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作为大陆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涉及人数超过一百万,这场战争也让我们知道了秦国势力之宏大。
同时,这场战争也称得上是历史上十分鲜少的惨绝人寰的战争,这场战争,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了赵国士兵接近于四十五万人。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场战争,也是十分令人触目惊心的,更何况是遥远的古代呢?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
秦国自秦惠文王起,便大力训练士兵,如果王公贵胄,没有军功傍身,那么也会被削爵流放。如果普通人作战能力极佳,则即使是平民可被许高官厚禄。
就这样,在历代秦王的努力之下,最后秦国从北方一渺小的国家跻身战国七雄之一,秦国统治者的野心十分巨大,他并不满足于此时的身份,便大力吞并周边其他国家。
等到战国末年的时候,此时能够与秦军匹敌的便只有赵国了。
公元前270年,秦国曾经出兵与赵国对战,但是却失败了。同年,有一个名叫范雎的魏人前来投奔秦国。他为秦王献策“远交近攻”。秦王听罢之后,觉得十分有道理。所以秦王便选择越过赵国,进而进攻韩国与魏国。小小的韩国怎么能是强秦的对手呢?
不出所料,韩国在这场战争之中大败,为了祈求和平,韩国承诺上党郡奉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的郡守和当地的子民却不乐意了。他们原是韩国臣民,却要被献给秦国,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所以他们进而祈求赵国,希望赵国可以出兵帮忙,共同抗击秦国。
赵王本来心存怀疑,觉得这会不会是韩国的阴谋?但是他手下的大臣却极力劝说,所以他最后选择接受了上党郡的请求,上党郡以十七座城池来换取赵国军事上的支持。随后,赵国将这十七座城池划分为华阳郡,归入赵国的版图。
但是赵国怎么也想不到?此举惹怒了秦国,进而将秦国的战火引到了赵国处。公元前216年,秦赵两国之间最大的战争爆发。
秦国派出大将王龁,而赵国则派出老将廉颇与秦国对战。廉颇在长平修建了三道工事,以抵抗秦国军队,例如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后面还有百里石长城。
第一战,秦国便斩杀了赵国的侦察兵和禆将,廉颇失败。第二战王龁带领秦军准备向赵国的腹地进发,三十万的秦军攻打了长达两个月,最终越过空仓岭防线。赵国损失了四名都尉,同时还丢了两座城池,这两座城池本来是赵国的重要据点。
经历了两场战争的失败后,老将廉颇不敢再应战,反而是不停地加高丹河防线。赵王听说后十分不满,觉得是廉颇爱惜自己的名声,从而不敢出战。秦国也急得直挠头,秦国害怕赵国等来外援,那么这场战争最终花落谁家,将不得而知。
这时阴谋家范雎想到了一个计策,他乘着马车携带万两黄金前去赵国拜见廉颇,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去拜见廉颇,只是对赵国群众释放出烟雾弹,让天下人皆以为他与廉颇关系匪浅,从而认为廉颇将投奔秦国。
赵王本就对廉颇避而不出的做法十分不满,所以他便轻信了廉颇通敌,才导致多次战败。一气之下,赵王决定临时更换廉颇,将廉颇换为赵国大将赵括。阵前换将,最是忌讳。但是此时的赵王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在出征之前,赵王询问赵括此次对战秦国是否有把握,赵括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如果与我对战的是白起,那么我将十分谨慎。和我是这次对战的却是王龁,王龁只能与廉颇对战,我战胜廉颇是不在话下的。”赵王听后,就如同吃了秤陀一般,十分安心。
而秦国一听说赵国换将,出于谨慎,便偷偷的将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正在带着三十万秦军赶来。赵括从长平关方向形成“钳形攻势”将秦军包围,并且切断秦军周围的交通。
为了让赵括产生飘飘然的心理,秦国佯装不敌,边打边退,退到了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附近。
赵括此时命令手下赵军采取“仰攻”。“仰攻”本来就十分消耗体力,而且此时正值盛夏,士兵们热的已无法穿起十几斤重的盔甲。此时属于赵国的战机已然过去,白起已经到达了第二道防线附近。
白起派遣两万士兵,绕到赵括的后方。对赵括突袭,又率领五千精兵,将赵国的阵营拦腰切断,阻断了赵国的粮草辎重供给。当赵括反应过来时,赵军已经无路可退,赵括便急中生智,让手下士兵迅速建立战争工事,以对抗秦军。
白起让手下的六十万秦军将赵军分割为好几段,同时派兵占领长平关和古关两处。对赵国部队形成包围之势。秦军将赵括被困的消息传递给了秦王,秦王便命令人在长平附近大肆征兵,甚至封了很多当地居民做官,这些百姓十分开心,甚至自发的前去拦截赵军的粮草。
就这样,赵括及所属部队陷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人在十分饥饿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在被秦军围困长达一个月的时候,赵军内部已经出现了暴乱,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迹象。
赵括心想自己不能被困死在这里,便多次带领残存士兵突围。但是可惜赵括最后被秦国的乱箭射死。
在被围困四十六天之后,赵军又失去了主心骨,故便准备向秦军投降。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却认为赵国仁言而无信,应该将赵国军队全部杀死,以保后续无虞。所以,白起便将赵国士兵全部坑杀,这些赵国士兵无一幸免。
在坑杀了赵国士兵之后,邯郸城内家家痛哭流涕,披麻戴孝,作为以屠杀而出名的战神,白起他十分明白,此时就是歼灭赵国最好的时候。白起又率领军队攻入赵国境内,灭了上党郡,在此次战役之中,白起共计杀死赵国子民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下,血流成川,沸声如雷。自此以后,赵国国力遭受重创,再也无法站在战国七雄当中,这次战争可以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场战役。
惨败至此,责任在谁
有人认为,长平之战溃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但是这四十五万人的冤魂就仅仅只是赵括一人之责吗?非也。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战略和战术上的纰漏。首先,赵括在战术之上采取仰战的方式,这使得赵军立于不利之地。
但是赵括本人,他的做法本来无功无过,他并不擅长打出其不意的战役,而是擅长打中规中矩的战役。
他采取仰战的方式,只能说是未将赵军的优势之处发挥出来,但是并没有将赵国军队拖入谷底,长平之战中最主要的失败原因便是战略层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并没有涉及赵国,但是在上党郡向赵国求援的过程当中,赵王为了一郡小利便将一个国家置于战争之中。而且赵国事先对于这场战争并没有做任何的准备。
秦军并没有立刻出战赵国,而是继续攻打韩国,并在韩国的周边囤积了大量的士兵,以威慑赵国,在这段时间之内,赵国也没有听从秦国的劝告。两年之后,秦国才转而去攻击赵国。
其次,便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廉颇与王龁相互对峙,廉颇甚至架起高墙以防护秦军。虽然两位大将在战争当中对峙是兵家常事。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赵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如秦国,赵国的廉颇想在此地将秦军的粮草耗尽,以至秦军失败。
但是赵国国境之内领土狭小,且没有适宜种植粮草之地。而反观秦国,秦国坐拥关中平原,成都平原,还有西戎之地。甚至秦国境内还有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如果真的打长时间的消耗战,赵国未必是秦军的对手,而廉颇也未必是王龁的对手。
赵王清楚的知道秦军不会善罢甘休,不破赵国誓不还,所以赵王在后方便想出了一个昏招,便是求和。这时候的魏国,韩国及楚国都在观望赵国与秦国的形势。
如果赵国失败,那么这些国家必将站在秦国一派,到时赵国积年所攒的颜面将消失殆尽。
手下大臣均奉劝赵王不要和谈,但是赵王昏庸至极,他不听手下大臣的劝告,坚持向秦王求和,秦王便将他求和的消息公之于众。诸国看赵国示弱,也不会持以援手。就这样,赵国在列国当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奈之下,赵王发现此时在没有灵丹妙药可以拯救赵国于水火了,便临时更换大将,殊不知是中了秦国的奸计,秦国早已放出风来,能和王龁对战的只有赵国的赵括,而当赵国听信了谣言,将主将换成赵括之后,秦国又将自己的主将换成了善于打硬仗的白起。
总体来说,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能将大部分责任归结于赵括,赵括纯属是替赵王背黑锅,由于赵王制定的战略出现了巨大的漏洞,才导致敌军深入腹地,从而惨败。
所以,长平之战罪不在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