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华为发布财报,实现全球销售收入 6423 亿元,同比增长 0.9%,与其他科技巨头状况相似。
净利润 356 亿人民币,同比下滑 68.7%。相比其他巨头,降本增效的效果并没有突显。去年任正非说的“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的确有先见之明。
但其研发投入达惊人的1615 亿元,占全年收入的 25.1%,历史最高,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 9773 亿元,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真.科技驱动,实至名归。
同时,任正非重申,华为5年内坚决不造车,只做提升汽车“含硅量”的“神辅助”。
两则信息并发,就是要给市场坚定的华为“人设”,还是科技为本,妥妥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1、不做车
造车大赛正掀起价格战,特斯拉、蔚小理杀得眼红,传统车企也在加入这个红海,这个时候华为亲自下场,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周期长,对于现在利润下降,寒气正盛的华为,特不上算。
而且华为一旦下场造车,过去的很多车厂合作伙伴,可能摒弃其车载雷达,智能座舱等服务,不能用自己的钱养活竞争对手,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更何况,现在,华为做汽车方案提供商,已经困难重重——某大型车企集团的董事长就说过:华为成了车的“灵魂”,我们只剩“躯体”。这个我们是不能接受的,这个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时候还宣布造车,只会让原本就不易的汽车类业务难上加难,打吊瓶通电——输麻了。
2、聚焦啥?
目前看,受制裁严重的终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8%。两年已蒸发1/4,显然未来还是要靠运营商、云计算等B2B业务,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其优势不仅在技术功底,更在于对行业的理解深度。比如遇到大客户,会专门成立一个数十人甚至百人的公司,工作就是把客户上下架构、业务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每个项目环节都有成熟打法指导。
另外,华为呼喊做“黑土地”,也建立出一套体系,为技术合作伙伴(软硬件服务商、咨询商等)留够利润,让他们在华为云业务上共同成长。
但总体还是那句老话,市场不讲情面,唯有强者才能征服,华为想活下去,“寒气传递到每个人”只是开始,想办法在受限多多、越来越板结的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才是华为唯一的出路。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珍贵的是,继续向前的勇气。名相丘吉尔这话,或许更适合如今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