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為什麼會自欺?因為想騙人

作者:文倉

自欺人手一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作為人性的一部分,我們沒能力将它摘除,但至少要警惕社會性自欺,它會創造各種場景,滿足我們内心深處的非理性需求,使人在深度麻醉中走向迷狂,這種悲劇已重複過多次,不應再繼續下去了。

人類為什麼會自欺?因為想騙人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在升空後第73秒爆炸,造成7名宇航員犧牲。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罹難,這是人類航天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之一,原因僅僅是火箭推進器上的一個O形密封圈。“挑戰者号”73次飛行中,O形密封圈曾7次損毀(最嚴重的一次被燒掉1/3),其中4次發生在18.3℃以下(證明它不耐低溫),而事故當天氣溫是7.2℃。

12名與O形密封圈相關的工程師集體投了反對票——拒絕當天發射。

人類為什麼會自欺?因為想騙人

“挑戰者号”上宇航員之一克裡斯塔·麥考利夫是一名教師

其實,“挑戰者号”沒必要起飛,因為沒有科研任務,但7名宇航員中有一人是高中老師,準備給全美五年級學生上一堂太空課。這個創意太炫了,等于給NASA(美國宇航局)做了個大廣告,也給發射時間畫了死線——萬一推遲,就隻能等幾個月後的暑假了。

于是,NASA采取“全新”的評估風險方式:上次O形密封圈隻燒掉1/3,說明至少3次才能燒穿,則安全系數被算成3倍!剛開始,風險評估是1/70(美國航天飛機的實際風險是1/63),進而變成1/90,接着高層想都沒想,改成1/200……交到美國總統手中時,已成1/10000。

為了一場“教育秀”,釀成慘劇。

在此次事故中,讓人最難了解的是:NASA高層也多是科學家,為何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層層上報,為什麼沒人指出失誤?整個計劃猶如兒戲,為什麼竟能執行?……美國學者羅伯特·特裡弗斯發現,絕大多數參與者陷入“自欺”中,他們堅信自己編造的騙局,一次次否定真相。

“自欺”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現實,隻是我們常意識不到,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曆:

用手接住飛來的球,而你的大腦還沒“看見”這個球;

發現兜裡有别人的打火機、簽字筆等,其實你不需要它們;

回憶時,常想起從沒發生過的事;

認為自己比絕大多數人善良;

在聊天時無意間觸碰異性身體,且用的是左手;

覺得初次見面的異性“對我有意思”;

随着年齡增加,會反複講同一件往事。

自欺的目的是為了騙人。

人人都是自欺者。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來的。

自欺能獲益,代價是變蠢。

自欺的目的是為了騙人

在生存競争中,欺騙很常見,動物也騙人。1%的鳥(比如杜鵑、北美燕八哥等)靠别的鳥撫育幼雛。它們把蛋下在别人的巢中,幼鳥出殼後,嘴的顔色特别鮮豔,這是身體健康的标志,易受優待。杜鵑雛鳥可能已演化到能模仿一整窩雛鳥啼叫的音量,因為它把别的雛鳥都踢出巢摔死,是以要靠聲音行騙——似乎全體都在。

被侵入的鳥也會警覺,但杜鵑在一個巢中隻放一個蛋,鳥不識數,且不知哪個是入侵者的蛋,這就變成一個博弈論問題:被侵入的可能性是30%,可誰會為30%而放棄全部?是以,隻放一個蛋也是欺騙的政策。

類似欺騙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蝴蝶的毛毛蟲會把自己卷成一個球,并釋放出螞蟻蛹的氣味,通過這種方式混進螞蟻的巢穴。當它們被搬運到螞蟻的家裡後,就會模仿蟻後的叫聲,這種叫聲能讓蟻後得到優先的夥食和護衛。在食物短缺的時候,工蟻會用蟻蛹喂養這位冒牌蟻後,而巢穴受到侵襲時,也會搶在蟻蛹之前優先拯救“她”。

可從幾點判斷一個人在說謊:

減少“我”的使用,增加其他代詞,以撇清我和謊言的關系。

減少連接配接詞使用,這樣可以簡化謊言,降低認知負載。比如說真話的人會說:“盡管下着雨,我還是步行去了辦公室。”撒謊者則說:“我步行去了辦公室。”

表達否定的詞會增加。

停頓多,因為要字斟句酌,是以說得少且慢,有時臉部肌肉會不自覺地抽搐一下,釋放緊張情緒。

謊言常被拆穿,針對美國人的調查顯示,他們撒的謊有1/5的機率會被拆穿,另有1/5會被發覺。至于剩下3/5,可能是知情者不願點破罷了。

謊言的認知負載太重,普通人難以承受,于是,自欺便被演化出來,它至少有三大作用:

其一,更容易讓人上當;

其二,減輕說謊過程中的認知負載;

其三,當别人指責你撒謊時,可以迅速為自我辯護(自欺讓人沒意識到自己在撒謊)。

人人都是自欺者

自欺有九種類型:

自我膨脹:美國高中生中,80%認為自己的上司能力高于平均值,94%的科研工作者認為自己是行業中前50%的佼佼者。在道德問題上,我們經常認為自己優于他人。同樣,我們都覺得自己的朋友品質高于平均水準……顯然,這些在統計上都不成立。這種自我奉承的極端形式便是自戀。

貶低他人:這應是自我膨脹的鏡像,貶低他人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拉幫結派:通過找到“同類”,排斥“他人”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無需信仰不同,隻要讓一些人穿上藍襯衫,另一些人穿上紅襯衫,半小時内就能在這群人當中誘導出内群體和外群體的情緒。這樣的偏見早在嬰兒期便已出現,3歲孩子更喜歡和内群體成員玩,對群外成員展現出明顯的敵意。

權力偏見:權力會立刻腐化人類的心理流程。在人們身上誘導出權力在握的感覺後,他們就不再會考慮他人的觀點,并且總是隻想着自己。比如丘吉爾,當首相時,人們常用獨裁、傲慢、偏狹來評價他,可下野後,他又迅速被認為是個自省謙卑的人。

道德優越感:道德僞善是我們天性中深藏的一部分,在自己身上可能隻是小小的品德缺陷, 放别人身上就是不可饒恕的道德問題。

控制錯覺:科學家們在一台電腦螢幕上弄出一條橫向運動線,這條線一開始向下,然後往上。然後讓股票經紀人坐在電腦前握住滑鼠,告訴他按下滑鼠“可能”會影響線的走勢,實際上滑鼠根本沒連着電腦。從結果看,這些股票經紀人的表現糟糕,因為他們習慣于解釋股市波動,建立了假模式識别——通過發掘不存在的聯系,形成安全感。

社會偏見:每個人都有一套對社會的看法,這些看法和現實息息相關。讓立場不同的雙方讨論,不僅達不成和解,反而會讓分歧變得更大。每個人為了建起一套自圓其說、自私自利的社會偏見,會忽略其中自相沖突處。美國共和黨曾說,當國父們知道美國未來有一位總統(指克林頓)會和白宮實習生上床,他們會怎麼想?美國黑人喜劇演員克裡斯·洛克回應說:國父們才不會和實習生上床,他們正忙着和奴隸上床。

虛假主體叙述:加害者常将冒犯别人的經過說得合情合理,受害者則會強調對方是故意的。

不自覺的行為:人會不自覺地拿走機關的簽字筆、打火機,甚至“偷走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或在聊天時不自覺地用左手觸碰女性,因為左腦負責語言,陷入繁忙時,便無力監控右腦,右腦控制的左手便不再掩飾。

自欺也是父母教出來的

人類為什麼會自欺?因為想騙人

有确鑿證據表明,6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能欺騙,比如假哭和裝笑。嬰兒會在假哭時停下來,看大人是否響應,有響應的話就繼續哭。

一個有趣的案例:

有一個媽媽,養有一個5個月大的女兒,母女倆親密無間。媽媽到事先串通的人所接女兒時,女兒正和阿姨玩耍,她一看到媽媽,一閃而過的興高采烈之後,突然大哭。媽媽以為是女兒太高興看見自己了,但女兒其實是發洩沒被媽媽一直照顧的委屈,是為了讓媽媽内疚。

在人性深處,人人有自欺的本能,但熟練掌握它,還需家長、同伴、老師、社會等的教導。在家中,父母都是自欺者,他們會假裝為孩子着想,其實是為了操控他,以實作親代剝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其一,刻意不響應孩子的需求。

其二,通過說教,讓孩子形成誘導性自欺,它有利于父母。

其三,鼓勵孩子的利他主義,懲罰孩子的自私行為,因為父母是利他的直接受益者。

培養自欺的意義在于:

首先,每個孩子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母本自我,一個是父本自我,它們來自遺傳,兩個自我之間沖突不斷,隻能靠自欺彌合。

其次,從欺騙走向自欺,這是成長的重要一環。大多數的兒童文學都含虛構成分,大多數兒童遊戲都與欺騙相關,事實上,欺騙與自欺讓孩子們更智慧。

不過,自欺确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免疫系統耗能驚人,為應對寄生蟲、細菌等入侵,免疫系統會提高體溫,每增加1℃,代謝率就會增加15%,病人會損失掉體内20%的蛋白質。免疫系統與人類的心理有直接關系,免疫力低下會帶來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而要想提高免疫力,寫日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日記中,人将過去的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加以複述,這種自欺可以消除羞愧感、内疚感、抑郁等。孫輩常驚歎爺爺奶奶們處變不驚的能力,其實,爺爺奶奶們并不是更冷靜,而是他們更善于自欺——用積極的方式來講述一切。其負面作用是,爺爺奶奶會是以變得古怪易怒,因為他們拒絕看到另一面,而那一面可能更真實。

一個人年紀越大,越容易做出在其他人看來非常古怪的舉動,包括不分場合亂談隐私,越來越頑固,以及越發喜歡亂唠叨。”因為自欺讓他們無法分辨事實與想象的差別。

自欺能獲益,代價是變蠢

自欺是一種進階騙人把戲,通過“信以為真”,強化了欺騙力度,且赦免了良心的責任。自欺者會反複強調: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本想幫助大家;出了問題,是操作上有失誤,或者是别人誤會了我的意思……

自欺就像無意中拿走别人的簽字筆、打火機等,它是一個無意識子產品,遇到适應的場景,便自動被觸發,它源于人類自私的本性,隻有意識到它,加以監控,才能使其不為害。

然而,自欺者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宣布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應合乎理性,通過設定一個“絕對正确”的目标,讓監控機制停轉行。翻開人類史,這些“絕對正确”的目标從沒成功過,反而一次次引發集體災難。

自欺會讓人變得更愚蠢,且越來越蠢。

首先,自欺需将部分真相隐藏起來,攪亂了正确認識現實的機制。自欺通常要付出誤解真實的代價,特别是社會層面的真實。

其次,自欺會讓心理系統支離破碎,帶來沉重的免疫負擔。

其三,自欺讓人為了短期利益,自動強化自欺行為,一旦進入自欺的循環,個體很容易被套牢。

顯然,自欺是“世界上最不劃算的買賣”,但人類缺乏足夠勇氣,接受不了“人人都有同志傾向”“随着時間推移,愛會改變”“自我是分裂的,彼此不斷沖突”“說出愛是為攫取利益”等心理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采用的辦法是:

對某些資訊視而不見:對别人批評我們的聲音,哪怕是正确的,也要看成是别有用心。正如很多人拒絕接受艾滋病檢查,因為“我不知道的事情就不會傷害到我”。

誤讀資訊:心理學實驗表明,當要求孩子們畫一枚硬币時,餓肚子的孩子畫出來的硬币會更大,因為錢能買吃的。人會誇大自己喜歡聽的資訊,将其解釋成“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并通過屏蔽其他資訊,讓該資訊被放大。

偏誤記憶:正如俗語所說:“我的記憶力非常好,甚至能記住壓根沒發生過的事情。”本書作者指出,最常見的偏誤記憶是曆史書寫,通過強調某一時間段,并忽略某一時間段,就能創造出不同的曆史解釋,壞事也就都變成好事了。

合理化不當行為:明明是不道德的行為,用“我别無選擇”就能免責,類似的說法還有“曆史特定階段的産物”“發展的代價”“不應苛責父輩”等等。

預測未來:偶遇一個美女時,人們會幻想自己如何與她搭讪,成功後會如何,卻并不真的去嘗試。通過白日夢,化解了性壓力。這種預測無非是腦補,缺乏現實基礎。

否認和投射:遇到困難時,塑造一個惡魔,将所有問題都推到它身上,用“我是純潔的,一直被壞人欺負”的悲情叙事來自我陶醉。

用否認自證:自欺者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講不清自己需要什麼,便會處處否認,通過“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來定位,這就落入“加倍下注”的陷阱中。第一輪否認後,第二輪必須繼續否認,第三輪還要否認……每輪的責任都變得更重,一要說明對方是錯的,二要說明此前幾輪沒說謊,結果謊言越來越多,消耗系統的資源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