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作者:且走且停且随风

紧挨故宫的东侧,有一条街,南段的叫南池子,北段的叫北池子。名字起的非常随意,据说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条河,北京话叫“池子”。别看名字这么雅俗共赏,整条街走下来,却见到很多家的大门上写着“闲人免进”、“请勿打扰”、“非请勿入”的字样,让人时时刻刻不敢懈怠,谨记自己是走在昔日的皇城禁地,必须守规矩。

南、北池子的地块确实是昔日的皇城。地处紫禁城外,它们是皇家的后勤仓库所在地,这从附近胡同名字就能看出来,比如灯笼库胡同、缎库胡同、磁器库胡同等。清朝灭亡后,皇城南宫墙的东西两侧各开了一道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两条街道,东边的叫做南、北池子,西边的叫做南、北长街。

因为是皇城的一部分,这里确实曾经住过大人物。比如,明朝的英宗朱祁镇曾经住过这里。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1449年),其弟朱祁钰随后被拥立称帝。一年后明英宗被放回北京,便被软禁在了南池子。清朝的时候,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1612年——1650年)的睿王府也设在这里。皇帝和摄政王这些头衔,应该足以证明这个地方的尊贵了吧。

沿着南池子的普度寺前巷的胡同向东走,不远便可看到一个高台,这里便是睿王府的遗迹。多尔衮死后,爵位被夺,王府后来被改建为普渡寺,如今也仅剩下一座山门和一座大殿,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睿王府和普渡寺的痕迹。

高台的东侧有一个小铁栅栏门,门上没有写这里是哪儿,但是写着开放时间。门开着,我好奇地走了进去,才发现这里就是普渡寺。进去后在山门前发现一座半身雕像,上面写着“多尔衮“三个字,我这才把这个地方和多尔衮联系起来。说实话,那个雕像雕得很粗糙,随意地摆放在地上。倒是大殿虽然已经破败,高大的殿堂还在彰显着它往日的不同寻常。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普渡寺山门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普渡寺大殿还是很宏伟的

普渡寺是故宫外八庙之一,南、北池子大街上还有另外两座外八庙。一座是凝和庙,祭祀云神的,在普渡寺的北边,据说这里也曾经是睿王府的一部分,现在是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另一座寺庙是宣仁庙,祭祀风神的,在大街最北端的路口处。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凝和庙现在是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宣仁庙在北池子大街的最北端

这条大街上还有一个地标性的遗迹——皇史宬(chéng),坐落于在大街的最南端。这里是明、清两代保存皇家文件史册的地方,也就是皇家的档案馆,现在还珍藏明、清两代的皇帝实录、圣训、玉牒等重要典籍。据说皇史宬的建筑很有特色,为了防火耐用,所有建筑都以砖石建造,不见一根木材。

南池子大街——昔日的皇城,今日仍旧高不可攀

皇史宬经过修复,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面貌,希望早日开放

南、北池子大街一路走下来,除了普渡寺外,其它古建筑全部朱门紧闭,只能是从门口的牌匾上得知它们的名字,然后再透过门缝或者翘着脚尖,窥到一丝丝真容。除了古建筑,街面上还有很多房屋。有些应该是单位用房,没有牌匾,大门紧闭,透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息。即使是民居,也多是被翻修过的阔气的现代四合院,门口挂着“私人住宅”的小牌子,似乎在提示你这里的主人不欢迎你。

一路走下来,这条大街让人感觉冷漠、高傲。民国成立后,南、北池子附近的皇家用房被外来居民占据,昔日的皇城逐渐成为胡同交织的居住区,衣着整齐的官员也换成了穿背心儿裤衩儿的平民,使这里充满了家长里短的烟火气。近20年来,随着房地产的商业化,许多房子又被围上了高墙铁门,使这里再次变得高不可攀。这倒让我有些怀念这里曾经有过的其乐融融、热热闹闹的人情味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