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作者:中国人才杂志

春秋时期,秦国仅为二流大国,一直难以突破函谷关。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却越战越强,最后并吞六国和周室,统一中国。其中缘由,钱穆在《秦汉史》中认为,使秦成为强国的重臣“尽东土之士也”。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秦国统治者长期极力引进、重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大业的重要因素。

秦国重视外来人才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然而,秦国对外来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能是最高的。

客观环境

人才是列国争雄的第一资源,是秦国重视外来人才的客观环境。燕昭王赖以胜齐的剧辛、乐毅都是赵人;使楚中兴的楚相吴起是卫人。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如果不能善用人才,国家就会衰亡。因此,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人才优势,成为当时列国逐鹿中原的重要战略。

外在压力

东方诸国的激烈人才竞争,是秦国重视外来人才的外在压力。

各国在人才竞争中纷纷加码下注。燕昭王设黄金台以纳士,齐国设稷下学宫纳士,信陵君等四公子、秦相吕不韦养士数千人,均传诵千古。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稷下学宫遗址

为了寻觅施展才华的舞台,士人流动也很频繁,例如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为将,张仪在入秦之前曾奔赵。

内在动力

开疆拓土、并吞天下的雄心,是秦国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内在动力。

西周初期,秦国始祖被封为西垂大夫,爵位低贱,封地与西戎杂处,山东诸国蛮夷视之。到秦穆公时,秦国方成为大国。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为了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向东扩张,秦穆公下“求贤令”,招募东方贤能之士佐助秦国厚植国力,扩张疆土。此后,秦国历代统治者仍不废,直到秦二世亡国方终。

主观因素

文化教育落后,本土人才较少,是秦国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主观因素。

春秋之前,文化教育是由贵族垄断的。直到周平王迁洛之际,秦国才成为正式的诸侯国,这客观上决定了秦国贵族阶层相对弱小,秦人受周礼影响较浅。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仍然将秦视为夷狄之国,说明此时秦国的文化教育依然相对落后。

这些因素决定了战国时期的秦国没有出现规模较大的士阶层,须通过引进人才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秦国吸引外来人才的措施

为了引进、用好外来人才,秦国在制度、待遇和组织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度留人

秦国有“客卿”之官,专门用于安置他国入秦之士,客卿将兵攻伐、谋议国家大事,通过累积军功,还可升为宰相。而且,商鞅废世卿世禄之制,秦国贵族式微,这与贵族把持朝政的六国形成鲜明对比。秦国这样的制度设计,寒门之士更易得到重用。

待遇留人

秦国对于贤才的待遇非常优渥,尤其是“尊官”“分土”政策,将食邑和官爵赐予贤能之士,保障了贤才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秦王嬴政还多次给予贤能之士以超规格待遇,例如待尉缭以国君之礼,将衣冠、配剑赐予姚贾穿戴。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尉缭

厚德留人

对治国治军有才干的外来人才,秦国统治者待之以诚、任之以专。孟明视率军攻晋,一度屡战屡败,但是秦穆公并不责怪,反而大加宽慰。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称,秦国用他国之士“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反观六国,魏之信陵君,赵之李牧、廉颇,楚之吴起、春申君,齐之孟尝君等人均受国君猜忌而不能用。秦国以厚德待士,与六国相比高下立见。

秦国引进外来人才的成绩

秦国极力引进外来人才,并不是没有选择的,而是紧紧围绕秦国的王霸之业,使得秦国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规模上均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与其统一大业的战略目标达成了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

人才结构

秦国所纳六国之士多为法家、纵横家、兵家,例如尉缭、姚贾、李斯等人。在阶层上,秦国所纳之士不仅有寒门子弟,也有宗室、贵族,例如韩非系韩国贵族、昌平君为楚之公子。

人才质量

秦国所纳六国之士均为经世致用之人。如百里奚、公孙鞅、张仪、甘茂、吕不韦等人,无一例外以军事谋略见长,对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大作用。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百里奚塑像

人才规模

秦国接纳的六国之士为数众多。据清人洪亮吉统计,秦国自穆公以来引进的名士多达60余人,姓名不显的士人为数应该更多。战国后期,士人入秦更加普遍。吕不韦柄国时,对天下英才兼收并蓄,士人蜂拥而至,达3000人之多。

秦国重用外来人才的作用

在外来人才的辅佐之下,秦国大力扩张疆土,推动国家制度转型,最终实现了国家富强、统一中原。

辅佐秦穆公兼并西戎,奠定国家发展的空间基础

秦国初期西与戎狄杂处,东与强晋为邻,一直无力向东发展,逐鹿中原。秦穆公决定首先平定西戎,招徕东方之士以为股肱之臣,所得之士或来自中原小国(虞国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或相邻之敌国(西戎之由余、晋人邳豹、公孙支)。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秦国初期

正是在这五人的辅佐之下,秦穆公攻灭了西戎诸国,在西北地区建立了霸权,消除了向东发展的后顾之忧。

推动国家制度转型,筑牢国家富强的制度基础

卫人公孙鞅入秦后,在秦孝公支持下,废井田,开阡陌,劝农耕,行郡县,赏军功,大大开拓了秦国的版图。韩非入秦之后,秦王嬴政将其思想奉为圭臬,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雏形。

加快秦国扩张步伐,构筑一统六国的国力基础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拜魏人张仪为相,秦昭王重用魏人范雎,秦王嬴政重用齐人蒙恬、楚人李斯、魏人尉缭等,几代君主接续扩张,最终得以兼并天下。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认为,外来人才是秦国兼并天下的主要力量,“兼天下者,诸人之力”。

客卿谋国:外来人才与秦国的统一大业

综上所述,为了富国强兵、统一中国,秦国大力引进并重用外来人才。

首先,秦国非常重视对外来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在制度、待遇和组织文化等方面构建了外来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

其次,秦国引进的人才以法家、纵横家、兵家为主,这种人才结构利于向外扩张。

最后,秦国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在具体事项上充分赋权。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管用有效的国家治理体制,使得秦国在对外攻伐中无往不胜,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余福海)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