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僅為二流大國,一直難以突破函谷關。進入戰國時期,秦國卻越戰越強,最後并吞六國和周室,統一中國。其中緣由,錢穆在《秦漢史》中認為,使秦成為強國的重臣“盡東土之士也”。
秦國統治者長期極力引進、重用外來人才,是秦國實作統一大業的重要因素。
秦國重視外來人才的原因
戰國時期,各國都非常重視引進外來人才。然而,秦國對外來人才的重視程度可能是最高的。
客觀環境
人才是列國争雄的第一資源,是秦國重視外來人才的客觀環境。燕昭王賴以勝齊的劇辛、樂毅都是趙人;使楚中興的楚相吳起是衛人。
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争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如果不能善用人才,國家就會衰亡。是以,在數量和品質上形成人才優勢,成為當時列國逐鹿中原的重要戰略。
外在壓力
東方諸國的激烈人才競争,是秦國重視外來人才的外在壓力。
各國在人才競争中紛紛加碼下注。燕昭王設黃金台以納士,齊國設稷下學宮納士,信陵君等四公子、秦相呂不韋養士數千人,均傳誦千古。
稷下學宮遺址
為了尋覓施展才華的舞台,士人流動也很頻繁,例如吳起先後在魯國、魏國和楚國為将,張儀在入秦之前曾奔趙。
内在動力
開疆拓土、并吞天下的雄心,是秦國重視引進外來人才的内在動力。
西周初期,秦國始祖被封為西垂大夫,爵位低賤,封地與西戎雜處,山東諸國蠻夷視之。到秦穆公時,秦國方成為大國。
為了團結盡可能多的力量向東擴張,秦穆公下“求賢令”,招募東方賢能之士佐助秦國厚植國力,擴張疆土。此後,秦國曆代統治者仍不廢,直到秦二世亡國方終。
主觀因素
文化教育落後,本土人才較少,是秦國重視引進外來人才的主觀因素。
春秋之前,文化教育是由貴族壟斷的。直到周平王遷洛之際,秦國才成為正式的諸侯國,這客觀上決定了秦國貴族階層相對弱小,秦人受周禮影響較淺。到了春秋時期,人們仍然将秦視為夷狄之國,說明此時秦國的文化教育依然相對落後。
這些因素決定了戰國時期的秦國沒有出現規模較大的士階層,須通過引進人才來解決人才匮乏的問題。
秦國吸引外來人才的措施
為了引進、用好外來人才,秦國在制度、待遇群組織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度留人
秦國有“客卿”之官,專門用于安置他國入秦之士,客卿将兵攻伐、謀議國家大事,通過累積軍功,還可升為宰相。而且,商鞅廢世卿世祿之制,秦國貴族式微,這與貴族把持朝政的六國形成鮮明對比。秦國這樣的制度設計,寒門之士更易得到重用。
待遇留人
秦國對于賢才的待遇非常優渥,尤其是“尊官”“分土”政策,将食邑和官爵賜予賢能之士,保障了賢才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地位。秦王嬴政還多次給予賢能之士以超規格待遇,例如待尉缭以國君之禮,将衣冠、配劍賜予姚賈穿戴。
尉缭
厚德留人
對治國治軍有才幹的外來人才,秦國統治者待之以誠、任之以專。孟明視率軍攻晉,一度屢戰屢敗,但是秦穆公并不責怪,反而大加寬慰。
宋人洪邁《容齋随筆》稱,秦國用他國之士“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反觀六國,魏之信陵君,趙之李牧、廉頗,楚之吳起、春申君,齊之孟嘗君等人均受國君猜忌而不能用。秦國以厚德待士,與六國相比高下立見。
秦國引進外來人才的成績
秦國極力引進外來人才,并不是沒有選擇的,而是緊緊圍繞秦國的王霸之業,使得秦國在人才的結構、品質和規模上均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與其統一大業的戰略目标達成了最優的資源配置效果。
人才結構
秦國所納六國之士多為法家、縱橫家、兵家,例如尉缭、姚賈、李斯等人。在階層上,秦國所納之士不僅有寒門子弟,也有宗室、貴族,例如韓非系南韓貴族、昌平君為楚之公子。
人才品質
秦國所納六國之士均為經世緻用之人。如百裡奚、公孫鞅、張儀、甘茂、呂不韋等人,無一例外以軍事謀略見長,對秦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大作用。
百裡奚塑像
人才規模
秦國接納的六國之士為數衆多。據清人洪亮吉統計,秦國自穆公以來引進的名士多達60餘人,姓名不顯的士人為數應該更多。戰國後期,士人入秦更加普遍。呂不韋柄國時,對天下英才兼收并蓄,士人蜂擁而至,達3000人之多。
秦國重用外來人才的作用
在外來人才的輔佐之下,秦國大力擴張疆土,推動國家制度轉型,最終實作了國家富強、統一中原。
輔佐秦穆公兼并西戎,奠定國家發展的空間基礎
秦國初期西與戎狄雜處,東與強晉為鄰,一直無力向東發展,逐鹿中原。秦穆公決定首先平定西戎,招徕東方之士以為股肱之臣,所得之士或來自中原小國(虞國人百裡奚、宋人蹇叔),或相鄰之敵國(西戎之由餘、晉人邳豹、公孫支)。
秦國初期
正是在這五人的輔佐之下,秦穆公攻滅了西戎諸國,在西北地區建立了霸權,消除了向東發展的後顧之憂。
推動國家制度轉型,築牢國家富強的制度基礎
衛人公孫鞅入秦後,在秦孝公支援下,廢井田,開阡陌,勸農耕,行郡縣,賞軍功,大大開拓了秦國的版圖。韓非入秦之後,秦王嬴政将其思想奉為圭臬,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雛形。
加快秦國擴張步伐,構築一統六國的國力基礎
商鞅死後,秦惠文王拜魏人張儀為相,秦昭王重用魏人範雎,秦王嬴政重用齊人蒙恬、楚人李斯、魏人尉缭等,幾代君主接續擴張,最終得以兼并天下。宋人洪邁在《容齋随筆》中也認為,外來人才是秦國兼并天下的主要力量,“兼天下者,諸人之力”。
綜上所述,為了富國強兵、統一中國,秦國大力引進并重用外來人才。
首先,秦國非常重視對外來人才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在制度、待遇群組織文化等方面建構了外來人才建功立業的良好環境。
其次,秦國引進的人才以法家、縱橫家、兵家為主,這種人才結構利于向外擴張。
最後,秦國大膽使用外來人才,在具體事項上充分賦權。這在客觀上形成了管用有效的國家治理體制,使得秦國在對外攻伐中無往不勝,最終實作了統一大業。(餘福海)
來源:《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