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作者:之华说史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在长安城即将沦陷的前夕,唐玄宗一行人马在夜色的掩护下,很快逃出了长安城,继之又经过了咸阳桥。

1、逃难的狼狈像

待大队人马全部通过后,杨国忠又要放火烧桥,说是怕叛军过桥来追。

士兵们把柴草放在桥上,放火点燃,一时浓烟滚滚,火光四照。玄宗骑在马上走在前边。

回头望见浓烟弥漫,便对高力士说:“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

于是吩咐高力士留下组织扑火,待火扑灭后再追赶队伍。玄宗自己将率众继续西行,将至咸阳,玄宗派遣宦官王洛卿打前站,告谕郡县官吏准备食宿。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将近中午,方至咸阳,玄宗一行进入县东的望贤宫等着就餐。孰料前来打尖的宦官与县令早已逃之夭夭,踪影皆无,县衙也是人去楼空。

玄宗忙派人征召,但是“吏民莫有应者”。目睹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玄宗神色沮丧,万念俱灰,坐在树下,“拂然若有弃海内之意,高力士觉之,遂抱上足,呜咽开谕,上乃止。”

玄宗见众人饥饿难忍,御马又患病,遂令人宰杀御马,拆行宫房木煮食之,众人悉不忍心下手。从清晨到中午,玄宗粒米未进,又经过40里路的奔波,此时玄宗早已饥肠辘辘,但又不便说出。

这位走了72年人生之路的大唐天子今天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何谓忍饥挨饿。

最后,曾几何时,权势熏天、炙手可热的权相杨国忠只好亲自到街上买了胡饼,装在衣袖中送给玄宗。

玄宗从未想到自己会落魄到如此地步,真是百感交集,难言万一。

这时附近的百姓闻讯后才前来献食物。

玄宗亲自问他们说:“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但且将来。”于是男女老少箪食壶浆,争献食物。尽管献的是些粗饭,饭中还夹杂着不少麦粒与豆粒,然而饥不择食,这些平素连宫中的山珍海味都吃腻的皇孙们却“争以手掬食之”,狼吞虎咽,如风卷残云一样,转瞬之间一扫而光,还叫嚷着没有吃饱。

凡是来送食物的,玄宗悉酬其值,百姓们见大唐天子沦落到如此窘迫地步,不禁失声痛哭,玄宗见状亦感动得老泪纵横。

这时有一白发老翁,曳杖前来,走到玄宗面前,伏地陈词道:

“草民郭从谨,敢献刍言,未知陛下肯容纳否?”

玄宗道:“但说无妨!”

从谨道:

“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玄宗听了这位老人的肺腑之言,不禁痛心疾首,无地自容,连忙回答:

“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不久,尚食官拿来御膳,玄宗命先分赐随从官员,最后自己才吃。但是,六军兵士尚粒米未进,无奈只好让兵士散诣村落,自去求食。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待至未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兵士复集,一行人马继续前进。到了子夜,才抵达金城(今陕西兴平县)。

当地县令及百姓悉外逃避难,仅留空城一座,但万幸的是,屋中饮食餐具仍在,大家于是得以填饱肚子。将要安歇时,驿馆又无灯火,于是,经过了100余里路的奔波消耗,众人已是疲惫不堪,遂已无尊卑贵贱之分,大家“相枕藉而寝”。玄宗房中也是漆黑一片,玄宗只好与贵妃在房中对坐着,默默无言。

经过了这一天的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和忍饥挨饿的风餐露宿,使许多平素过惯养尊处优的人,在充满艰辛、危险、苦难,甚至吉凶未卜的征途面前望而却步,偷偷地离去,就连玄宗身边的亲信宦官头目内侍监袁思艺亦不辞而别,非自然减员不断增加。

黎明时分又是一场虚惊,人们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惊醒,认为是叛军追来,吓得胆战心惊,有的人竟吓得啼哭躲藏。不久,陈玄礼来报,来人乃哥舒翰的副将王思礼及其随从,王思礼从潼关逃出,赶到长安听说皇帝失踪,他估计皇帝一定会向西走,遂沿途追来。

王思礼给玄宗行过大礼后,便详细禀报了潼关失陷的经过。玄宗此时方知哥舒翰作了俘虏,为此倍感悔恨愧疚,因为他已经省悟到他催逼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已铸成改变他自身命运及唐朝历史的大错。

他听王思礼讲完,想了想,遂任命他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要他即日赶赴任所,召集军马,以图收复失地。王思礼接受任命后,立即率随从飞马离去。

2、冤死鬼杨国忠

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人马又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地走了一天,傍晚来到了兴平县西郊的马嵬驿。

两天来,六军将士随从护驾,一路上栉风沐雨、晓行夜宿、忍饥挨饿,疲惫不堪,至此,个个已是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不禁刀枪出鞘,箭拔弩张,一场哗变已是一触即发。

六军统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曾率领禁军出生入死参加玄宗平定武韦之乱和太平公主的政变,功勋卓著。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陈玄礼长期担任禁军统帅,他生活淳朴自俭,为人笃厚诚实,深得六军将士拥戴,又颇受玄宗的信任。

他对杨国忠执政以来的专横跋扈、恣弄威权的作风深恶痛绝,尤其致使“禄山叛逆,銮辂播迁,枭首覆宗,莫救艰步”。

在陈玄礼看来,今天这一切恶果和灾难都是由杨国忠一手促成的,这种认识不仅仅是陈玄礼一人的看法,而且是整个六军将士的共识。

所以,当六军将士在马嵬驿因饥疲交加群情激愤而欲有所举措之时,陈玄礼害怕事态扩大,遂因势利导地对将士们说:

“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将士们答道:

“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

于是,陈玄礼带头发难,并得到了整个六军将士的普遍支持,这样,一场改变玄宗及整个唐朝命运的兵变开始了。

恰巧这时,有吐蕃使者20余人,由于饥不得食,正围着杨国忠七嘴八舌地诉苦。杨国忠还未及答话,六军将士突然齐声高呼:“国忠与胡虏谋反!”说着便放箭射中杨国忠的马鞍。

吓得杨国忠从马上摔于地下,起身便匆忙逃进马嵬驿的西门,将士们蜂拥而入,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乱刀杀死,之后又将其肢体脔割,还用枪挑着他的首级悬挂于驿门外示众。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接着又杀死杨国忠之子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见状便想阻拦,大声喊道:“汝曹何敢害宰相!”话音未落即被愤怒的将士杀死。

左相韦见素闻乱而出,亦被将士打得头破血流,正在这生死危急关头,幸好有人高声喊道:“勿伤韦相公!”这才使得他幸免一死。

3、马嵬驿之变

接着,哗变的将士们又将玄宗所在的驿舍围个水泄不通。玄宗听到外面喊杀连天,人声鼎沸,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便问身边随从。随从告诉他杨国忠已被将士以谋反罪杀死。

至此,玄宗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毕竟是具有几十年政治斗争经验的老手。于是他拄着拐杖漫步走出驿门,非但没有责怪六军将士,反而以好言相慰,并让他们收兵归队。

但是,将士们拒绝接受命令,玄宗见状大为不安便急忙让高力士去询问陈玄礼为何这样,陈玄礼回答说:

“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听后,犹如晴天霹雳,吓得面如土色。

对于玄宗来说,诛杀一杨国忠并不足惜,何况他对杨国忠也早已厌弃。他原以为杀了杨国忠即能平息众怒,谁想六军将士还要杀杨贵妃,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现实。

可是面对眼前这一群杀气腾腾、凶相毕露的将士,玄宗不禁心惊肉跳、方寸紊乱。

至此,玄宗已隐约感到局面完全失控,自己已无力回天。

遂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朕当自处之。”说完转身入门,倚杖俯首而立。

左相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见玄宗仍犹豫不决,赶紧上前跪拜奏道:

“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说着叩头力请,甚至流血。

玄宗仍辩解说:

“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见玄宗还是执迷不悟,遂又接着劝说: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至此,玄宗知道说什么都已无济于事,于是悲痛欲绝地同贵妃作了最后决别。

这时贵妃亦明白自己死期将至,涕泣呜咽,语不胜情,对玄宗说:

“愿大家(称玄宗)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

然后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驿舍内一所佛堂,用帛带缢杀于佛堂前的梨树下,时年仅38岁。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杨贵妃刚刚断气,南方进贡的荔枝即飞马送到,玄宗望着鲜嫩欲滴的荔枝,不由得想起贵妃及17年来与贵妃在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遂失声痛哭,复命高力士拿着鲜荔枝祭祀贵妃。

然而围困驿舍的六军将士并未散去,玄宗即唤人将贵妃的遗体抬到庭中,叫陈玄礼等人查验。

陈玄礼抬起贵妃的头,见她的确已死,这才解甲释胄,向玄宗顿首请罪说:

“国忠挠败国经,构兴祸乱,使黎元涂炭,乘舆播越,此而不诛,患难不已。臣等为社稷大计,请矫制之罪。”

玄宗并未责怪而是安慰众人说:

“朕识之不明,任寄失所。近亦觉悟,审其诈佞,意欲到蜀,肆诸市朝,谐朕夙志,将畴爵赏,何至言焉。”

令他去晓谕将士,陈玄礼等人高呼万岁,再拜而出。

如此六军将士才解围同意西进,于是六军将士的哗变暂被平息。

4、马嵬驿兵变真相

马嵬驿兵变是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的行动。

太子李亨正是利用了六军将士的愤怒情绪,怂恿和支持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六军将士饥疲交加仅是马嵬驿兵变的一个次要因素。

在这次兵变中,李亨一石四鸟:一是诛杀政敌杨国忠,二是获得将士认可为他日后灵武自立创造条件,三是把自己塑造成“玄宗烂摊子”唯一收拾人的形象,四是借兵变成功上位。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马嵬驿兵变决不是六军将士一时头脑发热,感情冲动所致,实际上它是在有人精心策划与指挥下,六军将士们在这场兵变中充当了某些人去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

亲自设计与导演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人物就是其后不久于灵武自立的太子李亨。

李享自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七月,被册封太子伊始,迄至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七月十四日,于灵武即位,其间经历了祸患接踵、险象环生、度日如年的18载的漫长岁月。

玄宗选定李亨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使李林甫为自己编织的美梦一下子就被击得粉碎,不佐太子,祸患无穷,要想消灾免祸,莫过于撤换李亨,使其重蹈李瑛的覆辙。这样一来,杨国忠、王供、杨慎矜等人悉被李林甫利用扮演其“巧求阴事以倾太子”的打手。

杨国忠参预此事借以谋取高位,而李林甫则是为了固权保位,必欲置太子李亨于死地而后快。尽管撤换太子要冒极大的风险,但是,李林甫还是决心孤注一掷。

所以,从“东宫虚位,玄宗未定所立”开始,一直到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始终是李林甫、杨国忠二人联手打击陷害的首要目标,若非李林甫先殁于人世,他迟早也会受到李亨的报复。

史称:

李亨“聪敏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听览,不复遗忘。”

这虽不乏溢美之辞,但李享决不会轻易忘记前嫌宿怨,倘若时机成熟,他会有充分的理由毫不留情地来铲除阻碍其称帝的政敌。

安禄山叛乱后,玄宗想让李亨监国,这引起了杨国忠的极度震惊与恐慌,有如大难临头,因为,如果李亨监国,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杨氏家族福运的终结,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全。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杨国忠帮助李林甫陷害打击太子,其积怨由来已久,所以,极力唆使怂恿杨贵妃“衔土请命”,结果成功地阻止了李亨监国,这无疑会引起李亨对杨氏家族更刻骨的仇恨。如想要尽快登上皇位,君临天下,李亨就必须首先铲除杨国忠,马嵬驿兵变的全部症结就在此。

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充满危机与险恶的18年的太子生涯中,李亨对觊觎与倾覆东宫者一味地采取消极被动的守势绝非长久之计,唯一的出路在于付诸武力解决。

“安史之乱”造成的政局动荡为太子李亨策划兵变提供了可能。逆胡诣阙,国人惶恐,玄宗受阻中断传位,彻底粉碎了李亨监国的幻想,所以,他决心寻机铲除杨国忠及其家族。

但是,草率从事,与之火并,非但很难得到群臣的普遍支持,而且在统治中心长安城贸然发难,也很难稳操胜券。

公元756年,唐朝内外局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李亨越来越有利,潼关失守危及到都城长安的安全,臣民涣散,军心不稳,加之安禄山借诛杨国忠而叛,无形之中将人们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连王思礼亦蠢蠢欲动,杨国忠已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王思礼等将领谋诛杨国忠之事充分地反映了唐军内部普遍存在着对杨国忠仇视不满的情绪,哥舒翰的优柔寡断,不用王思礼之计,结果机密外泄,坐失除杨良机。杨国忠闻讯加强防范,抑止了潼关守将倒戈西向,并借唐玄宗的诏令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灵宝一役,官军溃败,通向长安的门户被叛军打开,至此军事格局突变,形势于唐廷更加不利,陈玄礼企图铲除杨国忠也是在这时滋生的。

《新唐书》卷121《王毛仲附陈玄礼传》云:

“安禄山反,谋诛杨国忠阙下,不克。至马嵬,卒诛之。”

军心不稳,对李亨收买拉拢禁军极为有利。太子本为皇位合法的继承人,战乱期间,众望所归,拉拢人心自然非太子莫属,玄礼追随玄宗多年,富有政治斗争经验。

正是如此,他才能窥测到李亨急于登基以圆皇帝梦的内心世界,料其一定能支持兵变,所以,才敢同李亨秘密串联,共议除杨大计,既有六军将士的大力支持,又有太子李亨作为政治靠山,那么,诛杨清君侧名正言顺,陈玄礼也就再无顾忌可言。

5、始作俑者为何是太子李亨?

同时从另一方面亦可证明太子李亨是马嵬驿兵变的始作俑者。

李亨在兵变成功后迟迟不敢来见玄宗,玄宗无奈只得派出人马“使人侦之”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何况马嵬驿兵变得手后,李亨不愿追随玄宗入川,抛开剑南是国忠巢穴因素外,主要原因想必还是策划指挥兵变,心怀鬼胎,决心摆脱18年来玄宗对他的束缚与控制。这根据所见到的史料亦可证明,李亨无法回避怂恿支持兵变之嫌。

《资治通鉴》卷218载: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官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从上述不难看出太子李亨也是事先就知道此事的。所谓的“未决”不过默许而已。

《旧唐书》卷108《韦见素传》亦载:

“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行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后改名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这说明马嵬驿兵变绝非陈玄礼孤身一人、单枪匹马策划发动的,太子李亨非但事前知道此事,而且又直接参与策划并指挥了这场兵变,同谋者除陈玄礼外还有宦官李辅国。

《旧唐书》卷184《李辅国传》记载得就更露骨了:

“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辅国从至灵武,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

通过对上面材料的分析,可以认为太子李亨不仅在幕后直接策划与指挥了这场兵变,而且他又与其同谋者设计了倘若兵变得手后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及其具体安排。

另外,从《旧唐书》卷51《杨贵妃传》的记载中,亦可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上述的一切无不说明马嵬驿兵变的真正幕后指挥者是善于伪装的太子李亨,马嵬驿兵变决非是在偶然的场合下爆发的,它是唐朝天宝年间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尖锐,特别是皇位继承权争夺斗争激化的产物,这在天宝末年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氛围下是无法避免的。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马嵬驿兵变的成功,非但使太子李亨抢班夺权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太子李亨日后在灵武自立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从而成为太子李亨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与契机。

非但如此,这同时也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转折点,因为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彻底放弃了追随玄宗西行蜀中避难的逃跑念头,而是毅然决定同玄宗分道扬镳率部北上朔方,最后即位于灵武。

这在唐朝失去半壁河山,处于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此实为一个勇敢而英明的决策,它给时人以巨大的鼓舞与希望。

因为随着肃宗灵武即位,使唐朝政治中心有所维系,无疑是王室再造,藉此才能动员组织领导全国军民抗击叛军,以期收复失地,再现昔日大唐王朝的辉煌,后来唐朝历史进程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倘若肃宗真的追随玄宗西行入蜀,则唐朝必然失去重心,或偏安,或覆亡,前途不堪设想。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如何幕后操盘,成功上位?火中取栗真是高明

晚唐诗人郑畋的一首《马嵬坡》极为深刻地评价了马嵬驿兵变的作用及意义: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