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作者:历史知库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首的一部分明朝官僚于五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在兵部尚书史可法的部署下,以江北四镇和武昌的左良玉部为核心,组成了江淮防线,阻防大顺军和清军的南下。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最初,为集中力量对付农民军,清军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谋者惟闯贼”口号来拉拢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并麻痹南明弘光政权的抗清意识。这使弘光君臣产生了“款清灭寇”的幻想,未能走上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的道路,而是倒在"偏安"的幻想中,沉浸于内部的争权夺利与"党争"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而清政府在挫败农民军后,则开始将对南明弘光政权的军事征服提到了日程中来。

清顺治二年(1645)春,清将多铎率领清军南下攻取淮安和泗州,包围扬州,弘光政权危在旦夕。这时弘光政权内部的争权夺利仍不止息,只有被排挤至扬州的内阁大学士史可法坚决抗战,但却孤掌难鸣。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四月十九日,清军攻打扬州。史可法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经七昼夜的艰苦抗战,终因寡不敌众又缺少援军而失败。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后英勇就义。清军则大肆报复,血洗扬州,前后持续约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接着,清军渡过长江,五月十六日占领南京,福王朱由崧在逃至芜湖时被俘,解至北京处斩。南明弘光政权瓦解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快为清军占领。

之后,南明残余势力又相继于绍兴、福州拥立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建立了鲁王政权和唐王政权。但由于两者在“正统”问题上争论不休,不能联手抗清,势单力薄,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到一年便先后瓦解。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不久,残明广西巡抚霍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又于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年号"永历",建立了南明桂王政权,继续抗清。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向全国发布了薙发令,并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相威胁。同时,为保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又圈占汉人田地为“旗地”,建立田庄,强迫汉人投充为庄丁,并制定“逃人法”,对因不堪剥削压迫而逃亡的庄丁严加惩罚。

这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江阴民众即在陈明遇、阎应元的领导下展开了反薙发斗争,声称“头可断,发决不可薙”。

在坚守城池81天后,终被清军攻破城垣,并遭到了清军的血腥屠杀。嘉定人民也在侯峒曾、黄淳耀的领导下坚决反对薤发,坚守城垣半个月,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清军先后三次大肆报复与血腥屠杀,几乎使嘉定成为一片废墟,史称"嘉定三屠"。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清廷的民族征服政策,导致了国内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也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与民族危机,开始暂时抛却前嫌,走上联合抗清的道路。

唐王政权建立后,大顺军余部在李过、郝摇旗的领导下开始与唐王政权联合抗清。唐王政权覆灭后,他们又与桂王政权联合,多次挫败清军,相继收复衡阳、长沙等地,使风雨飘摇的桂王政权暂时得以稳定。

但桂王政权内部对农民军心怀芥蒂,貌合神离,削弱了战斗力量。清顺治七年(1649)春,清军攻破南昌,何腾蛟在湘潭被俘遇害。次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国。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大顺军余部亦退守荆襄地区,单独抗清。形势的逆转,迫使桂王政权不得不接受大西军余部联合抗清的建议。

顺治九年(1652)二月,大西军将领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等将桂王迎至安隆所(今贵州安龙县),重建政权,一度收复桂林,并先后占领湖南、江西及川东、川西南广大地区,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动。但大西军内部此时却围绕权力之争,陷入分裂。

顺治十三年(1656),李定国将桂王接到昆明,意欲“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可望于怨忿中悍然发动内战,与李定国部火并,兵败后降清。

南明政权的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抵抗失败的原因

清军乘机攻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昆明失守,桂王仓皇逃至缅甸。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入缅索获桂王,绞杀于昆明。李定国忧愤而死,桂王政权颠覆。

同时,退守荆襄地区的大顺军余部亦遭到清军的残酷围剿,最终因粮尽援绝而失败。南方人民持续20余年的抗清运动至此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