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月“黄谣弥漫”,《保你平安》如此应景

2023春,黄谣泛滥

近期热映的电影《保你平安》讲述了一个众人信谣传谣而男主角拼尽全力为萍水相逢的逝者澄清谣言的故事。

看时很燃,看完后则越细品越悲伤。

能在荧幕上看到如此正义感爆棚的平民英雄固然令人欣慰,但回归现实往往是:乌合之众常有,捍卫真相者寥寥无几。

哪怕在电影中,本就被赋予主角光环的男主魏平安也是在历经周折、付出巨大代价后才找到谣言的源头、还真相以受害者的。英雄的高光与孤勇总是与现实的灰色与无奈同时存在、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堪称影片导火索的这个“谣”还不是一般的谣,而是黄谣。

这东西看似下作,但屡禁不止、传播性极强,从女企业家董明珠到女明星张静初,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到还未成年的黄多多,都未能幸免。

片中宋茜饰演的韩露也是黄谣的受害者。她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后将其裸捐给了福利院,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上了头版头条,可结果,坊间议论纷纷的并非善人善举,而是女生的穿着、可能的职业以及这笔钱的来历。

随后便流言四起,好好的一个白领变成了坐台小姐,因大病保险得来的百万赔偿变成了见不得人的“睡后收入”。

谣言的声量和波及范围大到韩露死后都未能消停,连墓地的位置都要遭人嫌弃,还差点被“挖坟”。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想起近期被黄谣逼到抑郁症自杀的粉发女孩。

二十出头的郑灵华获得保研后,在爷爷病床前记录下了分享获得录取通知书喜悦的瞬间,可照片发到网上,铺天盖地的诋毁向她袭来,许多人竟然拿她的粉色头发大做文章:

“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一样。”

“夜店舞女也需要硕士文凭?”

基本逻辑就是:染粉色头发,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女孩。

毫无根据的恶言蔓延开来、愈演愈烈,但不知后来传谣者有否反省过:自己缓缓敲出来的几行字犹如锋利的剑,能给别人以致命重创。

事后还有人冷冷地评论:“几句话就能让人去死吗?一点都不坚强。”

我想说:人就是没有那么坚强的,不然将被造谣者换成您自己试试?

一直以来,谣言置人于死地的事件并不在少数,前有阮玲玉,后有崔雪莉,她们的死与流言带来的困扰密不可分。

旧事令人唏嘘,可差不多的新事却还在不停上演。

出事前——啧啧啧,她一看就很那个……

出事后——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说得好听,可下一次依然照旧轮回。从近期新闻来看,加害的主体竟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应清清爽爽知礼节的男大学生。

此情此景,真是让人不禁发问:黄瑶为何如此顽固不化?为什么连生命的逝去都无法终止谣言的扩散与肆虐?

造谣,寻求优越感的低成本途径

我们先放大范围,看造谣本身。

想想那些能冲爆热搜的真假八卦,再想想村口长舌妇津津乐道的段子,你会发现:谣言,没有好话;能跟谣言沾上边儿的基本都不是啥光彩事情。

造谣传谣这件事应证了一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说别人的糗事糟事能够让人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源于挫败感的平衡、竞争危机的缓解和自恋的满足。

唠唠那些私德有污点的明星,越唠越觉得自己身为小老百姓其实也不错;

唠唠东头王家剑拔弩张的婆媳关系,突然觉得自家孩子离了个婚根本不是事儿;

唠唠某女不检点的私人生活,对方的财富和美貌瞬间变得不值一提,而自己则仿佛披上了道德的金缕衣,失败和贫穷也顺便被遮挡于无形……

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与优越感的潜在需求,所以看似无意义的八卦小报和茶水间吃瓜环节才可以长盛不衰嘛。正所谓,“小损”能怡情。

包括大众爱看喜剧的底层心理其实也是类似的,看小品演员倒霉、出丑、被整,听脱口秀演员讲自己的糗事、扒出权威人士精致外表下的不堪,都能获得一种“那一刻,我们平等了”的愉悦感。

但凡事要适度,当自恋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导致内心失衡严重、又并无其他渠道获得补偿时,受挫的自恋便不惜通过“嗜血”来获取疗愈伤口的麻药,即:“我看谁都不顺眼,有黑料我就喷,没黑料我制造黑料。”为此,扭曲事实也不在话下。

什么良心、正义感都管不上了,只要能将对方踩在脚下重拾些许优越感,内心就能获得些许舒展。

所以谣言四起的背后是滔天的戾气,而戾气的背后则是受损、匮乏且压抑的群体性自恋。

综上,总是习惯性造谣传谣的人有以下特点:

1、总被打压,而后“向攻击者认同”。

这类人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身份低微遭人白眼,要么看着还行,其实要靠长期跪舔和压抑自我维持体面。总之,他们在关系中都是被打压和忽略的一方。

于是,破碎的自尊会见缝插针地寻找“翻身把歌唱”的机会,通过将另外的他人踩在脚下来疏解被压制的痛感,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成为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人。这就是向攻击者认同。

而造谣作为其中最便宜、风险最低的方式,当然会被屡试不爽。

2、无人倾诉,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或缺位。

成年人在外面经风沐雨、碰壁受伤很正常,但遗憾的是,他们也并无良好的亲密关系作为休憩与疗伤的港湾,遂只能借助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倾倒情绪垃圾。

就像影片里那个最开始造黄谣的人,无工作无家人背着一身债,整日东躲西藏,如游魂一般在网吧消磨度日,网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他的压抑、愤懑与无聊也只能由网络来承载。

找不到瘦子,用另一个角色顶一下

3、长期处于纵向的权力关系中,对平等缺乏概念。

《保你平安》中贾冰饰演的大老总也是一个传谣者,虽然他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能看出他可一点都不平易近人,权力意识极强,谁只配我用鼻孔看,谁有资格跟我上桌吃饭,对谁该爱搭不理,对谁需笑脸相迎,都算得清清楚楚。

在这类人的潜意识当中,处于权力下位的人活该被侮辱、活该被编排,而韩露恰恰是一个没有社会背景的女孩,所以“她是坐台小姐”这种话大老总在饭桌上张口就来,毫无顾虑,就好像那是一道开胃口的饭前甜点。

黄谣,集体性荡妇羞辱

而不论是成功的大老总还是住在网吧里的失败者,都会选择造谣成本低但易引发“共鸣”的人下手。

这样的“高性价比”人群有两类比较常见:

1、明星,尤其女明星。

曝光率高,大家都认识,但又足够遥远,对方鞭长莫及,造他的谣很安全。

2、没有背景的普通女性。

可能来自网络,也可能就在身边。

为何交集是“性别女”?

依循男权社会的规则,女性是第二性,作为由男性支配的客体而存在,有时候是投放幻想的客体,有时候是宣泄欲望的客体。总之,女性是工具性的,是属于次要地位的,她做什么不重要,身为主体的“他”有什么需求才比较重要。

所以当内心匮乏、急需寻求优越感时,他们就会遵循由来已久的渗入潜意识的规训寻找一块名为“女性”的垫脚石。

“长得漂亮,很好,那我知道你今时今日的成就怎么来的了;

学历还挺高,不重要,你的所谓优秀照出了我的失败,反而激发了我的恨意,所以我偏要拿着放大镜揭你的短。”

那么,为什么将谣言染成黄色超有效?

在男权社会的语境下,拥有和占有女人是成为“真男人”的准入门槛,但是有个问题,母亲也是女人,生自己的人怎么可以成为沾染性欲、承载欲望的客体呢?

于是为了维护内心的秩序,男人就依照“功能”将女人分为两个群体——“圣女”和“荡妇”。

母亲属于前者,限于生育,可被尊重,但不能和性沾边;荡妇属于后者,可风情万种,可作为性交对象,但属正统之外,不配拥有名分,上不了台面。

哪怕一个活生生的人经不起这样的切割,但这种分割已然延续了几千年。

田中美津的《从便所开始的解放》一文中精准总结了这种分化:“男人的‘母亲’和‘便所(性欲处理机)’意识,来自将性视为肮脏之物的性否定的心理构造。”

这种心理构造就是贞操观的由来,对一个女人进行荡妇羞辱,就是将一个女人划为了“女人中的下等货”,是用一套由来已久的标尺所进行的人格贬损和道德审判。

连许多影视剧都在默认这种分化:一个歌女决意为国捐躯、行大义之事,那就一定得让她保留清白之身,仿佛烈女和妓女天然无法共存。

张艺谋《满江红》瑶琴

正因由来已久,所以太过根深蒂固,女性普遍有“荡妇羞耻感”,进而也很容易成为黄谣的听信者和传播者,似乎要以此跟那些“可能的荡妇”划清界限、获取身份认同。

比如,“某某很骚”“某某打过胎”这种话经常由女性以意味深长的神情与口吻说出,宛若一个此处省略三千字的黄色印章“啪”一下盖在另一个女性的脑门上。

再比如,若不是张静初自己出来澄清,我作为一名普通女网民真的会默认那些传言就是事实,之前在电视上看到她,脑海中会立马浮现出那些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八卦名场面,而非由她出演的某部电影。

以及,在小的时候,说起一代女皇武则天,我与很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不是她的政治手腕,也不是她的治国方略,而是那些未经证实的风流逸事。

当然,电视剧也爱往这个方向拍

总之,在固有框架里某种无形的引导下,一旦有相关讯息,不论真假,包括男女在内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将关注点放在那些方面(外貌和私生活的不检点),进而先入为主,根本无暇探究那些被弥漫的谣言所遮蔽的真相。

就连受害者也难逃这种心理困境,很多女性在被造黄谣和被骚扰之后,首先想到的甚至都不是痛斥加害者,而是忙于自证,似乎在保有所谓清白的前提下才能拥有维权和获取舆论支持的资格。

所以可想而知,一个女性在被造黄谣之后的那种自我怀疑和自我拉扯,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和稳固内核的支撑,很容易走向严重的自我厌弃,即使不会自杀,也得在挣扎与自救中扑腾几年,才能重新找回自我的价值感、重燃生活的希望。

以“爱自己”作为抵御谣言的铠甲

如果说被霸凌的痛苦宛如一粒有棱角的小石子钻入鞋子,隐秘不易发现,但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当,直到最后血肉模糊;那么被传谣则犹如一堆苍蝇在你周围嗡嗡嗡,走的是规模效应,持续不断,地毯式包围,看似不近身,却让你深受其扰,无心做其他事。

所以一旦被造谣,及时而有力的反击是必须的,早反击早清净,千万别信什么“清者自清”,通常只有得寸进尺和先入为主,就像片中李雪琴说的:一个女人一旦被说是小姐,不管是不是,她就已经是小姐了。

与此同时,一定不要被那些子虚乌有的传言影响自我评价,尤其是被造黄谣的女性,连家人和老师都无权定义你,更何况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你就是你,丰富多彩,姿态万千,连胎记和起水痘留的印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浓妆艳抹,也能对弱势群体倾囊相助;你可以染粉色头发,也能考上985的研究生;你可以有十七八个前男友,但并不妨碍你拥有高尚的人格与被爱的资格。

他们将你看作一个诱惑者、一个器官,是在暴露他们狭隘愚蠢的认知,他们看不得你的优秀耀眼就恶言诋毁,是在用不加掩饰的恶意遮掩内心的自卑。所以千万不要认同这些加害者,他们只配得到你的回击与无视。

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毫无保留地自我支持将为你穿上一件坚实的铠甲,以抵御流言与恶意的侵袭。

最后,想给平凡的大多数提个醒:如果你没有那么满的恶意但也难免会信谣传谣,那么请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于真相的探索欲和洞察力。

在听到任何关于他人的传言与评价时,先不要盲目地相信和认同,而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诸如:

“你是否下意识地相信他是那样的人?”

“如果是,为什么?”

“传言是否有根据?”

“如果自己也去传播这样的言论,对当事者会有怎样的影响?”

总之就是要在“先入为主”之前,拿这个传言同常识、道德、自己内心的声音分别碰一碰,不仅能有效避免自己成为一场雪崩下的小雪花,还能因真诚的自我叩问而更加了解自己。

这大概也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意义所在吧,既能修自己,亦能利他人。若每个人都不再过着未经审视的人生,那么相信这个世界的不幸必将少一点、美好必将多一点。

作者:包法利小姐

关注我,在娱乐世界读人心、解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