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作者:秋石说

历史上的会盟事件屡见不鲜,大多掺杂着国土之间的战争与纠纷。在会盟双方存在势力悬殊的情况下,会盟所起到的作用是宣扬霸权,方便强势的一方实行霸主统治。但是也不能不提到会盟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作用。

经济方面依旧存在政权力量的影响,大国在会盟条约中往往会为小国制定贡赋制度,按期接受小国的朝贡。以表示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的臣服与归顺。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之间为了获得小国的经济附庸,往往会向边远国家进行收服,这也就促成了国家之间的吞并事件。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在文化交流方面,会盟双方以友好交往的形式向对方输出本国的文化作物,如手工艺品、牲畜以及历法典籍等。双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输出,使得本国文化流传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

今天所讲述的便是唐朝时期中原与边远民族政权吐蕃的会盟事件。

唐朝与吐蕃的首次会盟发生在7世纪,其中包含着历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在此之前,唐朝历史上并没有公主和亲的传统,一切都要源于吐蕃统治者的多番求娶。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吐蕃建立民族政权的时间并不算短,早在7世纪初,边远民族尚且属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出现统一的政权统治。直至后来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发动武力战争,一改吐蕃分裂割据的格局,建立了统一的民族政权,并命名为吐蕃。

政权统一后的吐蕃发展迅速,在边远地区扩张着民族势力,并且对中原地区的唐朝统治多有摩擦。鉴于唐朝统治的强悍地位,尚且与唐朝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

然而这些时间似乎给吐蕃提供了更多的蓄能时间,几十年时间里吐蕃势力持续呈扩张态势,甚至对独霸中原的唐朝统治产生威胁。

为了缓和中原与民族地区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唐贞观年间,两地达成友好往来关系,并且互相遣派使臣。两地之间互通有无,持续维持着友好交流关系,直到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屡屡向唐朝提出和亲邀请。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松赞干布对于求娶大唐公主一事十分执着,早在友好往来之初,他便向唐朝统治者提出这一请求,只是唐太宗并未同意。但他没有就此作罢,甚至以武力干涉的形式对唐朝予以提醒。唐太宗最终选择同意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也是发生在吐蕃进攻吐谷浑事件。

战争所带来的的重徭役和赋税给民生带来沉重的负担,盛世之下为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统治者最终以牺牲公主的形式向吐蕃妥协,将文成公主送往吐蕃和亲。

于是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件,文成公主在和亲吐蕃时将大量的唐朝丝织品、手工艺品以及经史典籍带往吐蕃,对吐蕃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唐朝经济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文成公主此次和亲对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起到了维护与延续的作用,在她嫁与盀首领松赞干布之后,两地维持着长期的友好往来关系。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但是好景不长,松赞干布去世后,新任首领对于曾经的友好关系并不买账,吐蕃再次向吐谷浑等地进军,维持多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为了缓和战争局面,唐朝与吐蕃在长安进行会盟,历史上称此次会盟为“神龙会盟”。这时的会盟行为主要起到维护和平稳定的作用,并没有出现强势一方体现体现霸权的局面,因此两地再次实现和平友好交流,关系持续至吐蕃的又一次和亲请求。

这次和亲对于唐朝与吐蕃此后所有的会盟行为所带来的和平与稳定局面,起到贯穿始终的维系作用,主角是唐朝宗室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

仅仅在神龙会盟之后不久,吐蕃新首领再次向唐朝提出和亲,如愿使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成就了唐朝历史上又一次意义重大的和亲事件。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与文成公主相同,金城公主此次和亲也将唐朝的经济与文化作物传播至吐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城公主还携带了大量的佛教典籍,甚至是释迦摩尼的佛像,她的和亲行为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吐蕃等民族地区的传播,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佛教文化在边远地区的输入。

金城公主的丈夫是吐蕃新首领赤德祖赞,在他的统治时期,吐蕃对于唐朝的征战行为频繁且持续多年。需要提到的是,这位首领比之其他人似乎多了一些蹊跷心机,他在与唐朝维持和平友好关系的同时,暗中渗透唐朝的官场制度,甚至买通过一名官员为其所用。

这位官员名叫杨矩,时任鄯州都督,因收受吐蕃贿赂而进行了一些劝谏行为,使得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唐睿宗向吐蕃划分了大量领地,以维持和平局面。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其中一处领土位于吐蕃边境,历史上称为“河西九曲”,唐睿宗听信杨矩的劝谏,以“公主沐浴地”的名义将此地赐予吐蕃,从此也成就了河西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

所幸两地之间尚且拥有金城公主作为联系的纽带,在金城公主努力求和的工作下,唐朝与吐蕃再次达成会盟,重回和平关系,却也只维持了较短的一段时间。

原因无他,吐蕃作为边远民族地区处于首位的统一部落,在考虑到自身发展的情况下,自然会将目光放在扩张领土和吞并政权的行为上,加上边远地区恶劣的生存条件,并不适宜长期的稳定发展,所以吐蕃向外发起战乱的行为是必然的。

果不其然,神龙会盟仪式结束不久,吐蕃便再次向唐朝统治区域发起进攻。战火燃起的原因是吐蕃的单方面毁约,其对于重划会盟中的边界问题的要求没有得到唐朝统治者的同意,于是就此拉开了战事,此时正值开元年间。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处于盛世的唐朝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对于吐蕃的再一次进犯,统治者没有接受妥协,而是真正与其展开斗争。对于唐朝硬刚的反应,吐蕃终于吃瘪,由于在战争中处于弱势,最后不得不取消进攻,并向唐朝统治者讲和。

由此,唐朝与吐蕃再次实现会盟。

此时的会盟关系便与以往不同,鉴于吐蕃屡屡不顾会盟条约的规束,并且向唐朝统治区域进犯的行为,唐朝在此次会盟中处于优势地位,处于和平稳定关系的考虑,双方达成协议,对唐朝与吐蕃在青海地区的边界进行了划分。

然而这些都只维持了短暂的和平,战争与和平在那时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冲突与斗争又总是一触即发的。不久后,两地再起战火,唐朝攻占吐蕃的石堡城,大挫吐蕃军队锐气,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其后,在金城公主的促成下,两国再次以和平交往为目的达成会盟。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在此不难发现,唐朝与吐蕃的会盟条约多牵涉到边界的划分问题,在上述提到的几次会盟中皆是如此,之后的也并不例外。

开元二十年,唐朝与吐蕃再次会盟,双方规定了新的疆域分界,以赤岭为线,并立下界碑,刻会盟契约于碑上,史称“赤岭会盟”。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吐蕃不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发展状况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其并不会安于短暂的和平,果然在赤岭会盟后不久再度毁约,甚至破坏了象征友好和平关系成立的界碑。

在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中,唐朝看似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但到底随着王朝的由盛转衰而逐渐变为弱势,此时也给了吐蕃可趁之机。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严重危及了唐朝的政权统治,在唐朝风雨飘摇之际,吐蕃并没有选择立即进攻,而是利用这样的时间养精蓄锐,在韬光养晦的同时,增强了吐蕃的文化建设。

其中便有金城公主曾将佛教文化传入吐蕃的功劳。在此之后,吐蕃后任首领将佛教文化与吐蕃传统融会贯通,并且特地从唐朝和印度请来名僧来此传授,佛教文化在吐蕃渗透的同时,也实现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更进一步。

所以,就在唐朝内乱以至政权不稳之际,蛰伏已久的吐蕃向唐朝再度进攻,势如破竹地攻占大批唐朝领土。历史上的场面总是令人唏嘘,吐蕃军队在长安如入无人之境,在此迅速驻军占领,甚至入主皇宫,时间长达15天。

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唐代宗早已出逃,宫殿无主,又鉴于金城公主与唐朝皇室的纽带关系,赤德松赞为进一步在唐朝夺取权力,拥护了金城公主的弟弟李承宏为皇帝。

然而李承宏的皇位并不被朝臣所承认,待唐代宗回朝后,他便被废黜,流放到虢州,沦为了两地争端的牺牲品。

浅析唐朝与吐蕃的会盟关系

为了结束愈演愈烈的战争局面,唐朝向吐蕃请求再次会盟,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次吐蕃的条件是让唐朝承认其对侵占土地的所有权。不得不说,在唐朝与吐蕃的多次会盟关系中,两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可以说,双方的会盟关系贯穿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部分历史,其中的势力关系也随之产生变化。虽然吐蕃在唐朝衰败之际暂时取得优势,但其自身也难以避免因分裂而带来的势力流失,最终以分崩离析的结局彻底结束了与唐朝的会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