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股市:投资其实很简单,散户却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值得收藏!

作者:股海墨客

一天,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在股票市场里,每天都有上涨的股票,每时每刻都有赚钱的机会,就像一片麦地一样,每个投资者都希望拾到一只最大的麦穗,然而一波行情做下来以后,很多人却两手空空甚至亏损,其原因就是输在心态上,他们不停的追逐热点,不停的寻找黑马,频繁的换股,频繁的追涨杀跌,他们总想找到那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却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机会和时间却在他们的追涨杀跌中悄悄流逝。

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心态,永远记住:你手里的麦穗就是最大的,踏踏实实,不要好高骛远,只赚取属于你的利润。

中国股市:投资其实很简单,散户却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值得收藏!

交易的真谛是什么呢?这是每一个参与交易都需要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

个人认为交易的真谛是:以小博大。我这里所提到的“以小博大”,不是指平常我们所谈的保证金的杠杆作用,而是在交易中“如何用较小的亏损去搏击较大的利润”的问题。

以小博大的代名词便是投机,投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投机贯彻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股市中有投机,现货市场也有投机,甚至一个生命的生存过程,便是一个投机的过程。单从金钱占有的角度来给投机下一个定义,便是:抓住机会,进行投资,以期获得几倍于投资的回报。投机的目的非常明确,便是赚钱。想归想,努力归努力,但事实是有的人赚了钱,有的却倒赔了本。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赔钱的人没有学会以小博大。

以小就是要“付出小的”,可即便是“小的”,很多人仍不愿付出,不付出便想博大。而少数人之所以成功,博到了大,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学会了“以小博大”,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中便产生了两类人。一类人,称之为“大智若愚”型。这种人豁然大度,眼光远大,不计小利。一类人,称之为“大愚若智”型。这种人小肚鸡肠,目光短浅,斤斤计较。

以小博大的交易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人性修炼的过程。

技术、原则、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交易中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以为,技术所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原则所解决的是万一做错“怎么办”的问题;而人性所解决的是原则能否真正执行的问题!

所以,人性是交易成败的关键,是根本所在。一个交易员水平再高,预测市场的准确度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怎么办?靠原则去弥补技术之不足,但一个交易员的原则制定的再完备,如果在交易中不严格执行,也形同虚设,毫无意义。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原则不能执行的情况呢?这便是人性的问题了。从事过交易实践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纸上谈兵与真刀实枪是两回事。不交易时看市场往往准确率较高,自我感觉良好,心态不错,为什么?

因为输赢都与自己无关嘛。而到真正交易的时刻,人性的另一面便露了出来,即“想赢怕输”的思想充斥著人的头脑。于是事先制定的计划,事先制定的原则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结果往往赚小钱、赔大钱,最终导致失败。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在决定交易成败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把交易看作一场战争的话,技术是战术,原则是战略,人性则负责把原则融化贯穿到战术中,从而夺取整个战争的胜利。

因此,不要预测未来的行情,而应该评估现在的行情性质并制定好交易策略! 买卖规则重于预测! 这是交易获胜的真正秘诀: 停损单是贏家的法宝,保本是永远不败的秘诀。

从力学讲,人的心理不外乎向外与向内两种力量。自己觉得有利,就引之使近,自己觉得有害,就推之使远。种种不同的变化反映在股票市场,就是依照力学的常规,在狂喜的时候,力线会向外发展;在恐惧的时候,力线又会向内收拢。因此由于股民每个人的心力不一,心向不齐,才可以形成这个市场,而且是由众多对立的因素组合的市场。所以说现代的庄家,已不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它已演变为一股无形力量的总和,是众多投资者心理力的总和,是一种市场心理力量角逐之后的总和。在一个投资过程中,个体的思维很容易为群体非理性思维所惑。但由于人性弱点的传导性,它又是个体非理性思维的集合,给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感觉。

证券市场至少从概念上来看是对称的,心态上的贪婪与恐惧、形态上的趋势与整理、反应上的敏感与迟钝、交易中的一买一卖等等。当你能够找到一种交易的方式,那么必然又存在另一种与之相反的也许是正确的交易方式。或者说,任何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都会有“赚钱”或“亏损”的时候。因此从市场整体上讲,应该也是在两个单向的极端间摆来摆去,完全像钟摆一样,互为消长,一张一弛,循环无端。所以股票价格波动,用钟摆运动理论形容,更为恰当。

股市中股票价格的波动与钟摆的运动轨迹相似,股票价格涨上来又跌下去,总是在不同的价位上下来回波动。而机械钟钟摆的运动轨迹,也是摆过来又摆过去,而且钟摆的均匀波动,又为机械钟指针的计量走时提供了助力。

因此本应该股价上升或下跌到应该有的价值区间就会停止,但是如果下跌开始前股票价格就很高,则惯性下跌力也就越强,下跌到价值区间之下的距离也越远。甚至市场本身也会经常出现恐慌与错误,如有时大多数股票价格竟然跌破了每股净资产,当然这也是绝佳的投资时机。

下跌有惯性,上涨也有惯性。从底部上升,其底部越深,上升幅度会越来越大。而且交易量大小就是反映人们对股票的兴趣大小程度。而成交量又好比加力的动能,放量上升过程中其速度与幅度会越来越大,因此上升途中的股票,未出现加速上升阶段时,一般不是顶部。而且人的情绪也会夸大其加速度,股票下跌时,人们心理悲观情绪往往会过头,恐慌心理也会加深,对股价看空幅度反而进一步放大;而股票上升时,人们的乐观情绪又往往占了上风,从众心理、贪婪心理加深,对股价看多幅度反而进一步放大。

不仅上涨、下跌有惯性,而且每个人的运气也有惯性。正像一个人打麻将,如果起牌非常好,一旦进入这种状态,肯定会维持很长时间;反之,若起牌特别不好,一旦进入这种状态,肯定也会维持很久。这就是为什么打麻将要约定“换风”来调方位的道理。在选股票时,一段时间内你选了好股票,若再选股往往还是那样;如果进入了不好的状态,选了一支股票下跌,或弱于大盘,再选股票往往又是那个样子。所以要我们学会掌握自己的运气节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炒股这行,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多变,对这些素质的要求便显得特别突出。没有自信,你对犯错的恐惧迟早将使你失去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不使独立的判断力,随大流人云亦云,你迟早会发现自己是股票投资的失败者。不诚实地面对自己,你的决定将基于希望而不是事实。最后,你如果不是热爱这个行业,只是追求金钱,你很快就是发现炒股是多么的单调无趣,钱来得也远不如你想像的容易。你很快就会举手投降。

学会在暗淡的亏损岁月里独行,才会看见最耀眼的烟火

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有耀眼的今天,那是因为他们都曾走过属于自己的独行的暗淡的亏损岁月,在交易中学会认可盈亏同源,这是一个交易者学会从本能交易向盈利交易必经的过程,没有办法避免,也没有办法转嫁,从弱小到强大,所谓的成长,你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经验的营养,还要有挫折的摔打。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每个交易者经常以股神为仰视的目标,梦想成为最好的那个,但其实,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最终的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在成为仰视的别人之前,请先成为最好的自己。很多交易者都会觉得,别人的成功一定是有捷径的,但是其实,打开那些交易大师的传记你会发现,他们也是在市场打磨了十来年以后才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交易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每个交易者成长的路上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槛,不要想着靠模仿别人可以避过去,经历不一样,遇到的难题也不一样,趋势交易者不要总是羡慕短线交易者的小亏损,短线交易者也不要一根筋的想要学会趋势交易者的大盈利。

其实,交易市场是一个很包容的市场,它允许交易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取的成功,可以是投机的,也可以是投资的;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震荡的,也可以是趋势的。但是,这里面需要有一个前提,方法必须是你自己学习和实践过的、或自己悟出的。因为投资交易是一个重塑自己的过程。经历痛苦,经历磨难,看透表象,洞见本质,体味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自己的人性弱点,将一切的经历,融入自己的交易理念,生成那套专属于你的交易体系。

随着交易时间的增长,每个交易者都会慢慢感受到,价格跳动的背后不仅仅是对手筹码的交换,更是自己感性与理性的纠结,这种纠结更多的源于你想学习别人,却做不到像别人一样的执行力,你想信自己,却又被外在的波动扰乱来心智,终究,市场一直按照它自己的节奏在波动,可是交易者总是会错过一些本该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最后才会感受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战胜市场,其实,交易者最应该战胜的其实是自己。

继续阅读