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首钢和一座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首钢和一座城

首钢公园是"西十筒仓"的所在地,成为冬季奥运会组委会所在地。人物图片

首钢和一座城

观众在首钢公园举行的冬博会上观看北京冬奥会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单板滑雪雪橇中心的模型。摄影:陈晓根

在首钢工业园区,有一个醒目的标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砖红色的大字凝聚着氧化痕迹的岁月,大字下是一块原色的钢板,钢板锈深浅,从远处看像是一幅独特的山地地图,展现了首钢和今天的历史。

首钢整体搬迁已经11年了。首钢人习惯于用两个词来集中近百年来的巨大变化——"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山到海"是指首钢从燕山山回到渤海沿岸曹妃甸;

一个企业在一个城市里出现了一百多年的样子?

"既然是第一个,那就带头吧。

首钢的前身是石景山铁厂,一家成立于1919年的长烟铁矿石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们在一座废弃了30多年的旧炼铁厂里建了一座新的钢铁厂。1950年,一座破旧的高炉被列入翻新议程。首钢数十名工人连续33天没有回家,24小时的轴轮转,使高炉的两个主要指标全部达到世界第一:利用率超过2.5,超过当时的苏联钢厂;

2号高炉改造、345号高炉、一级轧制厂、冷萃取厂、焊接钢管厂...一个接一个地,工厂开工,首钢厂区外一片荒野和菜地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工厂。

随着首钢厂区面积的逐步扩大,从厂区到北京沿线地区逐渐繁荣起来。20世纪60年代北京在新中国建成第一条地铁时,整个石景山地区还是农村,只是因为首钢位于西郊,才在地铁上增加了一个车站,需要进入首钢的家庭区域。

1970年6月8日,周恩来总理会见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代表时,对首钢代表说:"首钢是首都的钢厂,既然是第一个,就要率先!"

长期以来,首钢人都是按照这句话,去理解和承担他们在北京的使命。在那些日子里,北京最大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整个北京的第二产业占比从1954年的44.1%上升到1980年的71%,首钢的快速推进是其中最大的。

产业改革看首钢

1994年是首钢历史上高光的一年。今年,首钢的钢铁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增加到8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一。首钢对一家公司征收的利得税占北京税收的23%。

这一切都始于1979年的改革。

1979年,首钢成为国务院宣布的扩大企业自主检测的八个试点单位之一。首钢提出了"死本、保证退保、过度包容留存、收成自负"的承包方案——在每年利得税上调7%的前提下留存利润。"承包制"给首钢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到1988年,首钢铁矿石产量1975万吨,生铁产量336万吨,钢材产量357万吨,成品钢产量314万吨,1978年分别为175.9%、137%、199.4%、268.4%。

此外,首钢还跨行业、跨地区、所有制、跨境运营开展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因此,国家有"农业改革看凤阳,产业改革看首钢"的说法。

企业利润留给首钢,其中60%用于扩大再生产,20%用于员工福利,20%作为工资奖金。结果,不仅首钢的产出激增,工人的收入和福利也出现了激增。首钢"承包制"已经实行了15年,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了15年。

"从山到海"的环保搬迁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钢不再是北京市的宠儿。虽然自1995年以来,首钢每年在环保、脱硫、脱酚、过滤等方面投入近2亿元。所有环保设备均在当地使用,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设备。工厂的烟雾情况有所减少,工人在钢炉前工作一天也可以做到面不脏,排放的烟雾可高达98%以上是水蒸气。

然而,钢铁行业毕竟是能源的主要污染者。

2008年奥运会的中标,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钢决定向前迈进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最后,在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决定首钢逐年减产,同时迁离北京。

几十年来,手工打造了这么多"民族第一",也亲手去掉了它,这是自己心里动刀。撇开情感不谈,将800万吨超大型钢铁制造商向东移动250公里,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前所未有的计划。

但首钢人如此再次从无到有地干涸。

距离首都200多公里的河北曹妃甸小岛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钢铁城市。一年后,首钢新址一期工程,全部吹填11.95平方公里。3年时间,错地方的现代化厂房、自动化生产设备、园林式厂房、集群式新宿舍楼、餐厅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双向四车道便捷交通全部完成。

在沙滩上,首钢人实现了二次创业,也完成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从造船的厚板,到汽车板、家电外壳板,再到小饮料罐的锡板,从油气管道到电子器件,31钢,280多个等级的产品都是高精度品类。"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以及国庆阅兵车,都是用首钢钢制造的。

2010年底,首钢在北京的最后一座高炉停产。停工当天,最后一炉铁水滑过大梁,倒入储罐,钢花溅得天花洒得遍体鳞伤,像烟花一样灿烂。媒体和现场工作人员不断按下快门。事实上,当代炼钢早已完全没有钢水飞溅的热场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钢铁最后一炉的辉煌,首钢工程师特意在电脑上手动更改了几处数据,营造出美好的视觉效果供大家纪念。

《从火到冰》实现美好飞跃

首钢关机后不再热。

随着北京市区的扩张,首钢早已不再偏僻。位于长安街西延段,四通八达,生命支持随时可用。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如果用开发房地产,总厂区面积为8.63平方公里,绝对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但这是首钢率先否定的方案。

首钢一直像看表眼一样照看停产的工厂。2006年,首钢第一投资公司会同清华大学刘博英团队,对现有建筑、结构现状、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确定了36个强制保留地、42个拟保留地和124个重要产业资源。

2015年7月31日,托马斯·巴赫宣布,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翻新项目。几年之内,首钢公园就成为新时代首都复兴的新地标。

目前的冬奥组委和冬奥组委办公室,是六个改良的筒仓,过去用于高炉铁原料的储存和运输。筒仓的外观统一,保持了混凝土工业建筑的特色,干净清新。桶壁由不同大小和错位的圆形,方形和矩形窗户切割而成,筒仓由观光电梯连接。主办公楼大型落地窗外通向空气的带式走廊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并重新涂上了生产时期的首钢蓝。不远处,小火车静静地躺在铁轨上。沿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南面,原来用作秀池波浪灯的干燥水冷却池,一群胖锦鲤在水中游泳。秀池原本水深5米,改造后压缩到1.2米,深空被改造成地下车库和水下艺术展厅,展现了首钢100年辉煌的工厂历史。

单板大型平台场馆、煤厂房、1号高炉...无人驾驶电动车穿梭于公园,为钢铁的阳刚之气带来科幻感。

2018年6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城市更新服务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在首钢公园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举行。这一天,首钢的成就首次出现"城市更新服务商"类别,登上了奥运会最高级别的赞助商名单。

曾经给北京带来荣耀和财富的首钢,通过几次变化与北京紧密相连。火热的钢铁生产现场或许无法恢复,但集体的力量和时间汇聚在一起的岁月,是无法被时间消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