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首鋼公園是"西十筒倉"的所在地,成為冬季奧運會組委會所在地。人物圖檔
觀衆在首鋼公園舉行的冬博會上觀看北京冬奧會延慶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單闆滑雪雪橇中心的模型。攝影:陳曉根
在首鋼工業園區,有一個醒目的标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委會"。磚紅色的大字凝聚着氧化痕迹的歲月,大字下是一塊原色的鋼闆,鋼闆鏽深淺,從遠處看像是一幅獨特的山地地圖,展現了首鋼和今天的曆史。
首鋼整體搬遷已經11年了。首鋼人習慣于用兩個詞來集中近百年來的巨大變化——"從山到海""從火到冰"。"從山到海"是指首鋼從燕山山回到渤海沿岸曹妃甸;
一個企業在一個城市裡出現了一百多年的樣子?
"既然是第一個,那就帶頭吧。
首鋼的前身是石景山鐵廠,一家成立于1919年的長煙鐵礦石公司。
新中國成立後,勞工們在一座廢棄了30多年的舊煉鐵廠裡建了一座新的鋼鐵廠。1950年,一座破舊的高爐被列入翻新議程。首鋼數十名勞工連續33天沒有回家,24小時的軸輪轉,使高爐的兩個主要名額全部達到世界第一:使用率超過2.5,超過當時的蘇聯鋼廠;
2号高爐改造、345号高爐、一級軋制廠、冷萃取廠、焊接鋼管廠...一個接一個地,工廠開工,首鋼廠區外一片荒野和菜地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工廠。
随着首鋼廠區面積的逐漸擴大,從廠區到北京沿線地區逐漸繁榮起來。20世紀60年代北京在新中國建成第一條地鐵時,整個石景山地區還是農村,隻是因為首鋼位于西郊,才在地鐵上增加了一個車站,需要進入首鋼的家庭區域。
1970年6月8日,周恩來總理會見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代表時,對首鋼代表說:"首鋼是首都的鋼廠,既然是第一個,就要率先!"
長期以來,首鋼人都是按照這句話,去了解和承擔他們在北京的使命。在那些日子裡,北京最大的目标是建設現代化的工業基礎,整個北京的第二産業占比從1954年的44.1%上升到1980年的71%,首鋼的快速推進是其中最大的。
産業改革看首鋼
1994年是首鋼曆史上高光的一年。今年,首鋼的鋼鐵産量從1978年的179萬噸增加到800多萬噸,居全國第一。首鋼對一家公司征收的利得稅占北京稅收的23%。
這一切都始于1979年的改革。
1979年,首鋼成為國務院宣布的擴大企業自主檢測的八個試點機關之一。首鋼提出了"死本、保證退保、過度包容留存、收成自負"的承包方案——在每年利得稅上調7%的前提下留存利潤。"承包制"給首鋼帶來的跨越式發展:到1988年,首鋼鐵礦石産量1975萬噸,生鐵産量336萬噸,鋼材産量357萬噸,成品鋼産量314萬噸,1978年分别為175.9%、137%、199.4%、268.4%。
此外,首鋼還跨行業、跨地區、所有制、跨境營運開展了一系列突破性舉措。是以,國家有"農業改革看鳳陽,産業改革看首鋼"的說法。
企業利潤留給首鋼,其中60%用于擴大再生産,20%用于員工福利,20%作為工資獎金。結果,不僅首鋼的産出激增,勞工的收入和福利也出現了激增。首鋼"承包制"已經實行了15年,員工的工資福利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了15年。
"從山到海"的環保搬遷
進入21世紀,随着人們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首鋼不再是北京市的寵兒。雖然自1995年以來,首鋼每年在環保、脫硫、脫酚、過濾等方面投入近2億元。所有環保裝置均在當地使用,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裝置。工廠的煙霧情況有所減少,勞工在鋼爐前工作一天也可以做到面不髒,排放的煙霧可高達98%以上是水蒸氣。
然而,鋼鐵行業畢竟是能源的主要污染者。
2008年奧運會的中标,對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首鋼決定向前邁進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最後,在2005年2月,國務院正式準許,決定首鋼逐年減産,同時遷離北京。
幾十年來,手工打造了這麼多"民族第一",也親手去掉了它,這是自己心裡動刀。撇開情感不談,将800萬噸超大型鋼鐵制造商向東移動250公裡,是中國工業化程序中前所未有的計劃。
但首鋼人如此再次從無到有地幹涸。
距離首都200多公裡的河北曹妃甸小島迅速崛起,成為新的鋼鐵城市。一年後,首鋼新址一期工程,全部吹填11.95平方公裡。3年時間,錯地方的現代化廠房、自動化生産裝置、園林式廠房、叢集式新宿舍樓、餐廳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雙向四車道便捷交通全部完成。
在沙灘上,首鋼人實作了二次創業,也完成了産品的更新換代。從造船的厚闆,到汽車闆、家電外殼闆,再到小飲料罐的錫闆,從油氣管道到電子器件,31鋼,280多個等級的産品都是高精度品類。"長征五号"和"長征七号"運載火箭的發動機,以及國慶閱兵車,都是用首鋼鋼制造的。
2010年底,首鋼在北京的最後一座高爐停産。停工當天,最後一爐鐵水滑過大梁,倒入儲罐,鋼花濺得天花灑得遍體鱗傷,像煙花一樣燦爛。媒體和現場從業人員不斷按下快門。事實上,當代煉鋼早已完全沒有鋼水飛濺的熱場面,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感受鋼鐵最後一爐的輝煌,首鋼工程師特意在電腦上手動更改了幾處資料,營造出美好的視覺效果供大家紀念。
《從火到冰》實作美好飛躍
首鋼關機後不再熱。
随着北京市區的擴張,首鋼早已不再偏僻。位于長安街西延段,四通八達,生命支援随時可用。在房價上漲的情況下,如果用開發房地産,總廠區面積為8.63平方公裡,絕對是一筆不錯的交易,但這是首鋼率先否定的方案。
首鋼一直像看表眼一樣照看停産的工廠。2006年,首鋼第一投資公司會同清華大學劉博英團隊,對現有建築、結構現狀、曆史、文化、藝術、科技、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研,确定了36個強制保留地、42個拟保留地和124個重要産業資源。
2015年7月31日,托馬斯·巴赫宣布,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是北京,這是世界上罕見的翻新項目。幾年之内,首鋼公園就成為新時代首都複興的新地标。
目前的冬奧組委和冬奧組委辦公室,是六個改良的筒倉,過去用于高爐鐵原料的儲存和運輸。筒倉的外觀統一,保持了混凝土工業建築的特色,幹淨清新。桶壁由不同大小和錯位的圓形,方形和矩形窗戶切割而成,筒倉由觀光電梯連接配接。主辦公樓大型落地窗外通向空氣的帶式走廊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并重新塗上了生産時期的首鋼藍。不遠處,小火車靜靜地躺在鐵軌上。沿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南面,原來用作秀池波浪燈的幹燥水冷卻池,一群胖錦鯉在水中遊泳。秀池原本水深5米,改造後壓縮到1.2米,深空被改造成地下車庫和水下藝術展廳,展現了首鋼100年輝煌的工廠曆史。
單闆大型平台場館、煤廠房、1号高爐...無人駕駛電動車穿梭于公園,為鋼鐵的陽剛之氣帶來科幻感。
2018年6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城市更新服務合作夥伴簽約儀式在首鋼公園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舉行。這一天,首鋼的成就首次出現"城市更新服務商"類别,登上了奧運會最進階别的贊助商名單。
曾經給北京帶來榮耀和财富的首鋼,通過幾次變化與北京緊密相連。火熱的鋼鐵生産現場或許無法恢複,但集體的力量和時間彙聚在一起的歲月,是無法被時間消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