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手机依赖已渐成为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特别是形成手机依赖后会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这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例如,研究指出,高频率使用手机会给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等社会适应性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

过度使用手机也与低生活满意度、低幸福感以及高抑郁、高焦虑甚至是自杀意念等心理适应性问题高度相关。

还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比如降低睡眠质量,以及增加慢性身体疾病的可能性和患脑瘤的风险。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对此作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机依赖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者的自我损耗对渴求感的影响效应

研究一分别通过两个实验研究探讨了自我损耗是否导致手机依赖者的渴求感增加。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研究1a首先通过划“e”任务引发被试自我损耗状态,运用线索暴露任务激发损耗组和无损耗组被试对手机的渴求感。

考察手机依赖者的自我损耗与渴求感的关系,具体为对手机依赖者不同损耗状态下的线索诱发渴求感的情况进行差异检验。

这说明手机依赖者的自我损耗将导致其对手机的渴求感增加。

研究1a对于渴求感的考察是基于手机相关线索诱发渴求,当手机依赖者接触到手机相关文字刺激即诱发使用手机的渴求。

根据渴求感的激励-敏感化理论,认为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的强烈渴求,是由对手机相关刺激的异常敏感性反应或者说注意偏向造成的。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当手机相关线索刺激出现时,手机依赖个体由于敏感化的注意偏向会将认知资源过多地集中于手机相关线索和预期其带来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渴求感。

再结合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理论,个体的内在资源是有限的,可以认为:

自我控制资源减少或不足的手机依赖者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注意资源的分配,会无法自控地启动对于手机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优势。

或难以控制自身注意资源用于回避使用手机的认知和行为上,从而导致对手机的渴求感激增以及产生冲动行为。

研究1b则采用了与研究1a不同的手机渴求感引发任务——手机剥夺任务,考察自我损耗与渴求感的关系。

具体为对手机依赖者不同损耗状态下的剥夺诱发渴求感的情况进行差异检验。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研究对于渴求感的考察是基于手机剥夺任务,根据渴求感的认知加工模型,渴求感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的产物,当个体无意识行为受阻,其有意识的认知加工便会启动。

当自我控制资源逐渐被消耗到缺乏和不足时,个体对自我控制恢复的需要可能通过目标导向的有意识加工过程表现出来。

并且,对于依赖者来说,成瘾行为的满足可能是其恢复自身能量的有效方式。

因此,当手机依赖者处于内在资源损耗的状态时,自身恢复资源的需要将激发其对手机使用行为的动机和渴求。

研究一方面能够通过不同的实验范式对手机依赖者自我损耗与渴求感的关系再次进行验证。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学者在未来手机渴求感的相关研究中,提示了可供选择的渴求感诱发方案。

研究1a和1b的结果均证明了手机依赖者自我损耗对渴求感的影响效应。

这与Heckman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他们首次在有尼古丁依赖的吸烟者中发现了这个效应。

即处于尼古丁剥夺状态的吸烟者在经历了自我损耗任务后,其对吸烟的渴求感激增,他们认为应该将自我损耗作为戒烟失败的新诱因来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亦提示可以考虑将自我损耗作为手机依赖维持的原因来讨论。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影响后续一系列需要自我控制资源参与的活动,特别是一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行为。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而渴求感被普遍认为是各种成瘾行为和问题行为的核心特征,是对使用某种物质和进行某种行为的强烈需求与冲动。

双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是由自身两个系统共同主导。

分别是有意识的控制系统和潜意识的冲动系统,而当下何种系统占主导将影响并决定个体后续行为表现的走向。

由此,手机依赖者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后其手机渴求感上升。

可能是因为他们有意识控制资源暂时缺乏,致使冲动系统占据主导,阻碍了手机依赖者对冲动的抑制,从而表现出对手机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而此时个体将可能无法克服诱惑,又进一步导致自控失败的手机使用行为出现,进一步加强依赖状态。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此外,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本身就存在抑制控制上的缺陷,他们在经历进一步地自我损耗后,使本就稀缺的自我控制资源更是“雪上加霜”。

将导致无法控制的冲动性思维即对手机的强烈渴望,从而做出冲动性行为。

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为我们解释手机依赖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思路:手机依赖者的自我损耗能够通过引发渴求感使问题行为出现。

而频发的手机使用行为可能导致的身心疲劳,以及个体在主动控制手机使用行为时的认知消耗。

又会反过来加深依赖者的损耗状态,然后更进一步激发渴求感,如此循环往复使手机依赖状态得以维持和增强。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者的特质自我控制对其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自我损耗对渴求感的促进效应在不同特质自我控制的手机依赖者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研究二的描述统计结果中发现,在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论高特质自我控制个体还是低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对手机的渴望都会增加。

这也许和任务过程中消耗了自身控制资源有关。并且,研究二的结果发现,手机依赖者的自我损耗将导致渴求感的显著增加。

其次,研究二还发现,低特质自我控制的依赖者其增加的手机渴求感显著高于高特质自我控制个体。

自我控制能够合理抑制自动化的、习惯性的和源自本能的冲动。

并且可以有效解决那些干扰目标达成的欲望和影响因素,那些高特质自控力的人比其他人更善于控制他们的冲动,能更好地抑制负面反应。

因此,低特质自我控制的手机依赖者在分离手机任务后表现出更高的对手机的欲望和冲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低特质自控个体其增加的渴求感显著高于高特质自控个体。

而在无损耗状态下,低特质自控和高特质自控个体在渴求感改变上无显著差异。

即自我损耗对渴求感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特质自我控制的手机依赖者中存在差异,损耗效应更强烈地体现在低特质自控的手机依赖者身上。

即表现出更高的手机渴求感,而高特质自控的手机依赖者相较之下则较少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甚至可能不受显著影响。

例如,根据Imhoff等人关于特质自控和自我损耗的关系的研究,那些本身拥有较高水平自控能力的人,其在冒险行为和成就动机等领域或相关情境中的损耗效应较小。

相反的,那些本身具有较低水平自控力的人,其在相关领域和情境中的损耗效应较大。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我们认为个体本身自控能力高低会对自我损耗后效造成影响,手机依赖者具有的自控能力可以作为损耗下手机使用渴望产生的“缓冲剂”。

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那些具有高水平自控能力的人本身就拥有比其他人更丰富的自控资源,所以即使其在先前的损耗活动中消耗了一定的资源。

但消耗的自控资源与其总资源相比较下对个体的影响不大,其剩余资源足以应对后续需自我控制的活动。

而同等条件的损耗将使自控资源贮备本就缺乏的低特质自控手机依赖者更雪上加霜,从而使其难以抑制对依赖物手机的渴望,甚至做出冲动使用行为。

探讨自我损耗与手机依赖的联系,帮助青少年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此外,还可能与高水平自控者能更有效地使用自我控制资源有关,他们即使在损失了一定自控资源后,仍然能通过认知策略合理利用自控资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