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作者:把盏话诗词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大唐王朝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安徽亳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大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返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端杀害。

噩耗传出,舆论哗然。

王昌龄生前系贵州龙标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职位虽然不高,但在文坛享有盛誉,是大唐边塞诗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尤以七言绝句见长,素有“七绝圣手”之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被视为边塞诗的代表、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连续多年入选中小学教材。

诗人意外被杀,令大唐文坛为之震惊。人们不禁要问:王昌龄到底犯了什么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亳州刺史对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下此毒手?

王昌龄跟其他诗人不一样,他没有显赫的出身,祖辈世代务农,是标准的农民的儿子。自幼喜爱读书,可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来的闲钱读书?

但王昌龄深知,在和平年代,农家子弟要想改变命运,读书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一面帮着家里种地,一面坚持用功学习。

结果,书没读好,地里农活儿也耽误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村里人都在背后笑话他:“你看隔壁老王家那孩子,一锄地就躲在树下看书,装模作样的,我看八成是为了逃避劳动。”

王昌龄受不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加上生活困顿不堪,二十三岁那年,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山西并州,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

修不修道无所谓,主要是这儿管饭,而且清净,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

就这样,王昌龄在嵩山饱读诗书,三年后还俗下山,回到家乡,决心依靠满腹才学,干一番事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没有学历,王昌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老王劝儿子:“你当道士这几年都学了点啥?不行回村里给人算个命看个风水啥的,也不少挣钱。”

王昌龄说:“爸,你别闹了行吗?”

可总这么下去也确实不是办法,好男儿志在四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昌龄决定投笔从戎,到祖国边疆去建功立业。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西出玉门关,在大漠戈壁中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开大唐边塞诗之先河,引领一代诗风,也确立了自己在诗坛的地位。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首《出塞》之外,他广受好评的边塞诗还有这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后来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响。王昌龄特别是在七言绝句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七绝圣手”,后世将其与李白并列。

那又怎样呢?诗写得再好,也就是在文坛混点名气,并不能彻底改变生活。王昌龄在边塞从军期间,边疆并无战事,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让王昌龄颇为苦恼。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冬,王昌龄回乡探亲,途经陕西扶风,晚上,在一家小客栈喝酒,越想越郁闷,想自己已近而立之年,仍一事无成,忍不住唉声叹气,借酒浇愁。

店老板一看,就过来问他:“这是咋了兄弟,失恋了?”

王昌龄就把心中的苦闷向店老板一一诉说,没想到,老板是个退伍老兵,一下子被勾起了伤心的过往,他马上叫服务员:“再拿瓶酒,给我也拿个杯子来,我陪这兄弟好好喝几杯。”

老板边喝边给王昌龄讲道理:“现在的年轻人啊,光想打仗,想杀敌立功,可是你们不知道,战争有多残酷,我十五岁当兵,打了一辈子仗,当年的战友差不多已经死光了,只有我苟且活了下来,当兵有什么好?战斗英雄又能怎样?如今还不是只能开个小客栈勉强度日。”

说到动情处,老板老泪纵横,喝了一大口酒,接着说:“年轻人啊,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天下太平多好,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平年代,参加科举考试才是正道啊!”

一番话让王昌龄如梦方醒,回到家乡后,他开始专心复习,全力备战科举。

这段彻底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的经历,事后被王昌龄以诗歌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下来,就是那首《代扶风主人答》: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

校书郎职位很低,从九品,平时做些资料收集整理、典籍勘误校正之类的工作,任职期限是三年,期满后通常会被提拔晋升。我们熟悉的许多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韩愈、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位置起步的。

然而,与这些人不同的是,三年后,王昌龄的职务并没有得到提升。

他没有气馁,第二年又参加了吏部组织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并再次登第。

可是,吏部依旧没有提拔王昌龄,仅仅把他从机关调到了基层,让他担任汜水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

这让王昌龄很受打击,别的同学早都提正县了,自己在县尉的位置上好几年,没有丝毫进步。

王昌龄开始闹情绪,懈怠工作,结果又被调往岭南任职。岭南在当时属于贫困偏远地区,根本没人愿意去,王昌龄找人托关系四下活动,一年后才被调回长安。

北归途中,王昌龄先后与两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相逢,喝了两场大酒。

第一位,是王昌龄神交已久的诗仙李白。

李白当时也是仕途受挫,正四处游荡,在湖南岳阳与王昌龄偶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痛饮了一番。

这顿酒让王昌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光写诗写不过李白,喝酒也比不过人家。

临别之时,王昌龄挥笔写下《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依依惜别的同时,王昌龄也委婉地告诉打算去长安求职的李白,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生活压力更大,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第二位,是王昌龄的老朋友,湖北襄阳的孟浩然。

当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王昌龄和孟浩然分在一个考场。那一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孟浩然落榜了,但两人由此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次北归途经襄阳,王昌龄自然要顺便看望一下老友。

一直在老家隐居的孟浩然听说王昌龄来了,非常高兴。当时孟浩然患了疽病,也就是后背长了毒疮,大夫再三叮嘱不能喝酒,不能吃河鲜海鲜。但孟浩然心里高兴,还是大摆宴席,为王昌龄接风洗尘,尽地主之谊,安排了当地有名的河鲜,二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王昌龄离开后不久,孟浩然疽病发作,一命呜呼。王昌龄过后很久才得知噩耗,一时追悔莫及。

王昌龄回到长安待命,不久,被调任江宁县丞,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依旧是平级调动。

已经这把年纪了,还是个小官,官场上还能有啥前途?

人一旦失去了上升空间,接下来就是无边无际的堕落,王昌龄开始自暴自弃,去江宁任职途中,在洛阳逗留数月,每天跟朋友饮酒作乐,迟迟不去报到。

有一天,天空飘起了雪花,王昌龄一看,正是喝酒的好天气,马上联系在洛阳的高适、王之涣两人一起去东都大饭店喝酒。

那天,恰逢某歌舞团在饭店聚餐,席间表演节目,演唱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王昌龄就跟高适、王之涣说:“咱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咱们悄悄听这些歌女唱歌,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是最厉害的那个。”

另外两个说:“好啊好啊,被唱得少的那个埋单。”

只听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立刻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

后面一个歌女接着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伸手画壁:“我的。”

第三位歌女出场: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扬扬得意,又伸手画壁:“我两首啦。”

三人中以王之涣年龄最大,成名最早,结果半天都没人唱他的作品,不免有些尴尬,王昌龄还故意气他:“王哥的诗好像不太流行啊。”

王之涣不服气,说:“你们懂啥,先出场的都是不出名的,真正的好歌,真正的大腕儿,都是放在最后压轴。”

他用手一指那个最漂亮的歌女:“等她出场要是还不唱我的作品,我就拜你俩为师。”

果然,那个姑娘最后出场,一开口,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放声大笑,那边歌女们不愿意了,过来问:“你们笑什么?嫌我们唱得不好吗?”

王昌龄等人连忙亮明身份,歌女们一听,原来是三位作者、大诗人,立刻拜谢:“都怪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各位多多原谅。不嫌弃的话,坐过来再喝几杯。”

王昌龄推辞道:“已经喝差不多了,就不过去了,那什么,等会儿帮忙把账给结一下就行了。”

这件事后来被传为文坛一段佳话,载于唐代传奇小说集《集异记》,史称“旗亭画壁”。

王昌龄在江宁副县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八年。

除了业余写诗,毫无政绩可言,又不肯花钱活动,怎么可能获得提拔?没降职就不错了。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已经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又被调往龙标县(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任县尉,总之是越混越背。

李白听说后,专门写信安慰他:“不要难过,我还不是跟你一样不得志。呐,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并随信附诗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王昌龄晚年一直生活在龙标,工作上依旧是乏善可陈,唯有诗歌创作从未间断,创作颇丰,其中,以七言绝句居多,可谓佳作频出。

比如下面这首《送柴侍御》,堪称唐代离别诗的一座高峰: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

王昌龄顾念家人的安危,寝食不安,第二年,跟领导请了假,冒着战火回乡探亲。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旅程。王昌龄途经安徽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死时年仅五十九岁。

闾丘晓为什么杀王昌龄?

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唐才子传》中只简略地说了一句:“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有人说,王昌龄职位低微,但在文坛颇有声望,刺史闾丘晓也是个诗歌爱好者,听说王昌龄经过亳州,想请他吃个饭,顺便让他写个诗题个词,没想到,王昌龄因为回家心切,拒绝了。

刺史被损了面子,很生气,本官请你吃饭是看得起你,这点面子都不给,分明是藐视本官,于是,把王昌龄扣下了。

王昌龄当然不服:“凭啥扣留我?”

闾丘晓说:“现在怀疑你私通乱党,你有权保持沉默,但如果你一定要说,你所说的话将成为呈堂证供。”

王昌龄说:“我去你大爷的!”

两人当时就开撕了,闾丘晓一气之下,拔剑就把王昌龄给杀了。

一代诗人,就这样魂断异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王昌龄死后第二年,河南节度使张镐奉命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为解宋州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救援。

闾丘晓从内心看不起张镐,故意拖延,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

张镐大怒,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行刑时,闾丘晓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饶了我一命吧。”

张镐当时一句话就把闾丘晓给噎回去了:“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王昌龄一生仕途不畅,只做过副县级官员,但是在诗词创作方面,王昌龄成绩斐然,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一百八十多首。在王昌龄之前,唐诗以五言居多,正是在王昌龄和李白的努力下,七言绝句才逐渐成为唐诗的流行体裁。

在大唐文坛,王昌龄不但被誉为“七绝圣手”,而且享有一个更至高无上的称号——“诗家天子”。

对一个诗人来说,这应该是最高的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