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瞻基到大狱探望四十七岁的大伯朱高煦,不料朱高煦不但不领情,反而一脚把他踹翻在地。朱瞻基勃然大怒,下令用三百斤重的大坛子将朱高煦困在里面,再用一堆木炭把他活活烧死。朱高煦的妻妾、十个皇子都被杀了。
朱高煦只是绊倒朱瞻基而已,朱瞻基为什么要下这么狠的手,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要下死手?
朱瞻基不是心狠手辣,但有些人,却是不会做坏事的。
他的二儿子,没有皇位,却得了皇子的病。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朱瞻基的父亲明仁朱高炽,赵王朱高燧,都是徐皇后的儿子。
不管是“立嫡立长”的中国传统,还是朱元璋留下的“长子继承皇位”的遗训,都注定了朱高煦要比朱高炽小两岁。
而且,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元璋就任命了朱高炽为朱棣的继承人,朱高煦也被册封为高阳郡王。
如今朱棣已经从燕国之君成为大明之君,朱高炽自然要从燕国之子晋升为太子,这是所有人都默认的事实。
但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册封朱高炽为太子,反而让朱高煦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太子。
朱棣为何不把朱高炽作为太子呢?是因为他太弱了吗?没有。
朱元璋在位时,朱元璋曾亲自考察了朱高识,从军政到百姓生活,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少年,但回答起来却是滴水不漏,朱元璋更是赞不绝口,说他有“君人之识”。
朱棣不肯让朱高炽做太子,纯粹是出于他个人的考虑。
第一,朱棣觉得朱高炽不是他的人
朱棣是出了名的武将,朱高炽却是个胖子,他的双腿又有残疾,走路都是跛的,根本不适合战斗。
朱棣曾派朱高炽三兄弟练骑术,朱高炽却是个胖子,不能上马背。朱棣见状,十分厌恶朱高炽。
反倒是二子朱高煦,不但体格魁梧,还擅长骑马和箭术,朱棣对朱高煦的印象就跟他小时候一样,十分喜爱。
第二,朱高煦曾数次救朱棣性命
本来朱棣对朱高煦的宠爱还在情理之中,毕竟他们都是徐皇后的女儿,朱高炽虽然长得很胖,但并没有做错什么。
使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开始动摇朱高炽的继承权。
靖难之战,朱棣数次陷入险境,数次险些被南军所杀,危急关头,正是朱高煦出手,将朱棣从险境中解救出来。
朱高炽当时在做什么?
朱棣命他在北平驻扎,尽管朱高炽凭借自己的一万多名老弱病残,成功地击退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军队,保住了北平城,但和救命之恩比起来,朱棣对朱高炽的印象就差远了。
于是朱棣对朱高煦说:世子体弱,尔等要多加鼓励。《明史.朱高煦传》
这句话要是让别人听到,肯定会浮想联翩,言下之意就是:“你大哥身子骨弱,要负起最终重任,你可要加把劲啊。”
而在其它的历史典籍中,却是有着更为直接的描述:我累了,你去监督。世子久疾,此事已定,你就是太子。吾儿尽力而为。《鸿猷录》
这是李渊在李渊造反的时候,向李世民许下的诺言吗?其实朱高煦也经常拿唐太宗李世民做比较。
朱棣的一番话,在朱高煦心中埋下了一个太子的梦想。
只可惜,朱高煦和李世民不同,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什么都不会,只会惹是生非。
二十余年一事不如少一事,造反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
朱棣虽然对朱高炽不屑一顾,但册封太子,关系到江山,关系到各大势力的生死存亡。
朱高炽的主要支持者是民间团体。
而文人团体对朱高炽如此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恪守儒家的礼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高炽为人宽宏大量,极具儒家理想的君王形象,将来一旦继位,必定会与文臣们形成友好的关系。
而朱高煦,则是反过来,一旦坐上帝位,必定会对文臣阶层进行压制。
按理说,武将们都会支持朱高煦,但实际上,除了丘福和王宁这个驸马,武将们并没有公开支持朱高煦。
原因无他,朱高炽身后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徐皇后。
徐皇后乃大明开国皇帝徐达之嫡长女,出身大明勋贵世家,与勋贵世家也有不少渊源。
徐皇后的态度,必然会对那些勋贵和武将的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朱棣虽然有些动摇,但他并没有把朱高煦立为皇位。
要知道,当年朱棣发动“靖难”,就是以恢复祖训为借口,如果废除了先祖之位,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文臣抓住这个机会,将朱棣怼的哑口无言。
最后,朱棣下定决心的一步,就是内阁大臣解缙的“好圣孙”,这才让朱棣动容。
所谓“好圣孙”,便是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
于是永乐二年,朱棣册封朱高炽为太子,册立朱瞻基为太孙。言下之意很明确,朱高炽就算病得不轻,在登基之前就死了,朱高煦也不可能成为太子。
朱高煦对此很是不满,甚至还在寻找机会,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在搞什么鬼?
他说什么也不肯回南京,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在蠢蠢欲动,于是册封了朱高炽为太子,并封了他的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将封地设在了云南。封朱高燧为赵王,封他的北京为他的发祥地。
朱高燧眼见大局已定,只好听天由命,向北京进发。
朱高煦对此颇有微词,他觉得朱棣把他派到云南,无异于流放,他决意不回云南,非要留在南京不可,还当众对朱棣说:我犯了什么错?
也许是因为朱高煦不守信用,朱棣没有斥责他,只是让他在南京住了下来。
朱棣此举,令朱高煦误以为朱棣是在为自己谋夺皇位,于是又对朱高炽下手,屡次犯错,朱棣大怒,全靠朱高炽替朱棣说了几句好话,这才将朱高煦从罪责中解救出来。
给朱棣进诽谤,陷害朱高炽的人
朱高煦并没有因为朱高炽的庇护而生气,而是利用了他和朱棣的关系,让他在京坐镇,以此来栽赃朱高炽。
永乐八年,朱棣北伐,解缙要进宫呈文,解缙去了太子那里,朱高煦趁机诬陷朱棣,说他是在皇上不在的时候,私下召见了他。
朱棣勃然大怒,下令捉拿谢晋下狱,就地正法。
可以想象,朱高炽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艰难,一方面朱棣时常在外打仗,要他在京主持政务,另一方面,他也不允许他与朝臣们见面。
朱高煦正是利用朱棣多疑的个性,想要趁机报复他。
朱高炽做太子时,这种事屡见不鲜,一大批效忠太子的大臣,不是被抓就是被杀,除了内阁首辅,就是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
可以说,永乐朝的时候,那些没有被朱棣下诏的人,根本就没有脸自称“太子党”。
好在朱高炽很有耐心,他一边忍受着朱棣的责罚,一边也没有反驳,没有让朱棣抓住他的把柄。而朱高煦的所作所为,也让朱高煦变得更加嚣张。
朱棣对朱高炽的评价也就越高,他对朱高煦的做法也就越不满意。
永乐十三年,朱棣把朱高煦的封地移到了山东青州,让他立即去封地,朱高煦却不肯,甚至还派了三千名亲卫,斩杀了徐野炉。
私藏武器,还想搞出明朝玄武门的变故?
永乐十五年,朱棣因为要迁都北京,回到南京时,得到了一封信,说朱高煦在他离开京城的时候,曾做过一次类似于李世民的事情。
这是朱棣的逆鳞,一句话就把他贬为平民,朱高炽苦苦哀求,朱棣这才饶了他一命。
朱棣也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把他赶到自己的封地,只不过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封地移到了朱棣的山东乐安州,那是朱棣精挑细选的,这里不但面积不大,还十分靠近北京,只要他在自己的封地里做了什么,朝廷就会第一时间察觉。
事到如今,朱高煦也应该知难而退了。
但朱高煦却痴迷于皇位,在乐安之后,非但没有节制,反而在密谋造反。朱高炽登基后,又派亲信进京,准备造反。
朱高炽即位九个月后,朱瞻基就在南京,朱高煦本想趁朱瞻基去北京送葬的时候,在途中截杀朱瞻基。
这家伙也挺惨的,谋划了数十年,从父兄到外甥,结果什么都没做。
更惨的是,这场阴谋搞得“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举国皆知,这位皇叔要效仿自己的父亲,制造自己的外甥造反。
中国第一位被烧死的皇帝
宣德元年(1426年),经过二十余年的谋划,始终一事无成的朱高煦,终于决定,要不畏艰险,奋起反抗!
在出征之前,他让自己的心腹枚青前往京城,与他的挚友张辅汇合。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比不上“识时务”,朱高煦不知道,张辅却是一清二楚,朱高煦虽然有这个本事,却也想效仿他父亲朱棣,但问题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
张辅得知枚青的来历,二话没说,就把枚青捆了起来,交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虽知此事,但仍不愿对自己的舅舅下手,于是派了中官侯泰到乐安,向朱高煦求情。
不料朱高煦认为朱瞻基是个懦夫,自命不凡,不但把自己的武器拿出来给侯泰看,还叫他回去转告朱瞻基:你回去禀告,夏原吉,速速将奸臣徐议擒拿。
言下之意,就是要跟我和谈,先把夏原吉那几个叛徒给我。
事已至此,朱瞻基就算再不出手,也只能出手了。
朱高煦本以为,朱瞻基会派出阳武侯薛禄出兵,却不想,他竟然亲自出马,这让朱高煦有些措手不及。
大军迅速包围了乐安,用神机弩射出了数支弩箭,让叛军们心惊胆战,纷纷想要将朱高煦的首级献给朱瞻基。
朱高煦不得不服软。
朱高煦战败,群臣上书要严惩,朱瞻基却下不了狠心,将他连同他的妻妾、儿子贬为平民,囚禁于皇城西安门。
朱瞻基对自己的舅舅,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但是朱高煦却还在为非作歹。
一日,朱瞻基忽然想到了这位叔父,便到西安门探望他。
朱高煦今年47岁,他做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举动,他伸出一只脚,把朱瞻基绊了个跟头。
朱瞻基脾气再好,也不能忍,命人拿了一只三百斤的大铜缸,把朱高煦给罩在里面,那意思是:“你给我老实点!”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还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那就是,他居然开始了举重,将三百斤的大鼎,抡得团团转。
朱瞻基看到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举动,也是目瞪口呆,他让人将青铜缸封住,又找来了木炭,将朱高煦活活烧死,朱高煦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烤熟的皇帝。
至于朱高煦的悲惨人生,谷应泰在朱高煦的造反中作了一段深刻的评述:
但温煦之计,却不是湘东刻檀;徐之材,非曹植之志也;地只是乐安,而不是吴、楚七国。人只有王斌和朱烜,而不是有贯高、伍被之助。
言下之意,朱高煦没有谋略,没有才能,没有土地,没有军队,没有才干,怎么可能造反?真是痴心妄想。
但朱高煦的自杀行为是由谁造成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父亲,朱棣。
若不是他当初对他寄予“世子多病,尔当勉励”的期望,不屡次纵容他,让他一次次地让他觉得有了希望,他就不会再有什么执念,也不会像他三哥朱高燧一样,安然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