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手機依賴已漸成為一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特别是形成手機依賴後會不利于個體的身心發展,這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得到了證明。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例如,研究指出,高頻率使用手機會給個體的人際關系、學業成績等社會适應性方面帶來消極的影響。

過度使用手機也與低生活滿意度、低幸福感以及高抑郁、高焦慮甚至是自殺意念等心理适應性問題高度相關。

還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适,比如降低睡眠品質,以及增加慢性身體疾病的可能性和患腦瘤的風險。

是以,在過去的幾年裡,為了對此作出有效預防和控制,手機依賴問題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影響效應

研究一分别通過兩個實驗研究探讨了自我損耗是否導緻手機依賴者的渴求感增加。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研究1a首先通過劃“e”任務引發被試自我損耗狀态,運用線索暴露任務激發損耗組和無損耗組被試對手機的渴求感。

考察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與渴求感的關系,具體為對手機依賴者不同損耗狀态下的線索誘發渴求感的情況進行差異檢驗。

這說明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将導緻其對手機的渴求感增加。

研究1a對于渴求感的考察是基于手機相關線索誘發渴求,當手機依賴者接觸到手機相關文字刺激即誘發使用手機的渴求。

根據渴求感的激勵-敏感化理論,認為手機依賴者對手機使用的強烈渴求,是由對手機相關刺激的異常敏感性反應或者說注意偏向造成的。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當手機相關線索刺激出現時,手機依賴個體由于敏感化的注意偏向會将認知資源過多地集中于手機相關線索和預期其帶來的積極體驗,進而激發其強烈的渴求感。

再結合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理論,個體的内在資源是有限的,可以認為:

自我控制資源減少或不足的手機依賴者可能無法有效地控制注意資源的配置設定,會無法自控地啟動對于手機相關資訊的注意偏向的認知加工優勢。

或難以控制自身注意資源用于回避使用手機的認知和行為上,進而導緻對手機的渴求感激增以及産生沖動行為。

研究1b則采用了與研究1a不同的手機渴求感引發任務——手機剝奪任務,考察自我損耗與渴求感的關系。

具體為對手機依賴者不同損耗狀态下的剝奪誘發渴求感的情況進行差異檢驗。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研究對于渴求感的考察是基于手機剝奪任務,根據渴求感的認知加工模型,渴求感是有意識的認知過程的産物,當個體無意識行為受阻,其有意識的認知加工便會啟動。

當自我控制資源逐漸被消耗到缺乏和不足時,個體對自我控制恢複的需要可能通過目标導向的有意識加工過程表現出來。

并且,對于依賴者來說,成瘾行為的滿足可能是其恢複自身能量的有效方式。

是以,當手機依賴者處于内在資源損耗的狀态時,自身恢複資源的需要将激發其對手機使用行為的動機和渴求。

研究一方面能夠通過不同的實驗範式對手機依賴者自我損耗與渴求感的關系再次進行驗證。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另一方面也為國内學者在未來手機渴求感的相關研究中,提示了可供選擇的渴求感誘發方案。

研究1a和1b的結果均證明了手機依賴者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影響效應。

這與Heckman等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緻,他們首次在有尼古丁依賴的吸煙者中發現了這個效應。

即處于尼古丁剝奪狀态的吸煙者在經曆了自我損耗任務後,其對吸煙的渴求感激增,他們認為應該将自我損耗作為戒煙失敗的新誘因來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亦提示可以考慮将自我損耗作為手機依賴維持的原因來讨論。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損耗會影響後續一系列需要自我控制資源參與的活動,特别是一些與健康相關的問題行為。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而渴求感被普遍認為是各種成瘾行為和問題行為的核心特征,是對使用某種物質和進行某種行為的強烈需求與沖動。

雙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的自我控制是由自身兩個系統共同主導。

分别是有意識的控制系統和潛意識的沖動系統,而當下何種系統占主導将影響并決定個體後續行為表現的走向。

由此,手機依賴者自我控制資源損耗後其手機渴求感上升。

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意識控制資源暫時缺乏,緻使沖動系統占據主導,阻礙了手機依賴者對沖動的抑制,進而表現出對手機的強烈渴望和需求。

而此時個體将可能無法克服誘惑,又進一步導緻自控失敗的手機使用行為出現,進一步加強依賴狀态。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此外,作為研究對象的大學生手機依賴者本身就存在抑制控制上的缺陷,他們在經曆進一步地自我損耗後,使本就稀缺的自我控制資源更是“雪上加霜”。

将導緻無法控制的沖動性思維即對手機的強烈渴望,進而做出沖動性行為。

研究結果一定程度為我們解釋手機依賴的維持和發展提供了思路: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能夠通過引發渴求感使問題行為出現。

而頻發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導緻的身心疲勞,以及個體在主動控制手機使用行為時的認知消耗。

又會反過來加深依賴者的損耗狀态,然後更進一步激發渴求感,如此循環往複使手機依賴狀态得以維持和增強。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手機依賴者的特質自我控制對其自我損耗效應的調節作用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促進效應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中存在的個體差異。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研究二的描述統計結果中發現,在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無論高特質自我控制個體還是低特質自我控制個體,對手機的渴望都會增加。

這也許和任務過程中消耗了自身控制資源有關。并且,研究二的結果發現,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将導緻渴求感的顯著增加。

其次,研究二還發現,低特質自我控制的依賴者其增加的手機渴求感顯著高于高特質自我控制個體。

自我控制能夠合理抑制自動化的、習慣性的和源自本能的沖動。

并且可以有效解決那些幹擾目标達成的欲望和影響因素,那些高特質自控力的人比其他人更善于控制他們的沖動,能更好地抑制負面反應。

是以,低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在分離手機任務後表現出更高的對手機的欲望和沖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在自我損耗狀态下,低特質自控個體其增加的渴求感顯著高于高特質自控個體。

而在無損耗狀态下,低特質自控和高特質自控個體在渴求感改變上無顯著差異。

即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影響效應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中存在差異,損耗效應更強烈地展現在低特質自控的手機依賴者身上。

即表現出更高的手機渴求感,而高特質自控的手機依賴者相較之下則較少受到自我損耗的影響甚至可能不受顯著影響。

例如,根據Imhoff等人關于特質自控和自我損耗的關系的研究,那些本身擁有較高水準自控能力的人,其在冒險行為和成就動機等領域或相關情境中的損耗效應較小。

相反的,那些本身具有較低水準自控力的人,其在相關領域和情境中的損耗效應較大。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我們認為個體本身自控能力高低會對自我損耗後效造成影響,手機依賴者具有的自控能力可以作為損耗下手機使用渴望産生的“緩沖劑”。

出現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那些具有高水準自控能力的人本身就擁有比其他人更豐富的自控資源,是以即使其在先前的損耗活動中消耗了一定的資源。

但消耗的自控資源與其總資源相比較下對個體的影響不大,其剩餘資源足以應對後續需自我控制的活動。

而同等條件的損耗将使自控資源貯備本就缺乏的低特質自控手機依賴者更雪上加霜,進而使其難以抑制對依賴物手機的渴望,甚至做出沖動使用行為。

探讨自我損耗與手機依賴的聯系,幫助青少年解決手機依賴問題

此外,還可能與高水準自控者能更有效地使用自我控制資源有關,他們即使在損失了一定自控資源後,仍然能通過認知政策合理利用自控資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