。当它们被搬运到蚂蚁的家里后,就会模仿蚁后的叫声,这种叫声能让蚁后得到优先的伙食和护卫。在食物短缺的时候,工蚁会用蚁蛹喂养这位冒牌蚁后,而巢穴受到侵袭时,也会抢在蚁蛹之前优先拯救“她”。

可从几点判断一个人在说谎:

减少“我”的使用,增加其他代词,以撇清我和谎言的关系。

减少连接词使用,这样可以简化谎言,降低认知负载。比如说真话的人会说:“尽管下着雨,我还是步行去了办公室。”撒谎者则说:“我步行去了办公室。”

表达否定的词会增加。

停顿多,因为要字斟句酌,所以说得少且慢,有时脸部肌肉会不自觉地抽搐一下,释放紧张情绪。

谎言常被拆穿,针对美国人的调查显示,他们撒的谎有1/5的概率会被拆穿,另有1/5会被发觉。至于剩下3/5,可能是知情者不愿点破罢了。

谎言的认知负载太重,普通人难以承受,于是,自欺便被演化出来,它至少有三大作用:

其一,更容易让人上当;

其二,减轻说谎过程中的认知负载;

其三,当别人指责你撒谎时,可以迅速为自我辩护(自欺让人没意识到自己在撒谎)。

人人都是自欺者

自欺有九种类型:

自我膨胀:美国高中生中,80%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值,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自己是行业中前50%的佼佼者。在道德问题上,我们经常认为自己优于他人。同样,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朋友质量高于平均水平……显然,这些在统计上都不成立。这种自我奉承的极端形式便是自恋。

贬低他人:这应是自我膨胀的镜像,贬低他人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拉帮结派:通过找到“同类”,排斥“他人”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无需信仰不同,只要让一些人穿上蓝衬衫,另一些人穿上红衬衫,半小时内就能在这群人当中诱导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这样的偏见早在婴儿期便已出现,3岁孩子更喜欢和内群体成员玩,对群外成员展现出明显的敌意。

权力偏见:权力会立刻腐化人类的心理流程。在人们身上诱导出权力在握的感觉后,他们就不再会考虑他人的观点,并且总是只想着自己。比如丘吉尔,当首相时,人们常用独裁、傲慢、偏狭来评价他,可下野后,他又迅速被认为是个自省谦卑的人。

道德优越感:道德伪善是我们天性中深藏的一部分,在自己身上可能只是小小的品德缺陷, 放别人身上就是不可饶恕的道德问题。

控制错觉:科学家们在一台电脑屏幕上弄出一条横向运动线,这条线一开始向下,然后往上。然后让股票经纪人坐在电脑前握住鼠标,告诉他按下鼠标“可能”会影响线的走势,实际上鼠标根本没连着电脑。从结果看,这些股票经纪人的表现糟糕,因为他们习惯于解释股市波动,建立了假模式识别——通过发掘不存在的联系,形成安全感。

社会偏见:每个人都有一套对社会的看法,这些看法和现实息息相关。让立场不同的双方讨论,不仅达不成和解,反而会让分歧变得更大。每个人为了建起一套自圆其说、自私自利的社会偏见,会忽略其中自相矛盾处。美国共和党曾说,当国父们知道美国未来有一位总统(指克林顿)会和白宫实习生上床,他们会怎么想?美国黑人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回应说:国父们才不会和实习生上床,他们正忙着和奴隶上床。

虚假主体叙述:加害者常将冒犯别人的经过说得合情合理,受害者则会强调对方是故意的。

不自觉的行为:人会不自觉地拿走单位的签字笔、打火机,甚至“偷走的”东西其实是自己的,或在聊天时不自觉地用左手触碰女性,因为左脑负责语言,陷入繁忙时,便无力监控右脑,右脑控制的左手便不再掩饰。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来的

人类为什么会自欺?因为想骗人

有确凿证据表明,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能欺骗,比如假哭和装笑。婴儿会在假哭时停下来,看大人是否响应,有响应的话就继续哭。

一个有趣的案例:

有一个妈妈,养有一个5个月大的女儿,母女俩亲密无间。妈妈到托儿所接女儿时,女儿正和阿姨玩耍,她一看到妈妈,一闪而过的兴高采烈之后,突然大哭。妈妈以为是女儿太高兴看见自己了,但女儿其实是发泄没被妈妈一直照顾的委屈,是为了让妈妈内疚。

在人性深处,人人有自欺的本能,但熟练掌握它,还需家长、同伴、老师、社会等的教导。在家中,父母都是自欺者,他们会假装为孩子着想,其实是为了操控他,以实现亲代剥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其一,刻意不响应孩子的需求。

其二,通过说教,让孩子形成诱导性自欺,它有利于父母。

其三,鼓励孩子的利他主义,惩罚孩子的自私行为,因为父母是利他的直接受益者。

培养自欺的意义在于:

首先,每个孩子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母本自我,一个是父本自我,它们来自遗传,两个自我之间冲突不断,只能靠自欺弥合。

其次,从欺骗走向自欺,这是成长的重要一环。大多数的儿童文学都含虚构成分,大多数儿童游戏都与欺骗相关,事实上,欺骗与自欺让孩子们更智慧。

不过,自欺确实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耗能惊人,为应对寄生虫、细菌等入侵,免疫系统会提高体温,每增加1℃,代谢率就会增加15%,病人会损失掉体内20%的蛋白质。免疫系统与人类的心理有直接关系,免疫力低下会带来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而要想提高免疫力,写日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日记中,人将过去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复述,这种自欺可以消除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孙辈常惊叹爷爷奶奶们处变不惊的能力,其实,爷爷奶奶们并不是更冷静,而是他们更善于自欺——用积极的方式来讲述一切。其负面作用是,爷爷奶奶会因此变得古怪易怒,因为他们拒绝看到另一面,而那一面可能更真实。

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做出在其他人看来非常古怪的举动,包括不分场合乱谈隐私,越来越顽固,以及越发喜欢乱唠叨。”因为自欺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与想象的区别。

自欺能获益,代价是变蠢

自欺是一种高级骗人把戏,通过“信以为真”,强化了欺骗力度,且赦免了良心的责任。自欺者会反复强调: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本想帮助大家;出了问题,是操作上有失误,或者是别人误会了我的意思……

自欺就像无意中拿走别人的签字笔、打火机等,它是一个无意识模块,遇到适应的场景,便自动被触发,它源于人类自私的本性,只有意识到它,加以监控,才能使其不为害。

然而,自欺者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宣布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理性,通过设置一个“绝对正确”的目标,让监控机制停转行。翻开人类史,这些“绝对正确”的目标从没成功过,反而一次次引发集体灾难。

自欺会让人变得更愚蠢,且越来越蠢。

首先,自欺需将部分真相隐藏起来,搅乱了正确认识现实的机制。自欺通常要付出误解真实的代价,特别是社会层面的真实。

其次,自欺会让心理系统支离破碎,带来沉重的免疫负担。

其三,自欺让人为了短期利益,自动强化自欺行为,一旦进入自欺的循环,个体很容易被套牢。

显然,自欺是“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买卖”,但人类缺乏足够勇气,接受不了“人人都有同性恋倾向”“随着时间推移,爱会改变”“自我是分裂的,彼此不断冲突”“说出爱是为攫取利益”等心理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是:

对某些信息视而不见:对别人批评我们的声音,哪怕是正确的,也要看成是别有用心。正如很多人拒绝接受艾滋病检查,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就不会伤害到我”。

误读信息: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要求孩子们画一枚硬币时,饿肚子的孩子画出来的硬币会更大,因为钱能买吃的。人会夸大自己喜欢听的信息,将其解释成“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并通过屏蔽其他信息,让该信息被放大。

偏误记忆:正如俗语所说:“我的记忆力非常好,甚至能记住压根没发生过的事情。”本书作者指出,最常见的偏误记忆是历史书写,通过强调某一时间段,并忽略某一时间段,就能创造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坏事也就都变成好事了。

合理化不当行为:明明是不道德的行为,用“我别无选择”就能免责,类似的说法还有“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的代价”“不应苛责父辈”等等。

预测未来:偶遇一个美女时,人们会幻想自己如何与她搭讪,成功后会如何,却并不真的去尝试。通过白日梦,化解了性压力。这种预测无非是脑补,缺乏现实基础。

否认和投射:遇到困难时,塑造一个恶魔,将所有问题都推到它身上,用“我是纯洁的,一直被坏人欺负”的悲情叙事来自我陶醉。

用否认自证:自欺者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讲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便会处处否认,通过“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来定位,这就落入“加倍下注”的陷阱中。第一轮否认后,第二轮必须继续否认,第三轮还要否认……每轮的责任都变得更重,一要说明对方是错的,二要说明此前几轮没说谎,结果谎言越来越多,消耗系统的资源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