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下午,華為兩個大消息,未來不做什麼、聚焦什麼都明确了

一個下午,華為兩個大消息,未來不做什麼、聚焦什麼都明确了

3月31日下午,華為釋出财報,實作全球銷售收入 6423 億元,同比增長 0.9%,與其他科技巨頭狀況相似。

淨利潤 356 億人民币,同比下滑 68.7%。相比其他巨頭,降本增效的效果并沒有突顯。去年任正非說的“寒氣傳遞到每一個人”的确有先見之明。

但其研發投入達驚人的1615 億元,占全年收入的 25.1%,曆史最高,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9773 億元,距離萬億僅一步之遙。真.科技驅動,實至名歸。

同時,任正非重申,華為5年内堅決不造車,隻做提升汽車“含矽量”的“神輔助”。

兩則資訊并發,就是要給市場堅定的華為“人設”,還是科技為本,妥妥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

一個下午,華為兩個大消息,未來不做什麼、聚焦什麼都明确了

1、不做車

造車大賽正掀起價格戰,特斯拉、蔚小理殺得眼紅,傳統車企也在加入這個紅海,這個時候華為親自下場,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周期長,對于現在利潤下降,寒氣正盛的華為,特不上算。

而且華為一旦下場造車,過去的很多車廠合作夥伴,可能摒棄其車載雷達,智能座艙等服務,不能用自己的錢養活競争對手,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更何況,現在,華為做汽車方案提供商,已經困難重重——某大型車企集團的董事長就說過:華為成了車的“靈魂”,我們隻剩“軀體”。這個我們是不能接受的,這個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時候還宣布造車,隻會讓原本就不易的汽車類業務難上加難,打吊瓶通電——輸麻了。

一個下午,華為兩個大消息,未來不做什麼、聚焦什麼都明确了

2、聚焦啥?

目前看,受制裁嚴重的終端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1.8%。兩年已蒸發1/4,顯然未來還是要靠營運商、雲計算等B2B業務,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其優勢不僅在技術功底,更在于對行業的了解深度。比如遇到大客戶,會專門成立一個數十人甚至百人的公司,工作就是把客戶上下架構、業務情況摸得清清楚楚,每個項目環節都有成熟打法指導。

另外,華為呼喊做“黑土地”,也建立出一套體系,為技術合作夥伴(軟硬體服務商、咨詢商等)留夠利潤,讓他們在華為雲業務上共同成長。

但總體還是那句老話,市場不講情面,唯有強者才能征服,華為想活下去,“寒氣傳遞到每個人”隻是開始,想辦法在受限多多、越來越闆結的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才是華為唯一的出路。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緻命的失敗,珍貴的是,繼續向前的勇氣。名相丘吉爾這話,或許更适合如今的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