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作為大陸戰國時期最大的一場戰争,涉及人數超過一百萬,這場戰争也讓我們知道了秦國勢力之宏大。
同時,這場戰争也稱得上是曆史上十分鮮少的慘絕人寰的戰争,這場戰争,秦國名将白起坑殺了趙國士兵接近于四十五萬人。
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場戰争,也是十分令人觸目驚心的,更何況是遙遠的古代呢?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
秦國自秦惠文王起,便大力訓練士兵,如果王公貴胄,沒有軍功傍身,那麼也會被削爵流放。如果普通人作戰能力極佳,則即使是平民可被許高官厚祿。
就這樣,在曆代秦王的努力之下,最後秦國從北方一渺小的國家跻身戰國七雄之一,秦國統治者的野心十分巨大,他并不滿足于此時的身份,便大力吞并周邊其他國家。
等到戰國末年的時候,此時能夠與秦軍匹敵的便隻有趙國了。
公元前270年,秦國曾經出兵與趙國對戰,但是卻失敗了。同年,有一個名叫範雎的魏人前來投奔秦國。他為秦王獻策“遠交近攻”。秦王聽罷之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是以秦王便選擇越過趙國,進而進攻南韓與魏國。小小的南韓怎麼能是強秦的對手呢?
不出所料,南韓在這場戰争之中大敗,為了祈求和平,南韓承諾上黨郡奉獻給秦國。但是上黨郡的郡守和當地的子民卻不樂意了。他們原是南韓臣民,卻要被獻給秦國,就如同喪家之犬一般,是以他們進而祈求趙國,希望趙國可以出兵幫忙,共同抗擊秦國。
趙王本來心存懷疑,覺得這會不會是南韓的陰謀?但是他手下的大臣卻極力勸說,是以他最後選擇接受了上黨郡的請求,上黨郡以十七座城池來換取趙國軍事上的支援。随後,趙國将這十七座城池劃分為華陽郡,歸入趙國的版圖。
但是趙國怎麼也想不到?此舉惹怒了秦國,進而将秦國的戰火引到了趙國處。公元前216年,秦趙兩國之間最大的戰争爆發。
秦國派出大将王龁,而趙國則派出老将廉頗與秦國對戰。廉頗在長平修建了三道工事,以抵抗秦國軍隊,例如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後面還有百裡石長城。
第一戰,秦國便斬殺了趙國的偵察兵和禆将,廉頗失敗。第二戰王龁帶領秦軍準備向趙國的腹地進發,三十萬的秦軍攻打了長達兩個月,最終越過空倉嶺防線。趙國損失了四名都尉,同時還丢了兩座城池,這兩座城池本來是趙國的重要據點。
經曆了兩場戰争的失敗後,老将廉頗不敢再應戰,反而是不停地加高丹河防線。趙王聽說後十分不滿,覺得是廉頗愛惜自己的名聲,進而不敢出戰。秦國也急得直撓頭,秦國害怕趙國等來外援,那麼這場戰争最終花落誰家,将不得而知。
這時陰謀家範雎想到了一個計策,他乘着馬車攜帶萬兩黃金前去趙國拜見廉頗,當然他并不是真的去拜見廉頗,隻是對趙國群衆釋放出煙霧彈,讓天下人皆以為他與廉頗關系匪淺,進而認為廉頗将投奔秦國。
趙王本就對廉頗避而不出的做法十分不滿,是以他便輕信了廉頗通敵,才導緻多次戰敗。一氣之下,趙王決定臨時更換廉頗,将廉頗換為趙國大将趙括。陣前換将,最是忌諱。但是此時的趙王已經被憤怒沖昏了頭腦。
在出征之前,趙王詢問趙括此次對戰秦國是否有把握,趙括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如果與我對戰的是白起,那麼我将十分謹慎。和我是這次對戰的卻是王龁,王龁隻能與廉頗對戰,我戰勝廉頗是不在話下的。”趙王聽後,就如同吃了秤陀一般,十分安心。
而秦國一聽說趙國換将,出于謹慎,便偷偷的将王龁換成了白起。白起正在帶着三十萬秦軍趕來。趙括從長平關方向形成“鉗形攻勢”将秦軍包圍,并且切斷秦軍周圍的交通。
為了讓趙括産生飄飄然的心理,秦國佯裝不敵,邊打邊退,退到了第一道防線空倉嶺附近。
趙括此時指令手下趙軍采取“仰攻”。“仰攻”本來就十分消耗體力,而且此時正值盛夏,士兵們熱的已無法穿起十幾斤重的盔甲。此時屬于趙國的戰機已然過去,白起已經到達了第二道防線附近。
白起派遣兩萬士兵,繞到趙括的後方。對趙括突襲,又率領五千精兵,将趙國的陣營攔腰切斷,阻斷了趙國的糧草辎重供給。當趙括反應過來時,趙軍已經無路可退,趙括便急中生智,讓手下士兵迅速建立戰争工事,以對抗秦軍。
白起讓手下的六十萬秦軍将趙軍分割為好幾段,同時派兵占領長平關和古關兩處。對趙國部隊形成包圍之勢。秦軍将趙括被困的消息傳遞給了秦王,秦王便指令人在長平附近大肆征兵,甚至封了很多當地居民做官,這些百姓十分開心,甚至自發的前去攔截趙軍的糧草。
就這樣,趙括及所屬部隊陷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人在十分饑餓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幹的出來,在被秦軍圍困長達一個月的時候,趙軍内部已經出現了暴亂,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迹象。
趙括心想自己不能被困死在這裡,便多次帶領殘存士兵突圍。但是可惜趙括最後被秦國的亂箭射死。
在被圍困四十六天之後,趙軍又失去了主心骨,故便準備向秦軍投降。但是秦國大将白起,卻認為趙國仁言而無信,應該将趙國軍隊全部殺死,以保後續無虞。是以,白起便将趙國士兵全部坑殺,這些趙國士兵無一幸免。
在坑殺了趙國士兵之後,邯鄲城内家家痛哭流涕,披麻戴孝,作為以屠殺而出名的戰神,白起他十分明白,此時就是殲滅趙國最好的時候。白起又率領軍隊攻入趙國境内,滅了上黨郡,在此次戰役之中,白起共計殺死趙國子民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下,血流成川,沸聲如雷。自此以後,趙國國力遭受重創,再也無法站在戰國七雄當中,這次戰争可以稱得上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戰役。
慘敗至此,責任在誰
有人認為,長平之戰潰敗的主要責任在于指揮作戰的将領,但是這四十五萬人的冤魂就僅僅隻是趙括一人之責嗎?非也。
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戰略和戰術上的纰漏。首先,趙括在戰術之上采取仰戰的方式,這使得趙軍立于不利之地。
但是趙括本人,他的做法本來無功無過,他并不擅長打出其不意的戰役,而是擅長打中規中矩的戰役。
他采取仰戰的方式,隻能說是未将趙軍的優勢之處發揮出來,但是并沒有将趙國軍隊拖入谷底,長平之戰中最主要的失敗原因便是戰略層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秦國和南韓的戰争,并沒有涉及趙國,但是在上黨郡向趙國求援的過程當中,趙王為了一郡小利便将一個國家置于戰争之中。而且趙國事先對于這場戰争并沒有做任何的準備。
秦軍并沒有立刻出戰趙國,而是繼續攻打南韓,并在南韓的周邊囤積了大量的士兵,以威懾趙國,在這段時間之内,趙國也沒有聽從秦國的勸告。兩年之後,秦國才轉而去攻擊趙國。
其次,便是戰争的第二階段,廉頗與王龁互相對峙,廉頗甚至架起高牆以防護秦軍。雖然兩位大将在戰争當中對峙是兵家常事。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趙國的經濟實力并不如秦國,趙國的廉頗想在此地将秦軍的糧草耗盡,以至秦軍失敗。
但是趙國國境之内領土狹小,且沒有适宜種植糧草之地。而反觀秦國,秦國坐擁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還有西戎之地。甚至秦國境内還有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如果真的打長時間的消耗戰,趙國未必是秦軍的對手,而廉頗也未必是王龁的對手。
趙王清楚的知道秦軍不會善罷甘休,不破趙國誓不還,是以趙王在後友善想出了一個昏招,便是求和。這時候的魏國,南韓及楚國都在觀望趙國與秦國的形勢。
如果趙國失敗,那麼這些國家必将站在秦國一派,到時趙國積年所攢的顔面将消失殆盡。
手下大臣均奉勸趙王不要和談,但是趙王昏庸至極,他不聽手下大臣的勸告,堅持向秦王求和,秦王便将他求和的消息公之于衆。諸國看趙國示弱,也不會持以援手。就這樣,趙國在列國當中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無奈之下,趙王發現此時在沒有靈丹妙藥可以拯救趙國于水火了,便臨時更換大将,殊不知是中了秦國的奸計,秦國早已放出風來,能和王龁對戰的隻有趙國的趙括,而當趙國聽信了謠言,将主将換成趙括之後,秦國又将自己的主将換成了善于打硬仗的白起。
總體來說,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并不能将大部分責任歸結于趙括,趙括純屬是替趙王背黑鍋,由于趙王制定的戰略出現了巨大的漏洞,才導緻敵軍深入腹地,進而慘敗。
是以,長平之戰罪不在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