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谈“孔乙己文学”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上的别有用心

作者:自在乐观的海燕

央视网大谈“孔乙己文学”的焦虑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的不努力上。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居然是出自央视网,我只能说这么说:

写这篇文章的人既不懂鲁迅,更不懂孔乙己;不仅不敢说社会现象,还只敢pua年轻人。

首先我们先谈谈孔乙己。

大谈“孔乙己文学”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上的别有用心

孔乙己生活时代,是清朝末年新旧秩序交替的年代。尽管新学已然入中,但当时的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信奉科举入仕。受到传统的社会规训影响,孔乙己受到圣贤教育,用今天的话就是脱产考公,只为某一天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结果造化弄人,1905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孔乙己有什么办法呢?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多年来老实本分的儒生。

科举废除前,他是“长衫老爷”,科举废除后,他什么都不是了。

每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浪花中都掀不起一丝波澜。

一个本本分分的读书人规规矩矩地读书,居然成为了他人生悲剧的源头,这到底是什么价值观?

他能怎么办?

社会的浪潮滚滚袭来时,我们看看央视网干了些什么?

他们又一次选择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不努力上!

我还能说什么?只能期期艾艾地来一句不痛不痒的: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懂鲁迅,不懂孔乙己,不敢说社会现象,只敢pua年轻人。

骆驼祥子的悲剧难道是因为他拉车不够努力吗?

大谈“孔乙己文学”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上的别有用心

恰好相反,他太努力了!

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是央视网所说的不愿意劳动,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吗?

当然不是!孔乙己的悲剧来源于科举制的僵化、来源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来源于时代的混乱,让读书人只有无用之才,也无才可用啊!

同样的,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许是他不努力,但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普遍现象,还能归咎于大学生不够勤劳,放不下面子,没有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吗?

大谈“孔乙己文学”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上的别有用心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明明读了16年的书,毕业之后却只能去做中学生就能干的体力活,那何必浪费那么多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后直接出来干体力活不就得了?

上来给大学生戴了顶高帽,说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往不同,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了,可是,新社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脱下旧社会的长衫?这是在暗示什么?

谁能说得清呢?

大谈“孔乙己文学”背后,是把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人上的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