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胶东抗日军政学校,3个军事教官两人成为开国少将

作者:胶东旧事

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胶东抗大的前身,成立于1938年,隶属胶东军区,校长由高锦纯兼任,建校时的主持工作副校长是丁光。教育长阮志刚(袁时若),政治处主任仲曦东。

1938年12月,军校做了一次大调整,5支队宣传科长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阮志刚与仲曦东一起调到《大众报》社任正副社长。

接替阮志刚教育长职务的是莱阳人高锐,接替仲曦东的是另一个莱阳人、万第石龙沟村的宋桂生(1941年牺牲于海阳招虎山)。

高锐是原莱阳二乡师学生,曾与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奔赴延安,陕北公学和延安抗大毕业后,来到山东。

1938年底,与刘汉一起来到军校。

高锐主要分管教学和军校的军事工作,他从延安抗大带来了一整套的制度、教材及工作作风。对军校教学工作提升很大。

军事课是军校的主科,当时军校有3个军事教官,分别是杨介人、裴宗澄、刘云鹏。

这3个教官,走出了两位共和国开国少‬将‬,‬一个‬开‬国‬大‬校‬。‬

杨介人(1909-1999)

胶东抗日军政学校,3个军事教官两人成为开国少将

杨介人是山东蓬莱人,与大军阀吴佩孚是老乡,曾任吴佩孚的警卫营长。

抗战爆发后,参加蓬莱的三军二路。军校成立时,被选拔到学校担任军事教员。

杨介人在军校时间不长,1938年底离开军校担任19旅教导队长。后调入军区任作战参谋。

1943年,任16团参谋长。

杨介人后任南海和东海军分区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裴宗澄(1915-2003)

胶东抗日军政学校,3个军事教官两人成为开国少将

裴宗澄是山东济南人。

抗战前,裴宗澄曾在国民党掖县公安局当巡官。

抗战爆发后,参加了著名的掖县玉皇顶起义,加入起义后成立的“三支队”。

胶东第一次成立5支队时,裴云澄在郑耀南为团长、李耀文为政委的62团下任营长。

5支队撤出蓬黄掖时,被调到军校任军事教员。

1940年5支队改为5旅时,裴宗澄任13团2营营长,此时的参谋长是杨介人。

1943年2月,新胶东军区成立时,任13团参谋长,团长、政委分别是聂凤智、李丙令。

1945年8月,任胶东军区教导2团团长,政法严政,参谋长是莱阳人林月樵。

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校长,胶东军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军务处处长、上海警备区参谋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王云鹏(1909-1994)

1909年1月生于安丘宫家庄,1959年迁至黄旗堡逄王新村。

刘云鹏曾在“胶东王”刘珍年部当过军官。‬

1929年曾在诸城、安丘一带的杨虎城部搞兵运。

1931年7月,刘云鹏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回安丘开展工作。8月12日,建立中共安丘县委,刘云鹏任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是年10月,刘云鹏去青岛。

刘‬云‬鹏‬后‬去‬延安,‬抗战爆发后,‬与高锐一起从延安抗大返回山东,又来到胶东,到军校担任军事教员。

刘云鹏1941年1月接替杨介人任5旅13团参谋长。此时裴宗澄任2营营长。

胶东军区1942年成立时,任北海军分区参谋长。不久调任5旅任参谋主任,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

刘云鹏的军事才能受到许世友的赏识,1943年新的胶东成立时,许世友调刘云鹏任军区作战科长。

后曾任北海军分区参谋长。

胶东抗日军政学校,3个军事教官两人成为开国少将

右2为刘云鹏

1949年2月,解放长山岛时,已经担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许世友亲赴黄县城研究作战方案时,身边就带着时任军区参谋处长的刘云鹏。

1949年任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1950年改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1951年调任南京军事学院任职。

1955年获大校军衔。

1963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学保证部部长。

1964年离职休养。199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