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作者:鹏霏话史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西汉立。他虽然消灭项羽势力,形式上统一中国,但采取的是类似于西汉分封建制的“藩属”格局,亦夹杂于秦之郡县之制,为郡国制。西汉之初的外姓诸侯王与西周之分封诸侯有所不同。西周所分封之诸侯,虽有上古帝王之后、从武王伐纣之功臣,但多为姬姓同族。

西汉之初的外姓诸侯王,则是由秦末诸侯争霸中延续而来,是春秋战国列国格局的延续。刘邦为了防患外姓诸侯王,相继分封其子与刘姓同族为诸侯王。西汉建国之初,除了袭周制之分封之外,亦继承秦制之属邦,招纳归附的周边族群。除此之外,亦有南方族群向其称臣,是为“藩属”含义新的变迁之反映。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在西汉与四周族群的交往过程之中,其“藩属”一环,相对于西周与秦,有了新的变化。西周之“藩属”,主要指“藩”之一层含义,其分封诸侯国,作为藩篱,屏卫宗周,对峙周边少数族群。秦之“藩属”,主要为属邦,设置以处置归附的周边族群。

西汉之初,南方族群主要为南越与东越。东越又分为闽越与瓯越。观南越与东越,南越地在秦时已设为郡县,后秦末动乱,秦吏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由华夏而蛮夷。因其地远山险,西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南越,又以其本为秦时华夏故地,故遣使立其为王,实则默认其割据一方的事实。其类似于汉初之异姓诸侯王。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东越为越王勾践之后,秦末助刘邦击项楚,因功而裂土封王,其类似于西周初年所分封之功臣。而二者皆为汉朝之周边族群政权,而为汉所封,可谓是“藩属”格局在西汉初年的一个新的变化。

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蛮夷王,共同组建了西汉建国之初的“藩属”格局。至于西汉初年的北方族群,为游牧族群政权——匈奴,秦亡之后,匈奴南复。先是匈奴攻打韩王信之马邑,高祖伐之,被围七日,被迫和亲匈奴。此开和亲之首,岁币之先,可谓以利取和。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即为郡国制,“国”最初则为外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乃是汉高祖刘邦在对付外姓诸侯王时所用的手段。秦制行郡县制,而汉制为郡国制,因其所处历史环境而不同。秦继卫鞅变法以来六世之余烈,席卷六国,以定天下。

汉本身为众诸侯中一支,并不具有秦之压倒性优势,故与其余诸侯联手共取天下。秦始皇承孝公以来之强局,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始皇一统天下,想变尊号,传后世,李斯等谓秦始皇之功五帝不及,可比三皇,秦始皇遂最后决定结合三皇五帝之称,为皇帝,其他制、诏、朕等称谓则采用李斯等人的建议。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而刘邦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可见,秦始皇之皇帝,乃可谓是自封,而至于刘邦,可谓是诸侯请之为皇帝。秦始皇继承了孝公以来以卫鞅变法后为根基的秦国,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其后统一天下,君主的权力达到巅峰,其自封为皇帝。

汉高祖刘邦,崛起于秦末乱世之局,依靠各诸侯拥立而为皇帝。从诸侯群臣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拥立汉王刘邦为皇帝,目的为裂土封侯、封王。刘邦本身势力不强,虽占有秦之旧地,然无秦六世之基业,没有秦始皇吞并六国、席卷天下之强大国力,故只能与其余诸侯共治天下,于是行郡国之制。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西汉之初,实行郡国制为迫不得已。昔楚怀王与众将约,刘邦项羽,谁先平定关中地区可为王。诸将中只有刘邦与项羽肯直面秦军,入取关中。而项羽是杀神,怀王不用,刘邦以长者闻名,故用之。后刘邦先入关中秦地,约法三章,秦人归心。

项羽后到,刘邦不能抗,项伯上言,鸿门舞剑,借以如厕,始得逃脱。后项羽怨怀王,自立西楚霸王,划分诸侯.刘邦力不足以抗项羽,为众诸侯之一支,且远离中原地区。而且,项羽的分封体系还是沿袭秦统一前的东方六国体系。后东方之地先乱,刘邦趁机取关中之地,诸侯望风而降。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项羽已平齐乱,与汉军大战,破败之,诸侯去汉归楚。此时,项羽势大,刘邦与众诸侯联合而应对项羽。因为项羽沿袭六国划分诸侯的传统,以及汉势小而霸王势大,诸侯因联合而共击项羽,汉在建国之时,不得不一边略地而为郡县,一边又分封异姓诸侯王,施展郡县并行之制。

汉与众诸侯共建天下,故刘邦称帝后,汉的统治十分地不稳定。因素主要就来自于众诸侯,其或对权力的贪婪而欲掠夺更多的土地,或畏己被清算而反叛,或为项羽旧将,或畏于匈奴之势。后提到所谓异者,为诸侯并立,招游客以厚之,此天下乱之根源,今天秦始皇统一天下,儒生不说今而法古,应禁私学,焚《诗》《书》及百家之言,颁挟书之令,以吏为师。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观淳于越、李斯之言,前者举殷周之制,提到无分封、无相扶,郡县制不能长久,后者从法儒学术上的的角度来反驳,压制儒家,而没有从分封、郡县之利弊的角度来回斥。从地理位置要害的角度来论分封之利,而这是可以放之全国而皆准的。中国国土浩瀚,既有东齐西秦之地,亦有巴蜀之险,楚地长江之天然屏障,更有无数山川构成之要地,齐、秦行之分封,而全国亦可行之分封。亦可揣测,淳于越,齐人,田肯,田氏齐之大姓,似亦为齐人。

齐之春秋大国,历经战国,其从周分封之制历来已久,齐之文化亦带其色彩,此以可看出东西方之文化冲突。东方之地尚分封,汉欲行郡县之制,还应经过时间的磨合.综上,刘邦继承秦制,行郡县之制。而因虑东西方文化冲突之阻力,实行郡国之制。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后要拨乱反正,消除异姓诸侯王势力,依西周分封同姓诸侯之故事,分封刘姓子弟以制衡诸侯王。其用亲子肥为齐王,重亲子弟而远旁支。而吴王刘濞,远离中原。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加以分封之制和郡县之制并行,并且致力于削减共同夺取天下的异姓诸侯王,功成,自身亦因在平定鲸布时受伤,后伤逝。

但在刘邦的构想中,汉朝基业已稳,子孙无忧。在刘邦伤逝之后,西汉依旧为郡国之制,然而异姓诸侯王已消减,同姓诸侯逐渐坐大,如西周之故事,而此时,西汉文、景、武三帝则连续贯彻削藩之策,最终使得西汉同姓诸侯王不再为中央之患。刘邦伤逝之后,西汉依旧为郡国之制,然而异姓诸侯王已消减,同姓诸侯逐渐坐大,如西周之故事。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至文景之时,同姓诸侯王已为朝廷之患。对于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拿的记载,与记韩信谋反被拿如出一辙。似文帝设计,淮南王刘长被诬谋反,因而分其王国。按济北王谋反后,文帝遣兵平之,济北王自杀。而淮南王长死后,时隔多年,文帝却追尊谥其为厉王,封其三子为王。如此看来,文帝似欲对淮南王国实行削藩之策,而诬刘长谋反。

但换个角度来看,文帝时隔多年,方追谥刘长为厉王,封其三子为王,或因思念兄弟情切之故。淮南王到底有无谋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从其结果可以看出,文帝确实在淮南王身上推行贾谊的削藩之策。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汉文帝之所以不听晁错削藩之策,或认为其策太过直接,易激发汉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时为太子的景帝则十分欣赏晁错,对其计策非常重视。及景帝即位,升晁错为内史,后,迁其为御史大夫。

景帝于是诛晁错欲以退七王,但七王不止兵,于是景帝遣窦婴、周亚夫击之,遂平乱。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后,基本上已清除同姓诸侯王带来的隐患,而彻底清除,则在汉武帝之时了。文景二帝致力于削藩,使得同姓诸侯王不再为朝廷之隐患,虽然西汉仍为郡国制的格局,但“国”势力已大为削弱,至于武帝,彻底消除了同姓诸侯王的威胁,重新构建了“藩属”格局。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北击匈奴,筑要塞、连长城、隔华夷;南驱百越,立二郡、修灵渠、通湘漓。秦亡之后,诸侯混战,百越重返,匈奴南复。百越受封于汉,汉之劲敌乃为匈奴。高祖时,出击匈奴,被伏,乃被迫采取和亲政策,以利取和。帝不满匈奴背约寇边,有亲自击匈奴之心,然前有济北王作乱,后有皇太后苦劝,故平息亲征之心。

而见汉匈双方交战不止,两国不能自宁,又逢新单于上台,故重开和亲,终于景帝。景帝不再和亲,但对于匈奴亦处于被动防守的状况。西汉初年,高祖之时,西汉内部政治格局为郡国之制,外姓诸侯王与郡县并存,汉高祖刘邦设同姓诸侯以制衡,后相继消灭各个外姓诸侯王。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文景之时,同姓诸侯王坐大,汉文帝、汉景帝遂致力于消除同姓诸侯王对于汉朝中央的威胁。景帝之时,平定七国之乱,基本消除了同姓诸侯王之患,至于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清除了同姓诸侯王的威胁。汉武帝的削藩之策,有推恩令、左官律、附益之法、酌金法等策。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推恩令,其是对于贾谊之策的彻底施行,是从根源上解决同姓诸侯王之患的措施。

主父偃之推恩令,名为推恩,实则削藩。以德之名行之,不易激起诸侯王的反抗,是对晁错削藩之策的修正,对贾谊之策的发扬延续。在诸侯王国中众建诸侯,分其国力,削一大而为众小,其从根本解决了诸侯王威胁。汉武帝以推恩令为根本,再辅以左官律、附益之法、酌金法等策,彻底消除了同姓诸侯王之患。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通观汉文、景、武三帝之事,削藩一以贯之,其目的为扭转同姓诸侯王坐大转变为列国并立格局的趋势,防止出现周朝春秋故事。主父偃之推恩令,名为推恩,实则削藩。以德之名行之,不易激起诸侯王的防抗,是对晁错削藩之策的修正,对贾谊之策的发扬延续。在诸侯王国中众建诸侯,分其国力,削一大而为众小,其从根本解决了诸侯王威胁。

汉武帝以推恩令为根本,再辅以左官律、附益之法、酌金法等策,彻底消除了同姓诸侯王之患。通观汉文、景、武三帝之事,削藩一以贯之,其目的为扭转同姓诸侯王坐大转变为列国并立格局的趋势,防止出现周朝春秋故事。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西周至汉武帝之间的王朝内部政治格局为“藩属”格局,这个格局是由西周处理与周边少数族群关系而建构,是中原族群与四周族群交流、交往的衍生产物。在西周之初,分封诸侯以卫宗周,对峙四周少数族群,“藩属”格局是中原王朝内部自身的一种政治格局。

秦时行郡县之制,对此格局有了修正。西汉初年,重建了“藩属”格局,分封同姓诸侯以制衡外姓诸侯王,对于周边少数族群政权,亦承认其存在,封其为王,与其相互约束,不加干涉。至于汉武帝,对于“藩属”格局中的周边族群政权,则改变了以往不加干涉的政策宗旨,转变为积极转化其为郡县。秦末,汉与众诸侯共击之而建国一统,其中亦借有秦时所驱逐的族群之力。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这些周边族群政权为西汉的“藩属”格局增添了新的含义,此后西汉“藩属”格局由两个方面构成,对内有同姓诸侯王,对外有周边族群政权所称之王。汉初之南越、东越、朝鲜等周边政权,于汉则依附关系不强,其有着较强的独立性。

之后,周边族群政权称臣于汉。武帝时,欲纳其为内诸侯,而化之为郡县。而此举亦有条件,即此地是否可为郡县。汉击南越,以为九郡,汉击东越,而徙其民内迁江淮。故可知,南越地可为郡县,而东越地“狭多长”,不可为郡县,而是否可为郡县,则是因是否可农耕而断之。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南越地为秦时所开辟,以其为郡县久矣,后赵佗自立,而“颇有中国人相辅”,可推之中原移民多矣,而其经济模式,固然为农耕。至于东越,为闽中一带,地狭而长,不易农耕。故汉武帝灭南越以为郡县,灭东越而使之内迁。

其间亦反映其华夷思想,武帝谓“东越狭多长,闽越悍,数反覆”,故使其内迁汉地,此反映了华夷思想中用夏变夷之法。对于朝鲜,因其阻别国之朝见,平之以为四郡。至于匈奴,其游牧已久,再往北则是冰原荒漠,不宜农耕。而汉武帝认为即使此地不可为郡县,而为乱者,需治,故坚决出兵与匈奴战。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至于西南夷,则为汉出兵南越时所闻,认为可以使之降服,再以其兵攻南越,是为奇招。汉遂以金诱西南夷,而得犍为郡。司马相如言西夷邛、筰可置郡。后汉与匈奴作战,前线吃紧,而西南夷数叛,欲专力事匈奴,遂罢西夷,独留犍为郡,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

后张骞归来,言身毒、大夏可亲,其在汉西南,疑为在邛西,汉武帝遂重新重视西南夷。后,南越反,汉武帝发南夷兵,南夷且兰不愿远征,故反,遂平之,诛头兰,以为牂牁郡。灭南越,诛且兰、头兰,杀邛君、筰侯,西南夷其余诸族皆恐,请臣于汉,求置吏。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滇王降,以为益州郡。于是汉武帝遂以西南夷为七郡。可见,汉最先在西南夷置郡,为考虑军事因素,而重返西南夷,亦为军事因素。因汉与匈奴作战,前线吃紧,需盟友,故遣张骞寻月氏,而张骞追月氏至大夏,闻身毒,此二国亦可作为盟友,故汉武帝寻求大夏、身毒,汉之势力重返西南夷。

而司马相如谓邛、筰可置郡,则为次要因素了。如此,汉武帝发展西南,是为与匈奴战争之延伸结果,是隶属于两大族群集团的交融而来的(汉之农耕集团与匈奴之游牧集团)。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与中原之交融中,匈奴遂有完整的王制制度。观夏商周三代,中原农耕集团不断强大,向四围扩散。所谓四方之民,是站在夏商周三代的角度来看,而在此过程中,中原农耕集团处于不断扩展的状态,至东周,华夏与四方之民属于混合杂居的状态,故尊王攘夷是为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

至于战国,七雄并立,而中原农耕集团已为大势,趋四方之民,筑长城以为界。而北迁之族群,匈奴坐大,西驱月之,东伏乌孙、鲜卑诸族,南据河套地。匈奴王制官号,乃是冒顿之时,云其乃匈奴之世传。而此世传,殊可疑虑,或为是真,或为冒顿所创。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此或为匈奴与中原农耕集团交融中而所建之制。中原有夏商周三代,可为一统之国,而四方之民虽被曰为狄、戎、蛮、夷,然此为统称,其下小族颇多。在春秋战国中原诸侯互相征伐之时,北方游牧族群亦混战而统一,匈奴,或为小族发展而来。而在此过程中,其与中原族群亦有交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与世系西戎通婚,而北方游牧集团,是否亦学习中原,称王而建制?

此亦有可能。汉武帝以后,昭、宣二帝贯彻武帝之志,持续对匈奴出击。后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南下归汉。在汉朝的帮助下,其重归匈奴,为匈奴大单于,朝于西汉,重开和亲,汉匈之间长时间处于和平。

西汉对周边降维打击!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至王莽改制,激怒匈奴,匈奴复南下侵扰,与中原王朝对峙。王莽改制,对于周边族群的措施尤为不善,匈奴、西羌、乌桓反。至于东汉,长时间与西羌征战,其因亦为对其处置处置措施不善。追其根源,武帝以武力压周边族群不服者也。

南匈奴、乌桓、鲜卑,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逐渐坐大,“藩属”势力变强,相对,东汉实力在与羌的战争中不断衰弱,再加上自身体制原因,最终崩溃。而南匈奴、乌桓、鲜卑等“藩属”,在日后的东汉崩溃后,魏、蜀、吴三国互争正统的过程中逐渐强大。

西晋崩溃后,“藩属”进入中原,转变成为中原王朝的继承者,他们相互征伐,之后其与东晋、南朝的战争,则为“中国”的继承与统一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