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洛阳大营

货币历史由来已久,它的诞生是为了方便人们之间进行交易,货币本身或许不值钱,古代用了许多东西当作货币,但它们在交易中都可以衡量物品的价值,是市场赋予了它们价值,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货币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规律体系,世界全球化让货币可以通过汇率而畅通世界,但是在落后的古代,货币的使用并没有这么方便。

就比如说宋朝的四川,在省内人们使用的都是铁钱,而一旦出省,他们就不能再用铁钱交易了,因为大家使用的都是铜钱,所以他们事先会在铁铺兑换铜钱,而外省人想要来到四川的话,也需要兑换货币。史料中有过记载,苏东坡和弟弟从四川要到开封之时,需要先去可以兑换货币的地方,有了铜钱才能继续走。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代也有一套货币兑换比率,不过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比率是会变化的。当时的比率是“一缗铜钱卖四缗铁钱”,也就是一文铜钱换四文铁钱,但在宋太宗时期,比率发生了变化,一文铜钱可以换八文铁钱。这样看来铁钱在当时的购买力并不高,而四川省的人们都在使用铁钱,当进行大笔交易的话,可以想象到会用车搬运铁钱,即便是小笔交易,对于人们的携带,也是极不方便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困境,宋朝诞生了新的发明,四川省有些人印造了纸币,为其取名为交子,便携的纸币一经发行就受到了商人们的广泛应用,不过此时只是“民办”交子,官方还未承认,并未大肆发行,但在四川,它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规定的面值,在一大笔的交易中,商人们都会优先选择纸币。在苏辙小时候,纸币的发行量并不高,还未发生过通货膨胀,“一贯一百可以买一贯”,一千文的纸币可以换到一千一百文铁钱。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等到交子发行量变高后,这时候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临近年末,交子贬值,一千文的交子只能换到九百多文铁钱。而进行兑换的场所仍然是在铁铺,当手中有大笔铁钱要交易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推着车搬运铁钱去兑换纸币,因为交子的面值很大,这样能够方便人们携带,不过也正是因为纸币面值大,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并不方便,所以也有人会去将纸币换成铁钱。

纸币的方便是公认的,渐渐的交子开始走出四川,到了南宋,纸币改名为“会子”,已经在全国公开发行了,纸币的印造和发行由官家管理。在不同皇帝时期发行的纸币都有着一定的期限,比如宋高宗时期的纸币不能在宋孝宗时期使用,新皇即位后,会子就有了新的版本,人们就需要拿手中的会子去兑换新的。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政府虽然统一向全国各地发行货币,但是并非每个地区的百姓都能接受会子的使用,而且随着会子的大量发行,会有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情况,这就导致会子和铜钱的兑换比率是在不断浮动的,就连新旧会子的汇率也在变化。在宋高宗早期的时候,“钱引一道卖铜钱一贯”,面值一千文的会子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而十几年过去后,“钱引十道,市价止是四贯”,纸币的价值大打折扣。

可为何面值相同的新旧会子之间的汇率也会发生变化呢?在南宋统治中期,当统治者换届的时候,老百姓去换新会子,却被告知一千文新币需要拿一千三百文旧币兑换,旧币不会得到国家的认可,他们只能用多的钱去换少的钱,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剥削,政府在操纵汇率,剥削百姓的血汗钱。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游曾经计算过,他认为,国家一直在发行纸币,导致发行量过多,这就使得人们手中的钱一直在贬值,“年来币轻,折阅已甚,一百万缗仅得八十万缗之用”,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一千文的会子只能兑换到八百文铜钱。不难想到,这两百文的损失是被政府收走了,这样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偷盗,大盗不盗,拥有绝对权力的政府可以改变汇率,上涨物价,他们就可以白白地拿到百姓口袋中的钱。

古代政府是怎么坑百姓的?“大盗不盗”到底是什么意思

绍定五年,国家发行了三亿二千九百多万的会子,而且还会有伪造的会子掺入其中进行流通,国家为了满足军事需求,继续发行会子,整个国家的会子高达六亿五千万贯,这就导致了货币恶性膨胀。淳祐九年,每贯会子兑换六百万铜钱,景定五年,会子被抛弃,国家发行了“见钱关子”,每贯兑换七百七十文铜钱,元兵南下后,这些纸币又都被“钞”取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