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瞻基到大獄探望四十七歲的大伯朱高煦,不料朱高煦不但不領情,反而一腳把他踹翻在地。朱瞻基勃然大怒,下令用三百斤重的大壇子将朱高煦困在裡面,再用一堆木炭把他活活燒死。朱高煦的妻妾、十個皇子都被殺了。
朱高煦隻是絆倒朱瞻基而已,朱瞻基為什麼要下這麼狠的手,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要下死手?
朱瞻基不是心狠手辣,但有些人,卻是不會做壞事的。
他的二兒子,沒有皇位,卻得了皇子的病。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朱瞻基的父親明仁朱高熾,趙王朱高燧,都是徐皇後的兒子。
不管是“立嫡立長”的中國傳統,還是朱元璋留下的“長子繼承皇位”的遺訓,都注定了朱高煦要比朱高熾小兩歲。
而且,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朱元璋就任命了朱高熾為朱棣的繼承人,朱高煦也被冊封為高陽郡王。
如今朱棣已經從燕國之君成為大明之君,朱高熾自然要從燕國之子晉升為太子,這是所有人都預設的事實。
但朱棣登基之後,并沒有冊封朱高熾為太子,反而讓朱高煦産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太子。
朱棣為何不把朱高熾作為太子呢?是因為他太弱了嗎?沒有。
朱元璋在位時,朱元璋曾親自考察了朱高識,從軍政到百姓生活,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少年,但回答起來卻是滴水不漏,朱元璋更是贊不絕口,說他有“君人之識”。
朱棣不肯讓朱高熾做太子,純粹是出于他個人的考慮。
第一,朱棣覺得朱高熾不是他的人
朱棣是出了名的武将,朱高熾卻是個胖子,他的雙腿又有殘疾,走路都是跛的,根本不适合戰鬥。
朱棣曾派朱高熾三兄弟練騎術,朱高熾卻是個胖子,不能上馬背。朱棣見狀,十分厭惡朱高熾。
反倒是二子朱高煦,不但體格魁梧,還擅長騎馬和箭術,朱棣對朱高煦的印象就跟他小時候一樣,十分喜愛。
第二,朱高煦曾數次救朱棣性命
本來朱棣對朱高煦的寵愛還在情理之中,畢竟他們都是徐皇後的女兒,朱高熾雖然長得很胖,但并沒有做錯什麼。
使朱棣在“靖難之役”中開始動搖朱高熾的繼承權。
靖難之戰,朱棣數次陷入險境,數次險些被南軍所殺,危急關頭,正是朱高煦出手,将朱棣從險境中解救出來。
朱高熾當時在做什麼?
朱棣命他在北平駐紮,盡管朱高熾憑借自己的一萬多名老弱病殘,成功地擊退了李景隆的五十萬軍隊,保住了北平城,但和救命之恩比起來,朱棣對朱高熾的印象就差遠了。
于是朱棣對朱高煦說:世子體弱,爾等要多加鼓勵。《明史.朱高煦傳》
這句話要是讓别人聽到,肯定會浮想聯翩,言下之意就是:“你大哥身子骨弱,要負起最終重任,你可要加把勁啊。”
而在其它的曆史典籍中,卻是有着更為直接的描述:我累了,你去監督。世子久疾,此事已定,你就是太子。吾兒盡力而為。《鴻猷錄》
這是李淵在李淵造反的時候,向李世民許下的諾言嗎?其實朱高煦也經常拿唐太宗李世民做比較。
朱棣的一番話,在朱高煦心中埋下了一個太子的夢想。
隻可惜,朱高煦和李世民不同,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什麼都不會,隻會惹是生非。
二十餘年一事不如少一事,造反的事情鬧得人盡皆知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不屑一顧,但冊封太子,關系到江山,關系到各大勢力的生死存亡。
朱高熾的主要支援者是民間團體。
而文人團體對朱高熾如此大力支援,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恪守儒家的禮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朱高熾為人寬宏大量,極具儒家理想的君王形象,将來一旦繼位,必定會與文臣們形成友好的關系。
而朱高煦,則是反過來,一旦坐上帝位,必定會對文臣階層進行壓制。
按理說,武将們都會支援朱高煦,但實際上,除了丘福和王甯這個驸馬,武将們并沒有公開支援朱高煦。
原因無他,朱高熾身後有一個強大的靠山,徐皇後。
徐皇後乃大明開國皇帝徐達之嫡長女,出身大明勳貴世家,與勳貴世家也有不少淵源。
徐皇後的态度,必然會對那些勳貴和武将的态度産生一定的影響。
朱棣雖然有些動搖,但他并沒有把朱高煦立為皇位。
要知道,當年朱棣發動“靖難”,就是以恢複祖訓為借口,如果廢除了先祖之位,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文臣抓住這個機會,将朱棣怼的啞口無言。
最後,朱棣下定決心的一步,就是内閣大臣解缙的“好聖孫”,這才讓朱棣動容。
所謂“好聖孫”,便是朱瞻基,朱高熾的兒子。
于是永樂二年,朱棣冊封朱高熾為太子,冊立朱瞻基為太孫。言下之意很明确,朱高熾就算病得不輕,在登基之前就死了,朱高煦也不可能成為太子。
朱高煦對此很是不滿,甚至還在尋找機會,讓我們來看看,他到底在搞什麼鬼?
他說什麼也不肯回南京,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在朱棣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感覺到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在蠢蠢欲動,于是冊封了朱高熾為太子,并封了他的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并将封地設在了雲南。封朱高燧為趙王,封他的北京為他的發祥地。
朱高燧眼見大局已定,隻好聽天由命,向北京進發。
朱高煦對此頗有微詞,他覺得朱棣把他派到雲南,無異于流放,他決意不回雲南,非要留在南京不可,還當衆對朱棣說:我犯了什麼錯?
也許是因為朱高煦不守信用,朱棣沒有斥責他,隻是讓他在南京住了下來。
朱棣此舉,令朱高煦誤以為朱棣是在為自己謀奪皇位,于是又對朱高熾下手,屢次犯錯,朱棣大怒,全靠朱高熾替朱棣說了幾句好話,這才将朱高煦從罪責中解救出來。
給朱棣進诽謗,陷害朱高熾的人
朱高煦并沒有因為朱高熾的庇護而生氣,而是利用了他和朱棣的關系,讓他在京坐鎮,以此來栽贓朱高熾。
永樂八年,朱棣北伐,解缙要進宮呈文,解缙去了太子那裡,朱高煦趁機誣陷朱棣,說他是在皇上不在的時候,私下召見了他。
朱棣勃然大怒,下令捉拿謝晉下獄,就地正法。
可以想象,朱高熾當時的情況是多麼的艱難,一方面朱棣時常在外打仗,要他在京主持政務,另一方面,他也不允許他與朝臣們見面。
朱高煦正是利用朱棣多疑的個性,想要趁機報複他。
朱高熾做太子時,這種事屢見不鮮,一大批效忠太子的大臣,不是被抓就是被殺,除了内閣首輔,就是黃淮,金問,楊士奇,楊溥。
可以說,永樂朝的時候,那些沒有被朱棣下诏的人,根本就沒有臉自稱“太子黨”。
好在朱高熾很有耐心,他一邊忍受着朱棣的責罰,一邊也沒有反駁,沒有讓朱棣抓住他的把柄。而朱高煦的所作所為,也讓朱高煦變得更加嚣張。
朱棣對朱高熾的評價也就越高,他對朱高煦的做法也就越不滿意。
永樂十三年,朱棣把朱高煦的封地移到了山東青州,讓他立即去封地,朱高煦卻不肯,甚至還派了三千名親衛,斬殺了徐野爐。
私藏武器,還想搞出明朝玄武門的變故?
永樂十五年,朱棣因為要遷都北京,回到南京時,得到了一封信,說朱高煦在他離開京城的時候,曾做過一次類似于李世民的事情。
這是朱棣的逆鱗,一句話就把他貶為平民,朱高熾苦苦哀求,朱棣這才饒了他一命。
朱棣也打定主意,這次一定要把他趕到自己的封地,隻不過這一次他把自己的封地移到了朱棣的山東樂安州,那是朱棣精挑細選的,這裡不但面積不大,還十分靠近北京,隻要他在自己的封地裡做了什麼,朝廷就會第一時間察覺。
事到如今,朱高煦也應該知難而退了。
但朱高煦卻癡迷于皇位,在樂安之後,非但沒有節制,反而在密謀造反。朱高熾登基後,又派親信進京,準備造反。
朱高熾即位九個月後,朱瞻基就在南京,朱高煦本想趁朱瞻基去北京送葬的時候,在途中截殺朱瞻基。
這家夥也挺慘的,謀劃了數十年,從父兄到外甥,結果什麼都沒做。
更慘的是,這場陰謀搞得“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舉國皆知,這位皇叔要效仿自己的父親,制造自己的外甥造反。
中國第一位被燒死的皇帝
宣德元年(1426年),經過二十餘年的謀劃,始終一事無成的朱高煦,終于決定,要不畏艱險,奮起反抗!
在出征之前,他讓自己的心腹枚青前往京城,與他的摯友張輔彙合。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比不上“識時務”,朱高煦不知道,張輔卻是一清二楚,朱高煦雖然有這個本事,卻也想效仿他父親朱棣,但問題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
張輔得知枚青的來曆,二話沒說,就把枚青捆了起來,交給了朱瞻基。
朱瞻基雖知此事,但仍不願對自己的舅舅下手,于是派了中官侯泰到樂安,向朱高煦求情。
不料朱高煦認為朱瞻基是個懦夫,自命不凡,不但把自己的武器拿出來給侯泰看,還叫他回去轉告朱瞻基:你回去禀告,夏原吉,速速将奸臣徐議擒拿。
言下之意,就是要跟我和談,先把夏原吉那幾個叛徒給我。
事已至此,朱瞻基就算再不出手,也隻能出手了。
朱高煦本以為,朱瞻基會派出陽武侯薛祿出兵,卻不想,他竟然親自出馬,這讓朱高煦有些措手不及。
大軍迅速包圍了樂安,用神機弩射出了數支弩箭,讓叛軍們心驚膽戰,紛紛想要将朱高煦的首級獻給朱瞻基。
朱高煦不得不服軟。
朱高煦戰敗,群臣上書要嚴懲,朱瞻基卻下不了狠心,将他連同他的妻妾、兒子貶為平民,囚禁于皇城西安門。
朱瞻基對自己的舅舅,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是朱高煦卻還在為非作歹。
一日,朱瞻基忽然想到了這位叔父,便到西安門探望他。
朱高煦今年47歲,他做出了一個讓人費解的舉動,他伸出一隻腳,把朱瞻基絆了個跟頭。
朱瞻基脾氣再好,也不能忍,命人拿了一隻三百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給罩在裡面,那意思是:“你給我老實點!”
然而,朱高煦并沒有就此罷休,他還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那就是,他居然開始了舉重,将三百斤的大鼎,掄得團團轉。
朱瞻基看到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舉動,也是目瞪口呆,他讓人将青銅缸封住,又找來了木炭,将朱高煦活活燒死,朱高煦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烤熟的皇帝。
至于朱高煦的悲慘人生,谷應泰在朱高煦的造反中作了一段深刻的評述:
但溫煦之計,卻不是湘東刻檀;徐之材,非曹植之志也;地隻是樂安,而不是吳、楚七國。人隻有王斌和朱烜,而不是有貫高、伍被之助。
言下之意,朱高煦沒有謀略,沒有才能,沒有土地,沒有軍隊,沒有才幹,怎麼可能造反?真是癡心妄想。
但朱高煦的自殺行為是由誰造成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父親,朱棣。
若不是他當初對他寄予“世子多病,爾當勉勵”的期望,不屢次縱容他,讓他一次次地讓他覺得有了希望,他就不會再有什麼執念,也不會像他三哥朱高燧一樣,安然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