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作者:窄门侠客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了大一统的帝业。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次年,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秦始皇创立的大秦帝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的16年,便灰飞烟灭。

秦帝国从顶峰为什么会迅速垮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当下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寥寥数字将秦帝国灭亡的原因道尽。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理清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仁义”?什么是“攻守之势转换”的真正含义。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1>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

孟子认为社会动荡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上下交征利”,解决的途径就在以仁义治国,实行王道仁政。孟子认为,治国之道无非仁与不仁,王道、霸道两途。把仁义推广到治国理政,就是仁政;“以德行仁”即是王道,依靠暴力、不行仁义便是霸道。战国时期,孟子反对诸侯相互侵伐争霸,提倡君主与民同乐,关心民生。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行井田”,使用民力“不违农时”,“使黎民不饥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办好学校,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教育百姓,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君主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中,突出地发扬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认为,政权巩固的基础不在坚甲利兵、山川险固,而在民心向背;不在物,而在人;不在力,而在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贵君轻”,百姓的价值高于国君。国君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而国君危害国家,则可以“变置”,废黜旧君、另立新君。这是孟子最有价值的政治思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2>秦始皇的暴政

我在上一篇文章曾叙述大秦帝国的崛起,秦孝公时,为恢复穆公之霸业,启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其人,擅长刑名法学之术,对于当时的秦国,不知礼义,不懂法度,可谓一片混乱,乱世必用重典,同样商鞅也推行了严苛的律法。法立于上而俗成于下,当时太子嬴驷犯法,法不加于尊,太子的师傅赢虔被赐刈刑,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无人再敢触犯秦法。

到了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东方六国,可谓功勋卓著。秦始皇虽有雄才大略,但完全被自己的功绩蒙昏了头,虽称帝之后经常出游,并非体察民情,而是寻仙问药,以求长生不老。经过长年的战乱之后,非但不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大兴土木,修建骊山陵墓,阿房宫,万里长城,老百姓被大批大批的征调到工地上从事不见天日的苦力劳动,民心之怨鼎沸。陈胜吴广发配渔阳,因连雨天气而不能按时到达,按大秦律法,当斩,这才有了“去亦死,举大义亦死”的豪言壮语,高祖刘邦也是如此,押送劳工不能按时到达,带领众兄弟上了芒砀山。

除了严苛的律法、大兴土木,更重要的一点是秦始皇的自身的性格,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残酷暴虐。这也导致很多诤谏之士不敢说真话,龙颜一怒,灰飞烟灭,这也是导致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大兴土木、哀怨劳苦大众;焚书坑儒,得罪天下儒生。

秦始皇不施仁政大体与其自身性格存在关系,同时也与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存在关系,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几百年的战乱纷争,并没有一位君主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甚至在尧舜禹、夏商周时代,所辖疆域也无法与秦帝国相媲美,所以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人类历史以来,无人能及,自身生起了骄心。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3>秦帝国灭亡的本质原因分析

荀悦说:“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统一六国,可谓形、势完全对秦国有利,经过长达几百年的混乱,老百姓也希望能够过太平日子,早厌倦了那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战乱生活,天下初定,谁做皇帝,对老百姓而言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个人认为,在大秦帝国建立的初期,百姓应该是欢愉的,但为什么“民心”会发生逆转,最终导致攻守之势发生逆转呢?上一小节谈到,秦始皇的暴政,严苛的律法、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导致民心大失,群臣知而不敢言。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

建国初期,秦始皇应该做的就是宽严律法、与民生息,其次郡县制虽然创新了政治体制,但分封的郡县长官并不能有效的收复所在地方的六国后人之心,这些都是引发叛乱的根源,更应该分封有功之臣镇守,一能安抚功臣之心,二能镇守叛乱之心,三能聚拢百姓之心。郡县制的改革在国富民强、民心稳定的时机逐步推行或许会更稳妥。

秦始皇在对于当时的形势判定上犯了很大的错误,一切均操之过急,未到火候而实施。这一点,几年后的汉高祖刘邦吸取了充分的教训,分封诸王、安定人心,和亲匈奴,换取和平,宽严律法、与民生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文景之治,才有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一举灭了匈奴。

失了民心,就会导致形势发生偏移,这也就是魏征说过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云集响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从贾谊《过秦论》的分析来看,老百姓对于秦的怨恨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点。这就是失去民心而后导致的形势逆转,虽白起、王翦复生,亦不能挽救秦之败局。

1700多年后,又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犯了同样的战略性错误,导致身死国灭,那就是隋炀帝---杨广。

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