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动物界全系列】猛蛛亚目—六疣蛛总科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猛蛛亚目—六疣蛛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螯肢亚门

蛛形纲(蜘蛛纲)

蜘蛛目

猛蛛亚目

六疣蛛总科

六疣蛛总科(学名:Hexathelidae)下有两个科,六疣蛛科与长尾蛛科下的蜘蛛一起被称作“漏斗网蜘蛛”(funnel-webs),具有夜行性,而其中某些种的毒液可以威胁到人类生命,另一科的称为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英文名:Australian funnel-web spiders,科名:Atracidae)。

实际上在1980年前因为六疣蛛科生物只是后纺器和一些其他特征与长尾蛛科微微不同而被一直当做后者的亚科。

【动物界全系列】猛蛛亚目—六疣蛛总科

1.分布

其下大多数生物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一个种发现于地中海地区,两个种发现于南美洲,两个种现存于非洲中部。

2.下属

六疣蛛科(Hexathelidae)

六疣蛛亚科(Hexathelinae)

毒疣蛛科(Atracidae)

毒疣蛛亚科(Atracinae)

3.六疣蛛科

六疣蛛科(学名:Hexathelidae),又可称为六纺蛛科,是六疣蛛总科(Hexatheloidea)下唯二的一个科,与长尾蛛科下的蜘蛛一起被称作“漏斗网蜘蛛”(funnel-webs),具有夜行性,而其中某些种的毒液可以威胁到人类生命。

其下大多数生物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有2个属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

六疣蛛科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洞穴中,包括地穴和树洞。他们会在洞穴里织造蛛网以捕捉猎物,此外也常常把洞穴挖在人类的住所中这种蜘蛛多发现于雨林里。

4.毒疣蛛科

毒疣蛛亚科又名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亚科(俗名:Australian funnel-web spiders,亚科名:Atracinae),是毒疣蛛科的下的唯一的亚科。研究一再质疑该组的分类地位,往往发现它们与Actinopodidae科相关。该亚科所有成员都是澳大利亚本地物种,由三个属:Atrax、Hadronyche和Illawarra组成,包括35个种。 许多物种会产生对人类危险的毒液,其中六种物种的蜘蛛咬伤会造成受害者严重伤害。悉尼漏斗网蜘蛛(Atrax robustus)和北部树栖漏斗网蜘蛛(Hadronyche formidabilis)的咬伤可能是致命的,但自从引入现代急救技术和抗蛇毒血清以来,没有发生过死亡事件。

【动物界全系列】猛蛛亚目—六疣蛛总科

(1)习性分布

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近郊。被它咬伤,在15分钟内就会死亡。它被视为毒性最强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类的指甲。与多数过着宁静生活的蜘蛛不同,这种小家伙极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扰就会抬起后腿,并不断咬受害者。虽然雄蜘蛛的体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记住一点:当你在澳洲上厕所时,要小心碰触马桶座,因为那是毒蜘蛛最喜欢待的地方。

漏斗形蜘蛛喜欢藏身于阴暗、潮湿、凉爽的地方,如:岩石下面、腐烂的树叶堆下面、圆木的裂缝中、丛林背阴的角落里。然而,在花园里,他们只会栖息在假山的缝隙中,或者是厚厚的树叶堆之中,并不会在草坪这样开阔的地方看见它们的身影。大多数的漏斗形蜘蛛都会将自己编制的不规则的网由自己的领地向四周延伸,而蛛网的中心则驻守着领地的主人。这些蛛网可以向主人传达各种信息,猎物落网,配偶登门,以及危险的来临。

雨天时雨水有时会冲毁它们的栖息场所,这就会让雄蜘蛛们努力重建他们的家园,并且它们会更积极的做这件事情。因为漏斗形蜘蛛的最大弱点是不能适应干燥的环境,这样一来,潮湿的环境会让它们感觉更舒服,更有活力。夜晚自然成了它们频繁活动的时间。不过在一年之中,人们修缮花园时总能看到漏斗形蜘蛛的身影。

(2)交配繁殖

雌蜘蛛几乎耗其一生在它的巢穴里,当然也有外出的时候,几乎是在夜里,雌蜘蛛会走出自己的巢穴猎取食物。雄性蜘蛛在成年后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去找雌蜘蛛约会,特别是在夏秋两季最为频繁。雄性蜘蛛会花费它们几乎所有的成年期去尽可能多的和其他合适的雌性蜘蛛交配,它们从窗户的缝隙,从门缝里爬进人们的住所,四处寻觅交配的对象。于是这个季节中就成为了人与蜘蛛发生冲突的高峰期。

雄性漏斗形蜘蛛会通过雌蜘蛛发出的性激素气味寻找雌性蜘蛛的隐蔽巢穴,在交配过程中,雄性蜘蛛要十分小心的避开雌蜘蛛第二对腿上的毒刺,把精管导入到雌蜘蛛的受孕囊里,这是一个惊险的过程。

交配完毕后,雌蜘蛛会纺织出一种与打猎的网不同的蛛网--枕头型的网,里面会放置100多枚蛛卵。接着就会在孵卵期看护它们,要是有危险降临时,雌蛛会拼命保护她的孩子。三个星期后,新的一代就会破壳而出,年幼的蜘蛛们会与母亲在巢穴里生活几个月,经过两次换毛之后,它们便离开母亲,自己寻找生活的场所,直到最终的换毛之后它们才成为成年蜘蛛,而雄蛛则会在成年后居无定所,四处寻找雌蛛交配。

漏斗形蜘蛛需要2到4年才能长成成年蜘蛛,雌蛛能够活到10年或者更长一点儿,而雄性蜘蛛却只能在交配后的6到9个月后死亡。

【动物界全系列】猛蛛亚目—六疣蛛总科

(3)毒性

毒液主要成分为atraxotoxin,对灵长目及狗具毒性,对兔子则无毒性。atraxotoxin会引起神经细胞膜电位之改变,使自主神经系统因而分泌大量之乙醯胆碱、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雄蜘蛛之毒性约为雌蜘蛛的4倍。其原因可能是雄蜘蛛于生殖季节需离巢寻找交配对象,而雌蜘蛛不需要;由于蜘蛛离巢时失去网之保护极易受到攻击,在此天择压力下演化出较强之毒性。漏斗网蜘蛛咬伤之症状视蜘蛛是否释入大量毒素而定。在局部会有剧痛、红肿、毛发直立、流汗;特征如同latrodectism;而全身性症状包括反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10分钟内)、流泪、紧绷、呼吸困难、肺水肿、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发烧,而肺积水所引起之呼吸困难为主要之死因。

人们被漏斗形蜘蛛袭击的时候多发在夏季和秋季,因为这些时候正是雄蛛四处寻找雌蛛交配的时期,所以要留心花园、房屋里、车库以及房屋中的开阔区域,小心撞上它们。

被漏斗形蜘蛛咬后,毒液会使人重度不适,甚至死亡,因为这些毒液对灵长类动物特别奏效,所以人类自身很难抵抗这些毒液。

雄性悉尼漏斗形蜘蛛的毒性比雌蛛的要强好多倍,这是因为悉尼漏斗形雄蛛的毒液会严重损伤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系统,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大的雄性蜘蛛。被咬后,首先被咬区域会有一点疼痛,随后就会出现口腔麻木,呕吐,腹痛,汗流不止。然而,人类已经研制出这种毒素的抗血清,能够十分有效的阻止毒素对人类的损伤。

(4)医学意义

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蜘蛛种群之一,从临床病例的数量还是毒液的毒性来看,它都被视为最致命的蜘蛛。其中的六种都曾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伤害,包括悉尼漏斗网蜘蛛(Atrax robustus)、北部树栖漏斗网蜘蛛 (Hadronyche formidabilis)、南部树栖漏斗网蜘蛛 (H.cerberea)、蓝山漏斗网蜘蛛(H.versuta)、达令草地漏斗网蜘蛛(H.infensa)以及麦觉理港漏斗网蜘蛛(H. macquariensis)。

叮咬记录研究显示游荡的雄性蜘蛛占所有漏斗网蜘蛛对人类致命叮咬的绝大部分,即使这并不是全部。成年雄性蜘蛛可以根据不同的触须末端来辨认,它们经常在每年的温暖月份在地上游荡,寻找接受交配的雌性来交配。它们会被水源吸引,且经常在游荡时掉进游泳池,因此经常在游泳池中被发现。这些蜘蛛有时能够在水中浸泡数小时仍存活,而且可以在被从水中移出时进行叮咬它们也经常出没于悉尼郊区的车库以及庭院中。它们会在感到威胁时积极防卫自身。与通常人们的普遍认识不同,漏斗网虽然能够跑的很快,但是它们并不能跳跃。

尽管一些剧毒漏斗网蜘蛛在叮咬时通常不会注射毒液,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会这么做。通常叮咬大型动物时会注射少量毒液,这很可能由于毒牙的角度,它们的毒牙不是水平对置的,而且事实上在很短的叮咬后它们就被弄掉了。大约有10%到25%的叮咬被认为能够产生极大毒性 ,由于这种可能性无法预测,所有的叮咬都要被认为是很可能危及生命的。漏斗网蜘蛛通常不具有进攻性,但是它们会在受到惊吓或威胁后积极防卫。在攻击时,漏斗网蜘蛛通常紧紧附着在目标上进行反复叮咬,对攻击目标来说,这就成为了一次特别痛苦的经历,并且也增加了致命毒液螫入的风险。

悉尼漏斗网蜘蛛曾造成13人死亡(其中7人是儿童)。在所有能够确定叮咬蜘蛛性别的案例中,发现都是雄性蜘蛛。北部树栖漏斗网蜘蛛是漏斗蜘蛛的一种,它被认为能够引起致命的毒液螫入。但迄今为止,这还是缺少特别医疗报告的支持。关于北部树栖漏斗网蜘蛛的毒液文章表明,几种悉尼漏斗网蜘蛛与它的毒液相似。

(5)症状

这些蜘蛛叮咬后的中毒症状十分相似。由于刺入皮肤上毒牙的大小,使得最开始叮咬非常疼痛。通常可见刺入的痕迹以及局部出血。如果大量毒液螫入发生时,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内出现并发展十分迅速。

系统毒液螫入的早期症状包括出现鸡皮疙瘩、流汗、口部及舌部周围出现麻刺感(最开始出现在面部及肋间)、流涎、眼泪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及血压升高。随着系统毒液螫入的发展,后续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呼吸短促(由气道堵塞引起)、焦虑不安、意识混乱、打滚、表情痛苦、肌肉痉挛、肺水肿(神经性或高血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严重高血压。严重毒液螫入的最终阶段包括瞳孔散大(通常出现瞳孔固定)、不受控制的全面肌肉颤搐、意识消失、颅内压力增加及死亡。进行性低血压或可能出现由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力升,通常可造成死亡。

严重毒液螫入的发病十分迅速。在一项预期研究中,毒液螫入的中位时间为28分钟,只有两例在两小时后发作(两例中都使用了压力固定绷带)。死亡发生的时间范围从15分钟(小孩被叮咬时发生)到三天。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