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作者:曆史知庫

崇祯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軍攻占北京。以馬士英、史可法等為首的一部分明朝官僚于五月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

弘光政權在兵部尚書史可法的部署下,以江北四鎮和武昌的左良玉部為核心,組成了江淮防線,阻防大順軍和清軍的南下。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最初,為集中力量對付農民軍,清軍打着"為爾等複君父仇,所謀者惟闖賊”口号來拉攏漢族官僚地主階級,并麻痹南明弘光政權的抗清意識。這使弘光君臣産生了“款清滅寇”的幻想,未能走上與農民軍聯合抗清的道路,而是倒在"偏安"的幻想中,沉浸于内部的争權奪利與"黨争"的漩渦中無法自拔。而清政府在挫敗農民軍後,則開始将對南明弘光政權的軍事征服提到了日程中來。

清順治二年(1645)春,清将多铎率領清軍南下攻取淮安和泗州,包圍揚州,弘光政權危在旦夕。這時弘光政權内部的争權奪利仍不止息,隻有被排擠至揚州的内閣大學士史可法堅決抗戰,但卻孤掌難鳴。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四月十九日,清軍攻打揚州。史可法率全城軍民誓死抵抗,經七晝夜的艱苦抗戰,終因寡不敵衆又缺少援軍而失敗。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後英勇就義。清軍則大肆報複,血洗揚州,前後持續約十天,史稱“揚州十日”。

接着,清軍渡過長江,五月十六日占領南京,福王朱由崧在逃至蕪湖時被俘,解至北京處斬。南明弘光政權瓦解後,長江中下遊地區很快為清軍占領。

之後,南明殘餘勢力又相繼于紹興、福州擁立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建立了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但由于兩者在“正統”問題上争論不休,不能聯手抗清,勢單力薄,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不到一年便先後瓦解。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不久,殘明廣西巡撫霍式耜、湖廣總督何騰蛟又于廣東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年号"永曆",建立了南明桂王政權,繼續抗清。

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向全國釋出了薙發令,并以"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相威脅。同時,為保護滿洲貴族的利益,又圈占漢人田地為“旗地”,建立田莊,強迫漢人投充為莊丁,并制定“逃人法”,對因不堪剝削壓迫而逃亡的莊丁嚴加懲罰。

這一系列民族高壓政策激起了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江陰群眾即在陳明遇、閻應元的上司下展開了反薙發鬥争,聲稱“頭可斷,發決不可薙”。

在堅守城池81天後,終被清軍攻破城垣,并遭到了清軍的血腥屠殺。嘉定人民也在侯峒曾、黃淳耀的上司下堅決反對薤發,堅守城垣半個月,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清軍先後三次大肆報複與血腥屠殺,幾乎使嘉定成為一片廢墟,史稱"嘉定三屠"。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清廷的民族征服政策,導緻了國内民族沖突的日益激化,也使農民軍餘部與南明政權面對嚴峻的軍事形勢與民族危機,開始暫時抛卻前嫌,走上聯合抗清的道路。

唐王政權建立後,大順軍餘部在李過、郝搖旗的上司下開始與唐王政權聯合抗清。唐王政權覆滅後,他們又與桂王政權聯合,多次挫敗清軍,相繼收複衡陽、長沙等地,使風雨飄搖的桂王政權暫時得以穩定。

但桂王政權内部對農民軍心懷芥蒂,貌合神離,削弱了戰鬥力量。清順治七年(1649)春,清軍攻破南昌,何騰蛟在湘潭被俘遇害。次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國。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大順軍餘部亦退守荊襄地區,單獨抗清。形勢的逆轉,迫使桂王政權不得不接受大西軍餘部聯合抗清的建議。

順治九年(1652)二月,大西軍将領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等将桂王迎至安隆所(今貴州安龍縣),重建政權,一度收複桂林,并先後占領湖南、江西及川東、川西南廣大地區,引起了清廷的極大震動。但大西軍内部此時卻圍繞權力之争,陷入分裂。

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将桂王接到昆明,意欲“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可望于怨忿中悍然發動内戰,與李定國部火并,兵敗後降清。

南明政權的反清複明鬥争,以及抵抗失敗的原因

清軍乘機攻占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昆明失守,桂王倉皇逃至緬甸。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入緬索獲桂王,絞殺于昆明。李定國憂憤而死,桂王政權颠覆。

同時,退守荊襄地區的大順軍餘部亦遭到清軍的殘酷圍剿,最終因糧盡援絕而失敗。南方人民持續20餘年的抗清運動至此基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