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作者:风知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文、小说很多,但这位千古明君却被人蒙蔽多年。即使对方已离世,李世民对他仍然“一往情深”,甚至为其“废朝三日”。

此人便是隋唐两朝臣子封德彝。隋朝末年,封德彝跟随宇文化及起义,妄图逆天改命。后来,他见机行事改投李渊。

之后,封德彝不仅大获成功,还独得皇帝宠幸。在李世民看来,封德彝才干学识皆是翘楚。

封德彝原有机会坐上宰相之位,无奈早逝,惹得李世民悲痛异常,特赠其谥号“明”,以示其忠贞为唐。

直到贞观十七年,有人站出来揭发封德彝,其潜藏的奸猾才被人得知。李世民尤其震惊,遂改谥号“缪”,又罢黜赠官,以解心头之恨。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封德彝 剧照

一、圆滑表忠心 封德彝做足两手准备

封德彝又名封伦,今河北景县人,公元567年出生,经历北齐、北周、隋和唐共四朝。

隋大业末年,封德彝跟随宇文化及“逆天改命”。宇文化及兵败之后,封德彝很快调转方向,依附李渊身后。不得不说,封德彝的运气很不错,很快就捞了个内史舍人的小官。

后来,封德彝一路高升,还被封为密国公。此时,李渊已经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则为秦王。

鹿死谁手还未确定,李世民自然不会干等着。封德彝自知李渊皇位不会坐太久,便暗中耍起手段来。

起初,封德彝建议李渊讨伐王世充。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王世充 剧照

在唐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唐军东讨王世充,围攻洛阳却久久不能攻克,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唐高祖决定班师回朝。李世民认为不可撤兵,封德彝便积极支持他,向唐高祖分析形势和利弊。

“今若还兵,贼势必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未若乘其已衰,破在必矣。”

最终,唐军抓住战机,不仅迫降王世充,还为南征扫清障碍。李世民在此役立下大功,封德彝也被唐高祖盛赞为“昔张华协同晋武”。

封德彝凭借这一条计策,收获了李渊和李世民两个人的信任和赏识,可谓一箭双雕。

后来,封德彝每次跟随李世民出兵征讨时,总是花言巧语,听得李世民心花怒放。尤其是封德彝暗中向李世民表忠心,把李世民哄得团团转,自然给封德彝赏了不少财物。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李渊 剧照

后来,封德彝暗示李渊:

“秦王自恃有功,心中不服。如果不能及早立他为太子,则要尽快采取措施。”

李渊听到此话后,自然以为封德彝暗示他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可要动真格时,封德彝又坚决阻止。这时候,李渊才终于明白,封德彝所指的“采取行动”,并不是要废太子,而是废秦王。

封德彝一边鼓动李渊下狠心除掉秦王李世民,另一边还撺掇李世民要先下手为强,可谓做足了两手准备。

后来,唐太宗经过玄武门事件,不仅除掉了隐太子李建成,还除掉了齐王元吉。最终,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皇位,成为最后的赢家。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李世民 剧照

二、靠揣摩之才上位 过度揣摩未能善终

虽然封德彝做人左右逢源,但在政治方面,确实是一位有才干且精通吏史的宰相。武德六年,封德彝担任检校礼部尚书时,可谓“晓习吏职,甚获当时之誉”。

唐太宗在关羽分封亲王的问题上征求建议时,封德彝则回复道:

“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馀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折。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李渊 剧照

李渊在世时因滥封宗室,令当时百姓负担加重。后因皇亲间斗争不断,对政权稳固十分不利。封德彝中肯且切中时弊的建议,立即获得了唐太宗的采纳。

不得不说,封德彝位居相位也是名副其实,并非酒囊饭袋一无是处。《旧唐书》曾如此评价封德彝:“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加托之巧。封伦揣摩谄诈。”

《新唐书》则这样记载:“伦资险佞内狭,数刺人主意,阴导而阳合之。”

后世之所以如此评价封德彝,与他早期的做法分不开。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杨素 剧照

封德彝早期在隋朝时,一直被杨素看中。当时,封德彝在一件事情上揣摩出了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心思:修建仁寿宫。后来,封德彝也凭借其揣摩之才,暗中帮助虞世基处理事物。

而封德彝再次凭借揣摩之才,看清天下纷乱局势。最终得以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自保而攀爬,后登上唐朝宰相之位。

封德彝得到李世民的信任之后,继续巧舌如簧,施展各种手段,以求得更大的荣宠。也正是因为如此,封德彝能在隋唐两朝“长盛不衰”。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萧瑀 剧照

比如,封德彝每每与宰相萧瑀共商国事的时候,总是表示赞同。可他到了李世民跟前,却说出与萧瑀相反的见地和主张。时间长了,李世民也渐渐以为封德彝的才干在萧瑀之上。

不过,封德彝还未坐上左仆射即宰相之位,就于贞观元年去世。

唐太宗认为自己痛失忠臣,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对封德彝的哀思,李世民甚至“废朝三日”,还特册赠司空,赐封德彝谥号“明”。

如果说封德彝能够收敛一点他的野心,或许还能善终。但他做得还是太过,在其死后十六年,被人揭发,最终未能善终。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李世民 剧照

当时,贞观元年一场宴会上,封德彝再次发挥揣摩之才,想当然替唐太宗说出“武胜于文”的说法。

当时,唐太宗命人奏秦王破阵之曲,意在不忘本。封德彝则极大推崇武德,认为文比不过武。唐太宗批驳其言辞太过,武和文同样重要。

后来在征兵时,封德彝再次帅莫唐太宗急于恢复国力,便建议“招收未满十八岁的男丁入伍”,被魏征批驳。

如果封德彝昔日靠揣摩之才被重用,这两件事他则用得太过了。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魏征 剧照

直到贞观十七年,封德彝被人揭发当初他曾在唐太宗和隐太子之间阴持两端。李世民知晓之后,可谓勃然大怒。后来,李世民令百官详议如何处置封德彝这位奸臣。

最后,唐太宗按照朝臣们的建议,将封德彝的谥号修改为“缪”。所谓“缪”,实则名与实爽、伤人蔽贤、蔽人伤善。如果后人看到封德彝的谥号,自然会认为其实奸佞小人。

即使封德彝生前做过的一切好事,对唐朝的贡献,也都一并被遮掩了。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黜其赠官,削其所食封邑。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封德彝 剧照

三、隋唐时代的牺牲品

封德彝作为武德旧臣,能够被唐太宗重用,且位居宰相之位,可谓显赫一时。

自从入唐后,封德彝一直敢于直言进谏。他反对分封,主张革除旧俗,实行薄葬,对加强堂中央集权、减轻百姓负担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初唐时期,封德彝的思想较为开明。后来,他得罪了为其立传的许敬宗。许敬宗父善心,与虞基同为宇文化及所害。而当时封德彝正是跟着宇文化及造反,令许敬宗十分愧恨。

后来,许敬宗为封德彝立传时,“盛加其罪恶”。之后,封德彝也被人冠以险佞、陷诈之人,一切是非功过也是他无法操控的。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许敬宗 剧照

其实,不只封德彝死后遭受非议。伍德其他旧臣,如萧瑨、陈叔达等人也悉数被贬。隐太子建成的旧臣魏征,生前也深得唐太宗赏识。没想到其死后,更是被李世民砸了墓碑,怀疑他结党营私。

如果单看封德彝遭受的一切,或许认为其是一无是处的“老油条”,但是,如果更广泛地看待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能清楚了解其是非功过。

作为宰相,封德彝算得上称职。谈及为人,虽然说不上成功,但不至于是一无是处的奸佞。他生前获荣宠,死后落得恶名,只能说是隋末唐初的牺牲品,更是党派斗争的牺牲品。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封德彝 剧照

结语

隋朝旧臣封德彝担任右仆射期间,李世民一直要他发掘人才。一段时间过后,唐太宗发现其毫无作为,便问其缘故。

封德彝回复道:“不是属下不尽心,而是当今天下未有奇才可用。”

李世民则反驳道:“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物一般,需各取所长,正患己不能知,安能诬一世之人。”

在李世民看来,封德彝之所以没有举荐人才,完全他自己的问题,并不是天下没有贤才。

《尚书》曾描述这样的理想国“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或许在这部古代典籍看来,野无遗贤是好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却是失去了人才流动、上下净化的能力。

封德彝得唐太宗独宠,靠揣摩之才左右逢源,死后恶名谥号为“缪”

图|李世民 剧照

一直被诟病的科举制度,也并非是选拔人才的一套高效工具,而是推动古人勤勉奋发的体系和规则。

伍德九年十月,封德彝因在殿上与尚书左仆射萧瑀、陈树达等人厉声争吵,被唐太宗免了宰相职务。

次年6月,封德彝便因病去世。虽然他生前并未被废黜,但十六年后因为被人揭露其左右逢源,一边支持太宗,暗地里却支持李建成,最终难逃惩罚,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